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康氏修葺祖茔记—传承中华孝道文化

个人简历

康健,安徽祁门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8、2011年分别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历史学硕士学位。2014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徽学研究。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和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台湾中央研究研究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祁门红茶史料丛刊”,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后期资助项目“近代祁门茶业经济研究”(结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环谷集》点校”(在研)。先后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档案》《安徽史学》《明史研究论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代祁门茶业经济研究》《橙阳散志》(点校)。

修葺祖茔:传承中华孝道文化

康健

(安徽师范大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尤为值得弘扬。

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而宋代以后宗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徽州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典范之区,在明清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繁荣,而强大的宗族社会、宗族网络则是促使徽州全面繁荣的重要基础。传统徽州多聚族而居,形成强大的宗族网络,深刻影响着徽州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族谱、祠堂、祖墓构成宗族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在维系宗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变迁,宗族文化中一些落后因素被摒弃,但其积极的内容仍然被不断继承发展。其中,祭扫祖墓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重要表征。

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重要形式,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其内容、形式复杂多样。大体说来,一般有墓祭、祠祭和会祭三种形式。所谓墓祭,就是其宗族子孙后裔集体到先祖坟茔进行祭祀,祠祭就是就是在祠堂中祭祀先祖,会祭则是指宗族子孙通过成立清明会、冬至会、某某祀会等祭祀性会社的形式,通过这种会社组织来祭祀先祖。

从时间来看,墓祭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是尊祖、敬宗、收族的最为典型的方式之一。正所谓“祠所以聚祖考之精神,而墓则以藏祖宗之体魄,二者皆子孙之所宜慎守者也”,祖茔乃“祖宗体魄”之所在,故墓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徽州是个宗法秩序井然的社会,“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就是对这种宗族社会的绝佳描述。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因传统礼俗的需要,墓祭一直传承至今,每逢清明、中元节、春节等展墓就是典型的表现。徽州是个十分重视风水的地区,祖先墓地选址十分讲究,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地处偏远的山区各地的坟茔也面临迁葬的局面。祁门康氏三世祖智公墓就是在这样现代化浪潮下进行迁葬的。

祁门康氏唐末迁居徽州,传承至第五代“守”字辈之时,开始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支分派别,名列徽州望族。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新安名族志》就收录有祁门康氏,这也是康氏最为跻身徽州望族最为重要的标志。

《新安名族志》所载祁门康氏

宋元以后,随着世系的推衍,祁门康氏不断迁徙江西、安徽、浙江、两湖、江苏、闽粤、山陕、京畿等地,但祁门作为其桑梓故里,外地族众多定期返乡展墓。由此可见,祁门康氏一至四世祖,是散布中华各地的祁门康氏之共同先祖,因而,这四位先祖之墓对祁门康氏来说,犹如水之源、木之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族谱、文书记载,宋元明清以来,祁门康氏历代子孙对先祖的坟茔的管理、祭祀十分重视,明清时期开展多次宗族活动,或为维护祖墓产权,或是进行祭祖活动,留下大量的合同文约,尤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规模为巨,如清嘉庆年间对于始迁祖议诚公墓产的维护。

议诚公,讳先,唐末先迁居徽州黄墩,后居浮梁,去世后葬在江西浮发京都土名陈端坞。到了清代,因年代久远,加之路途遥远,疏于管理,嘉庆十四年(1809),浮梁支派裔孙趁机侵占墓产,于是祁门本地“七门”(康村、板溪、板石、碧桃、礼屋、樟源、曲坞)等族众联合告官纠治,七门摊派讼费,有效维护了议诚公墓地产权,加强了对祖墓的管理。

嘉庆十四年祁门康氏族众立保祖束心合同文约

二世祖新公墓葬在十三都(今平里镇花桥村)土名公子冲,在明正统、嘉靖年间曾数次维护墓产,进行祭扫。到清乾隆年间进行几次保祖护坟行动。乾隆十七年(1752),七门子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当年所立的墓碑仍遗存至今。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衢公裔孙在新公墓附近造坟,砍发荫木,严重影响新公墓产及风水,于是康村、板溪、曲坞、碧桃、礼屋等五门族众集议,勘查验明,认为“藏吞祖业,若不理处,祖墓难保”,于是五门合议,摊派讼费,鸣官究治,“以报祖业,以惩不肖”,从而加强了对祖墓的管理。

