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印记,为你讲述114周岁的越剧
开栏的话:浙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文物遗迹数不胜数,文化精品琳琅满目,文化样式异彩纷呈。去年以来,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联合开展了“浙江文化印记”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广泛征集、专家评审和社会投票,前不久,包括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钱塘潮、西泠印社、越剧等在内的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出炉。
这些“文化印记”是浙江文化积淀的翘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宝。从6月18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浙江文化印记》栏目,每一期,我们都将邀请一位与印记密切相关的专家与记者同行,走近印记的现场,感受印记的魅力,讲述印记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本期推出的浙江文化印记:越剧。
导览专家:国家一级导演:钟冶平
从落地唱书到女子科班,从山歌民谣到悠悠清韵,她在江南秀美的山水田园中孕育,她的精气神沾染了吴越民间生活的烟火气,与江南百姓的文化血脉相依相偎、相辅相成。
经过114年的传承发展,她不仅有几百出传统和现代的优秀剧目,数以亿计的忠实观众,还拥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便是越剧。作为中国主要的地方性大剧种,也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书写了中国戏曲史上乡音流变的神话。“越剧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历史。”钟冶平与越剧结缘三十余年,导演了《百年越剧》《舞台姐妹》等耳熟能详的越剧纪录片。这一次,我们跟随他的讲述,细细触摸越剧源起、传承与发展的年轮。
01
PART
回肠柔曲出嵊州
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寻访越剧的踪迹,还得从她的发源地——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开始。
四个稻桶,两扇门板,搭出一张简陋的越剧戏台。我们围着八仙桌面对而坐,鼻尖萦绕着香火堂的袅袅烟味,目光流转着扬舞的水袖、飘逸的台步,耳畔流淌着悠扬的旋律、清婉的唱腔。
东王村,图:影像越剧馆
嵊州剡溪,图:影像越剧馆
举目四望,墨绿的青苔悄然爬上了屋顶的黑瓦,填补了樟木材饱经日月风霜后绽开的一道道皲裂。一块刻画着“嵊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越剧诞生地”的石碑矗立着,碑上灰白的纹理、斑驳的刻痕仿佛跨越了时光长河,将百年越剧的历史带到我们眼前。
一步脚印一滴汗水,一锹黄土一句唱书。当年的嵊州百姓在田间陇上劳作时,依据民间演义的故事、当地的小道消息或自身的生活经历,信手拈来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即兴唱段,琅琅上口,活灵活现。钟冶平介绍说:“这种唱段主要以当地流行的宣卷调为主,糅合了牧牛调、莲子行等民歌小调,因为用‘四工合上尺’当作尾衬,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四工合调’。”
稻桶、门板搭成的戏台
1906年清明节前夕,东王村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等一批刚从临安外伍村演出回来的民间艺人,经过精心准备,在东王村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垫底,再铺上门板,上台演出了《十件头》《倪凤扇茶》《双金花》等戏,越剧在这个小村庄里横空出世,掀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一页。
据《绍兴市志》记载,早期的越剧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又称“小歌班”“的笃班”。小歌班因其演出不拘条件,能送戏上门,深入山庄小村演出,且戏班人员少,好接待,不计较报酬,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有民谣作证:“小歌班、吊脚板,男人看了懒出畈。女人看了懒烧饭,自格小囡忘记还。”
“越剧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饱含着吴越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之江大地的泥土芳香。”在发源地讲越剧故事,钟冶平感触颇深。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李白梦游天姥山,陶醉于嵊州的山水之间的雅兴。盛唐时,有400多位诗人在越乡留下了1000多首瑰丽诗作,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剡溪两岸的旷野乡间,形成了越乡民间文化的深厚积淀。也许只有这样唐诗之路的山水,才能孕育出水样柔情的越剧。
行走在静卧山间的东王村,我们仿佛重新阅读越剧的百年演义。越剧的诞生已在世代相传间,沉淀成村庄不老的故事,年代或事件的纲目依然清晰,仍是乡间农人熟稔的内容。戏服、工具、蓑衣、晒匾等,村里陈列着老物件的展示馆就像一圈全年轮,再现当地老百姓曾经的乡村生活。
《百年越剧》之越剧诞生
02
PART
清丽越音传四方
如果当年的越剧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和田头歌唱,仅仅停留在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就不可能有以后的发展和今天的辉煌。
越剧博物馆,图:影像越剧馆
车停在嵊州鹿胎山南麓的越剧博物馆,这里和誉有“越剧艺术家摇篮”之称的越剧之家相连。
“我们的博物馆刚过30岁生日!”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骄傲地介绍,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戏曲博物馆,嵊州越剧博物馆于1990年10月18日开馆。
眼前的白色建筑物巍峨矗立、气势磅礴,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百年越剧的辉煌历程中。庭院内摆有一块刻有“百年越剧”的石碑。踱步入院,映入眼帘的便是袁雪芬、尹桂芳等越剧老艺术家们的铜像,在午后秋日金色暖阳的映照下,焕发出莹莹光辉。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老报纸,一件件旧行头……馆内弥足珍贵的实物,仿佛一个个清晰的脚印,真实记载了越剧发展的艺术轨迹。
