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千年的记忆 向传统致敬丨大士门、三牌坊……这些地名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明代温州第一官张阁老

温州人口中熟称的张阁老,原名张璁,明朝政治家,是明代温州权力最大的官员。

张阁老是怎样走上内阁首辅位置的?

在温州,张阁老妇孺皆知,那么他在家乡还留下了哪些“印迹”?张府基、大士门、三牌坊这些地名有什么来历?

民间又流传下哪些关于张阁老的经典故事与传说?

01

张阁老的宦海生涯

张璁,字秉用,号罗峰,温州龙湾区人,成化十一年(1475)出生,明代政治家。成化廿三年(1487),年方十三岁的张璁题诗:“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当时的他已以卧龙自居。

▲张璁画像

弘治二年(1489),张璁拜永嘉(今龙湾人)名士李阶为师。他24岁中举,后七试不第。正德十五年(1520),张璁第八次赴考上榜,次年武宗驾崩。正德十六年(1521)因武宗无兄无弟无子,朱厚熜以堂弟身份入继大统。当年,经殿试张璁中二甲进士,时年47岁,授官礼部观政。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名臣杨廷和。

朱厚熜称帝后,围绕新帝该称伯父朱佑樘为“皇考”,还是称生父朱祐杬为“皇考”之争即“大议礼事件”爆发,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

杨廷和支持朱厚熜入嗣大宗认孝宗为父,理由是“为人后者为人子”,意思是继承了孝宗脉的皇位必然要过继为孝宗脉,使大宗不致断脉。张璁则首倡“继统不继嗣”,意思是朱厚熜继承的是“祖业”,亲生父亲朱祐杬是当然的“皇考”。张璁相继上《正典礼疏》和《大礼或问》,旗帜鲜明地支持嘉靖帝称生父为“皇考”。张璁高举孝旗,以永嘉学派之变通纠杨廷和权臣胁君之谬。但是,当时的嘉靖帝迫于首辅杨廷和及绝大多数的朝臣撂摊子的压力,违心地颁布诏书认同杨廷和等大臣的“为人后者为人子”观点,称伯父朱佑樘为“皇考”。

嘉靖元年(1522)张璁被贬南京,任南京刑部主事。在南京,张璁和桂萼相识成莫逆之交,相互研究大礼并关注朝局走向。不久,南京形成了以张璁、桂萼为核心的继统派。嘉靖三年(1524)桂萼上《请正大礼疏》,嘉靖帝“皇考”之争再起。同年,嘉靖帝下旨请张璁、桂萼入京议礼。继嗣派联名哭阙,嘉靖帝再三劝阻不从。嘉靖帝采用廷杖、诏狱等暴力手段镇压继嗣派后颁布诏书改称孝宗为“皇伯父”,称生父为“皇考”。

继统派完胜继嗣派,于是,张璁、桂萼等诸议礼大臣得到朝廷重用。当年,张璁升任翰林学士,嘉靖四年(1525)任詹事兼翰林学士。嘉靖五年(1526)任兵部右侍郎,嘉靖六年(1527)掌都察院,当年12月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议事。

▲张璁画像

张璁入阁后开始推行革旧鼎新的“嘉靖新政”,当时的内阁首辅是杨一清。杨一清意守旧,张璁主革新。内阁生乱,张璁被勒令致仕。

张璁的政治盟友霍韬上疏弹劾杨一清,不久杨一清被罢黜,召张璁入阁秉政,次年初兼太子太保(副一品)。

张阁老从入阁辅政到成为首辅并几起几落间,一直推行新政,史称“嘉靖新政”或“嘉靖中兴”。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强化了内阁阁权、抑制了宦官干政、清理了勋贵庄田、整顿了吏治。

明史赞曰:“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明史批曰:“而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欲力破人臣私党,而己先为党魁。”逝者如斯夫,转眼五百年,此乃谓先贤张阁老成也“大礼议”,败也“大议礼”。故史书云:“‘大礼’大狱,丛诟没世。”

嘉靖十年(1531),张阁老辞官归田。嘉靖十六年(1537)张阁老自费出书《嘉靖温州府志》。嘉靖十八年(1539)张阁老病故,享年六十有五。张阁老逝后嘉靖帝辍朝三日,赐阁老谥号“文忠”,追加太师(正一品)。