乾隆五十五年祁门康氏宗祠秩下人等立保祖合同文约

同治十三年(1874),康氏恶仆陈氏跳梁,将新公墓山“开挖殆尽”,安葬胡氏祖墓,并冒称有“契买等情”,被房东康氏族人发觉,指责“如此背仆,古今所稀”。众多周知,明清时期徽州佃仆制十分盛行,大姓望族都有数量不等的佃仆供其驱使。在徽州,佃仆有着“住主屋,种主田,葬主山”的鲜明特征。但同治十三年,陈姓佃仆却跳梁,“谋造伪据”,侵占主山,于是祁门康氏“七门康家”统合起来,联合诉讼,鸣官究治,摊派讼费,维护了墓山产权,加强对新公墓的管理。

同治十三年祁门康姓各门人等立墓山合同议单

四世祖俊公生于宋太宗淳化甲午年(994)、卒于英宗治平甲辰年(1064),享寿71岁。其墓在十三都土名柘树坑(又称小坦)金榜山。祁门康氏散居祁门、浮梁、鄱阳等地,道路远近不一,造成祭扫失时,明代嘉靖年间,墓地被十三都胡天寿“谋葬风水侵葬,有碍祖坟”。于是各地族众准备鸣官理治,胡氏自知理亏,请其亲眷郑昆、汪荣芳等人进行调处,平息此事。但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初四日,各地族众会同祭扫俊公墓之时,却发现胡姓未曾改正,仍然愈加侵害,并砍伐墓山荫木,于是康氏族人决定鸣官告理,但唯恐人心不一,于是写立合约,共同承担讼费,试图以此来维护墓山产权,并强化对墓地的管理。

嘉靖三十六年祁门康姓各门族众立保祖合同

关于三世祖智公,族谱虽然没有记载智具体的生卒年,但却提到他高寿88岁,同时记载了其独子俊公的具体生卒年,即生于宋太宗淳化甲午年(994)、卒于英宗治平甲辰年(1064)。由此可推断,智公当生于五代时期,卒于北宋初年。族谱显示,其墓位于祁门县十三都(今平里镇花桥村)土名皇官林,如今历经千年之久,可谓是“千年之冢未动一抷”。

族谱所载三世祖智公信息

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祭扫新公墓之时,也对智公墓进行修整,有墓碑为证。该碑文如下:

京兆郡

土名皇官林

三世祖康公讳智公之墓

乾隆十七年碧桃曾(裔)孙绍芝立

乾隆十七年碧桃康绍芝立智公墓碑

从碑文可知,当年新造墓碑的为碧桃门的康绍芝。关于康绍芝,族谱记载他为坤公秩下旸谷支派子孙,其内容如下:

(二十六世)绍芝,行修六五,字廷馨公,名联贵,启昕次子。生于康熙庚辰年十一月十六日,殁于乾隆丁亥年三月初三日,妻程氏,生子一:光杭。

由此可见,祁门康氏碧桃门的康绍芝生于康熙三十九(1700)、卒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十七年(1752)修葺祖坟,重立墓碑之时,他时年52岁,已开始步入老年,也更热衷于宗族事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祁门康氏早期先祖的祭扫越来越少,具体情况已不太清楚。2017年10月中旬,祁门康氏宗亲在江西省鄱阳县三十里康村首次集会,成立祁门康氏宗亲会,决定重修统宗谱,并合修早期先祖坟茔。2018年4月2日,鄱阳三十里康村、康家岭、松树下、祁门“七门康家”(板溪、板石、樟源、坑口、碧桃、曲坞、礼屋)、池州等地宗亲齐聚康氏故里祁门县板溪村,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先后祭祀二世祖新公、三世祖智公,然后借用花桥行政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开会,商讨如何修谱和修葺祖坟事宜。

