探寻长沙村,古祠、古桥充满历史人文气息

古 井 风 物

古井简介

古井镇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位于新会区南部,银洲湖东岸,有省一级金门公路贯通全境,与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相接,可沟通粤西和联系港澳等地。全镇行政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和15个村委会,户籍人口4.2万人,常住人口5万,旅外华侨、港澳同胞5.8万,不但是著名侨乡,更是中国楹联文化之乡,驰名特产有古井烧鹅、荔枝、陈皮等。

古井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结合自身优势,计划重点打造为珠江三角洲西岸、银洲湖东岸的“海战文化”、“侨乡文化”、“皇族村文化”等特色旅游名镇。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井,走进古井,“古井信息”推出《古井风物》栏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村。

长沙村

长沙村位于古井镇中心片北面,东临大岭山脉,因初立村时,村西为海边,大岭受海水冲刷而形成长形沙脊,故而命名长沙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下设11个村民小组,712户,总人口2600人,村民主要姓氏为薛姓,1381年从福建晋安迁移至广东韶关南雄顺德龙江,从新会松朗再迁新会双水沙路再迁移至本地。其他的姓氏为邓姓和张姓。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长沙村过去以种植水稻经济作物为主,现耕地面积减少,以外出劳工达800多人在江门市五邑地区。该村特色农产品有长塘荔枝,新会甜橙、柑、桔等。

村内传统居民为广府居民,现存宗祠有两座,主要宗祠为宏仁堂,始建于同冶九年;另一座是燕冀堂薛氏祖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有一庙宇名为三仙岩庙,建于乾隆年间;该村不可移动文物是厚载桥,始建于清同冶年间,重修于2015年,属县级保护文物遗迹;还有对研究新会先秦文化具有很高价值的象边山遗址

1990年5月,长沙村被古井镇政府评为文明村;1992年10月,被新会市评为文明示范村。现长沙村多处设有文化娱乐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全村形成一种尊师重教、尊老受幼的良好风气;村内文化体育活动亦蓬勃开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宏仁堂薛氏祖祠

宏仁堂薛氏祖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长沙村南里。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祀开村始祖友兴公,曾用作校舍,2008年维修后用作文化活动室。

建筑坐东南向西北,三路两进,通面阔20米,通进深29.85米,占地面积599平方米,后堂通高7.5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头门为十三步架,梁架抬梁式,承13檩,木匾额刻“薛氏祖祠”,木楹联为“宏图远达;仁里安居”。天井地面铺水泥。两廊卷棚顶,承6檩。后堂称“宏仁堂”,为十五步架,抬梁式梁架,承15圆檩,瓜柱承重,圆形木质金柱,前檐设石栏板,后部设神台供先祖牌位。中路两侧为两厢,两进一天井,硬山搁檩式,保存较好。该祠堂有一定规模,木雕工艺较好,文物价值较好。

燕冀堂薛氏祖祠

燕冀堂薛氏祖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长沙村中里。建于清道光年间,祀开村三世祖友贵公,曾用作粮仓、生产队址,现放置杂物。坐东南向西北,一路三进,通面阔18米,通进深47.5米,占地面积853平方米,后堂高9米。砖木结构,硬山墙,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头门石匾额刻“薛氏祖祠”,门廊两侧有石包台,加建砖墙。门厅两侧有耳室,二层,圆形门口。前天井地面铺沙灰,前廊残缺不存。中堂称“燕冀堂”,三间五进,为十五步架,抬梁式梁架,承15圆檩,瓜柱承托,圆形木质金柱,前檐后檐两侧均有隔墙。后天井地面铺沙灰。后廊残缺不存。后堂为十五步架,梁架承15圆檩,后部以两段砖墙承托,前檐两侧有隔墙。中路建筑外侧各有两巷,东巷残缺。该祠堂规模较大,结构有特点,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厚载桥

厚载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长沙村南里。建于清代。西北至东南向,横跨倒流涌,北接长沙村,南通竹湾村。

整座桥以花岗岩石砌筑,为单孔石梁桥,通长20米,通宽2.4米,通高2米,桥面并排铺3块8米长的长条石块,拱跨7.2米。桥墩以条石垒筑,两侧引桥的级步为12级。桥身两侧立有石栏板,中间的栏板阴刻有“厚载桥”三字,栏杆大多缺失。由于小河改道,河水干涸,厚载桥现已成为地上桥。该桥是新会少有的地上古桥,对于研究古桥形制及地方河流变迁有一定价值。

Hash:ced39b3ce1ca0e17ca410dcdf8c48dc1e1725cb6

声明:此文由 古井信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