02

两则有趣的历史评价

对张璁的历史评价争论,由来已久。历史有时很有趣,小编在此摘录2则评价,供读者细细品味。

评价一

魏良弼是和张璁同朝的言官。张璁当政时,魏以自己的判断认为张是奸邪臣子,曾三次上疏弹劾张璁。

然而,在张璁死后,恰恰是此人经过反思,又大大地赞扬了张璁一番。据明永嘉姜淮《岐还琐谈》卷二记载:魏水洲(良弼)曰:“张罗山为相,当大察事竣,检箧中仅得葛四疋。余居谏院,三疏纠之,嗟嗟!此余少年事事,以今日观之,即三荐其贤,亦不为过。”

可见,魏良弼亲历官场腐败后,曾认真反思、为自己当初的鲁莽而后悔不已,转而赞赏张璁清廉。

评价二

蒋彦,明崇祯朝内阁首辅蒋德璟的父亲,曾任温州知府。清代长乐人梁章钜的《粱迹续谈》中,借用老乡蒋彦的话说:“前有吾乡晋江蒋公彦者,来守温州,曾为之序,中言公归而后公为相者,经济万不如公。去公六七十年,四方无貂珰之扰,默受公赐而不知,今宇内始人人扼腕而思公,谓第以言礼取贵,非真知公者云云,可为公定评矣。”

梁章钜借用老乡蒋彦的“回忆录”,评价张璁当政期间的经济很发达,他的后任在经济建设方面大不如张璁。并且在张阁老当政时宦官干政已绝迹。因此,后人在张璁离世六七十年后会思念前朝的张阁老。

03

张阁老的温州“印迹”

贞义书院

▲贞义书院复原图(国画)林永杰 作

位于瑶溪,原名罗峰书院,有屋三间,地五亩,建于正德十三年(1518),系张阁老入仕前修学与授徒之所。嘉靖七年(1528)张璁入阁议事,帝赐书院名“贞义”,并敕令温州府扩建修缮。增建了抱忠堂、敬一亭、翰林学士、中兴贤相等六个牌坊。

嘉靖十年(1531)张阁老辞官归田,又扩建御书楼、来青园、富春园、栏杆桥、万竹亭、留胜亭、观荷亭,书院初具规模。嘉靖三十七年(1558)毁于倭患。

▲贞义书院遗物——《观荷亭记》石碑

三牌坊、大士门、

张府基、妆楼下、宝纶楼

大学士府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敕建并赐额。地在松台山山麓,宝纶楼居前,府第在后,规模“匝垣里余”。赐第之东西各有“柱国”石牌坊,大门悬“大学士”直额,左右又有“中兴贤相”、“佐命中兴”二横额。第内有荣恩亭、慕恩亭、四召亭等建筑。第南有长池,池前大道自东至西有“孤忠”、“赍贤”、“柱国”三座石牌坊。

张璁府第在很早以前的一次大火中被毁,留下了“张府基”的地名。其实,温州现存的地名三牌坊、大士门、妆楼下都和张阁老大学士府有关。现在信河街的宝纶大厦就因宝纶楼而得名。

▲温州摄影家邵度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三牌坊

开元寺

开元寺,今五马街公园路东南大厦一带。根据北宋苏颂(北宋)《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东晋太宁二年(324),李整舍习礼坊私宅建崇安寺,这是温州目前有史记的最早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南宋时期宋高宗驻跸温州时,曾把太庙神位供于开元寺。

据考证,张璁和曾任礼部侍郎的同乡王瓒都曾经客居寺中。张璁曾有诗《与项尚端》:

忆共开元寺,读书长闭门。

年华真可惜,朋旧几能存。

休叹我无位,喜看君有孙。

归山吾老日,日日过前村。

张璁在中进士前曾和好友项尚端一起在市区开元寺修学,他还在寺院借宿的僧舍旁盖了个亭子,并环亭栽竹取亭名为一竹亭。辞官归田后,张璁在贞义书院旁新建一座万竹亭,写下散文《万竹亭记》以记。