2019年5月,新建造皖赣高铁,其线路从智公墓地经过,故该墓急需迁葬。板溪门的康海兵先生来电和我谈这件事情,并说高铁出资一些经费,但新墓地需要我们自行选址。为此,5月5日,我回到祁门处理此事。经过与樟源康平、碧桃康国顺等宗亲商定后,决定将智公墓迁葬到碧桃来龙山安葬。方案确定后,请碧桃康国强先生勘查后,于5月8日,开始开穴,新造坟茔,参与迁葬的有康国强(32世)、康国顺(33世)、康国财(33世)、康宪强(34世)、康宪华(34世)、康植华(34世)、康国强外甥汪接清等7人。

迁葬智公墓碧桃康氏族人

经过4天的辛苦劳作,智公墓于11日下午5时完竣。碧桃宗亲在旧墓碑左侧写上“二〇一九年孟夏月重立”字样,以存证之。在完工之时,还焚香祭祀,以表敬祖之意。

迁葬后的智公新墓

在迁葬的过程中,在原智公墓地老红石上面发现一枚铜钱,历经千年岁月,腐蚀严重,但仍能看清文字,这枚铜钱是“祥符元宝”,其中“元”字脱落。祥符是北宋真宗年号,一起存在九年,即从1008至1016年。这枚铜钱的发现就更加能够确定族谱所载葬在皇官林的智公墓为北宋初年的墓葬无疑。

智公旧墓发掘之“祥符元宝”

值得关注的是,乾隆十七年祭扫智公墓,新立墓碑的是碧桃族人,如今智公墓也迁葬到碧桃,兴造新墓的还是碧桃族人。这种看似巧合的现象,也无疑正是一种传承中华孝道传统的表现。尽管因时间和资金有限,新造之墓不免简陋,但却彰显了祁门康氏子孙尊祖敬宗和践行孝道行为。

5月11日晚,康海兵与参与工程建造的碧桃宗亲一起结算工程费用,并估算新造两块石碑的费用(一块为新立智公墓碑,一块为捐输人名录碑)。因高铁补助的费用经费不足,于是经众议,决定发动散居各地的祁门康氏宗亲捐资。于是,由我起草捐启文,完成初稿后,与几位宗亲商议,当晚发到祁门康氏宗亲会,晓瑜各地宗亲,以备筹款。现将捐款通告呈现如下:

祁门康氏自始祖议诚公迁居以来,枝繁叶茂,支分派别,名列徽州望族。传承千年,如今其后裔遍布安徽、江西、江苏、两湖、云贵、闽粤、山陕、京畿等地。祖茔乃“祖宗体魄”之所在,为宗族之命脉。三世祖智公墓自北宋初年葬在安徽省祁门县十三都(现为平里镇花桥村)皇官林,历经千年,可谓是“千年之冢未动一抷”。宋元明清历代子孙多有祭扫,最后一次大规模祭扫在清乾隆十七年,有祭祀文书和墓碑为证。今因高铁线路开通,智公墓需要迁葬。经众议,智公墓已移到祁门县十五都(芦溪乡)碧桃村来龙山重新安葬。新修之墓完工在即,费用无措,高铁出资二千五百元,相差甚远,望各地智公后裔子孙慷慨解囊,踊跃捐资,五百元起捐,上不封顶,已告慰先祖在天之灵,此亦尊祖敬宗之道也。

备注:本次捐款在修墓工程结束后,财务公开,若有余资,将转到二世祖新公坟茔迁葬支用。

祁门康氏宗亲会敬启

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一日

祁门康氏三世祖智公墓捐输启文

捐款通知发出后,陆续有不少宗亲响应,积极乐捐,以合众力,共同完成修葺先祖智公墓的任务。

在新时代的建设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境内出现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华民族是不仅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以孝著称的民族,孝道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提倡孝道,“孝治天下”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念。祖墓作为民众先祖长眠之所,是民众祭扫的重要载体,修葺祖茔,定期展墓,不仅是尊祖、敬宗的表现,更是一种践行中华孝道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作者近照

Hash:9af8034ebf729fcb4232173609381a145d337622

声明:此文由 祁门人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