弘治初年,王瓒也曾就读于开元寺,后高中榜眼。新科进士张璁任礼部观政时,王瓒为礼部右侍郎。张璁支持嘉靖帝尊生父为皇考,得到王瓒的支持。但很快王瓒就因此得罪杨廷和,被贬南京。王瓒有诗《芙蓉五月先花》:

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

欲与碧桃争发达,超然不肯待秋风。

一品家庙

位于宝纶楼东,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终明之世,七经修葺,有司春秋而祭。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迁至妙果寺侧,称“张璁御碑亭”。

▲张璁御碑亭

太史码头

市区原有江边路,因濒瓯江而得名,后改为望江西路,大概位置为现在的帆影广场附近。此处是温州木材交易的主要集散地,边上建有太史码头。

传说,嘉靖皇帝派两位太史押运一对石狮以赐张阁老建府所用。不料遇风浪,将至码头时石狮沉江,两位太史殉难。张阁老为纪念两位太史,遂在码头两边分建“太史爷庙”和“太史爷亭”供邑人凭吊。从此,人们就叫这码头为“太史码头”。

玄真道观

玄真道观,原为“李主事祠”,在现瑶溪王朝山庄附近。1939年重建时,改为玄真观。1990年再次重建。

张璁少年时曾在瑶溪李阶门下就读,张璁拜相后建“李主事祠”以纪念恩师。李阶,永嘉人(今龙湾区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累官南京刑部主事,是永嘉场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04

经典民间故事

三个瓯柑救乡人

传说,张阁老为了帮助在京卖瓯柑的老乡走出困境,嘱咐老乡:“某天在城门外摆摊高价出售瓯柑,且只卖三个。有人来买,如还价就吃掉一个,再还价就再吃一个。”事前,张阁老做足功课。他先是给嘉靖帝吃了个瓯柑,等皇上想再吃时,张阁老告诉皇上吃光了,但是城门外有人卖。于是,嘉靖帝就让太监去买。瓯柑味特,苦中带甜,太监找遍北京就三个。太监见柑价高得离谱就还价了,于是就只剩2个。再还价,眼见只剩一个了,无奈之下只得高价买下。

对联锲入温州寺院名

一次,嘉靖皇帝和张阁老君臣闲聊,顺便问起了温州有什么名寺古刹。张阁老灵机一动说:“回皇上,臣家乡名寺古刹可多了,不过最为有名的寺院有四座。”嘉靖皇帝问:“爱卿,你不妨说来与朕听。”张阁老道:“臣家乡素有‘内有嘉福天宁,外有护国太平。’来形容这四座名寺香火旺盛的说法。”这让嘉靖皇帝更加钦佩张璁的才华,还勃发做个中兴之主的壮志。那时温州曾受灾严重,于是张阁老趁着皇帝开心,替家乡的老百姓免去了赋税。

▲张璁传说壁画

特制朝服助卖南苎

明朝时苎麻南方很畅销,但在北方却无人问津。因此有“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苎。”一说。可是一温州商人硬是要把南方的苎麻销往北地且首站选了京城。结果,眼见血本无归,那商人就找张阁老帮忙。张阁老请裁缝用拼接的方法把苎麻植入朝服的腰部和肩部,夏天穿着即清凉又耸肩威风尽显。朝官们纷纷效仿,就连宫里头也加入了抢购。最终商人不但走出了困境,还大赚了一笔。

雄鸡变番鸭

传说,一温州商人到京办事遇困,后求助于张阁老。阁老施以援手,助商人度难关。商人素知张阁老为官清廉,不敢重礼以谢。商人听说阁老爱吃老家的“番鸭炖香菇”,于是,商人送了六只番鸭以谢。张府管家不敢收礼,硬是用厨房的四只雄鸡相换。这事被张阁老知道了,宰相半骂管家:“老夫眼睛一眨,厨房的雄鸡怎就成了番鸭?”

“雄鸡变番鸭”这一典故,从此在温郡广为传颂。这既反映了张阁老的清廉,又表明了温州人对乡贤的爱戴。而“眼睛一眨,雄鸡变番鸭”,则成了温州的一句俚语,意即:“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撰文:陈建勇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转载自温州三十六坊

Hash:e786188cacfc499a6e8d582523dac658b0566225

声明:此文由 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