“越剧第一次上台演出时,艺人一不会走台步,二不会做身段,‘唱做念打’样样不懂,‘手眼身法步’也没有掌握,更谈不上‘四功五法’的运用了。”俞伟说,小歌班演员虚心向姚剧、绍剧的大班子请教,“小歌班早期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马褂,学习了大班子的传统样式后,把租来的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小歌班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1920年男班艺人在上海合影,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卫梅朵、张云标、裘金旺、马阿顺,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兴荣、谢紫云
以《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剧目为先导,小歌班敲开了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的大门。在展厅透明的玻璃窗内,一张泛黄的《申报》摊开在桌面上。“1922年8月,以王永春、白玉梅、马潮水为首的越剧戏班进入到上海‘大世界’演出,《申报》当天广告刊出‘绍兴文戏’之名,因此越剧又被称为‘绍兴文戏’。”俞伟说,小歌班原来是没有伴奏乐器的清唱艺术,唱腔尾声拖腔是用人声帮腔,常以“呤哦呤呤哦”唱出。后来组成了以鼓板、板胡、斗子三件乐器组成的“三件头”乐队,以丝弦伴奏替代人声帮唱,唱腔尾声帮腔,更为文雅完整了。
越剧博物馆是越剧的一面镜子。“尺调弦下哀婉情,起调拖腔意无穷。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越剧的第一声唱叹就袅娜在人们的耳边,由嵊州向杭州、向上海辐射到全国乃至世界,诉说着越剧文化千尺深潭般的底蕴。
“越剧从浙东山村走进绍兴、宁波、杭州,闯进上海后一鸣惊人,不是一帆风顺的。”钟冶平补充说,越剧发展到今天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越剧走出了地域的局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二是自觉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
从嵊州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70公里外余姚四明山的浙东行政公署旧址。1943年7月后,为了适应抗日宣传的需要,浙东区党委决定以革命知识青年为主体,吸收一批越剧老艺人,建立一支革命化、群众化、男女合演的越剧队伍,定名为浙东行政公署社会教育队(简称浙东行署社教队)。
“那时,每当出现一支三四十人扛着丝弦锣鼓的队伍时,那些在田地里锄地、在竹林中伐竹、在江心撒网的群众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奔走相告去看戏。”钟冶平说,为了更好地表现革命现实斗争题材,男女合演成为改造越剧的必然趋势。
1943年7月新四军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浙东行署文教处全体工作人员在四明山合影
作家俞观潮在回忆起社教队受四明山群众欢迎的动人景象时写道:“许多阿嫂、大妈索性冲进后台向男女演员们送麻团、送年糕……刹那间,台前台后挤满了人,真像过年过节般热闹。”
同样不能忘却的还有“越剧十姐妹”。1947年初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越剧十姐妹”的美名传遍世界。
义演《山河恋》的越剧十姐妹
徘徊在浙东行署旧址林立的屋舍之间,回想着当年上海滩十姐妹的故事,我们体味到国难当头、追求光明时越剧人的真挚感情。新老艺人、男女艺人通过相互切磋和采长舍短,逐步将写实与写意、逼真与虚拟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既有表达人物生活真实的话剧之美,又有传统戏曲形式之美的新型越剧。
03
PART
江南更现百花洲
在嵊州,一个精心打造的越剧小镇已经冉冉升起;在全省各地,省级剧团强强联合,全新剧场破土而出,创新作品连绵不绝……当代的越剧故事正放声吟唱,余音袅袅。
漫步在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的浙江音乐学院中,远远地就看到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一朵花”标志。2019年8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正式挂牌成立。浙江越剧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强强融合,继续演绎“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的精彩篇章。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挂牌成立
越剧在短短百年间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离不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26位第一批‘小百花’能够从全省70多家越剧团里脱颖而出,就是一种机遇。”原生代毕派小生、国家一级演员赵小珍回忆起自己在“小百花”度过的近40年时间,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为人民抒怀歌唱的经历时依然心潮澎湃。
《五女拜寿》剧照
1984年,“小百花”进京汇报演出,邓颖超奶奶在中南海接见“小百花”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如今,无论是已公演近1000场的经典剧目《五女拜寿》,还是荣登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之列的转型之作《陆游与唐琬》,抑或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喜剧《红丝错》,都在向我们细细讲述着“小百花”未完待续的传奇故事。
“越剧发展不仅需要创作高质量的剧目,推出高水平的演出,更重要的是善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让更多优秀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待告别时,绯红的晚霞将我们的脸颊染得通红,赵小珍的谆谆叮嘱犹在耳畔。
每年大戏演出黄龙洞戏台的热闹场景
越剧的薪火相传,还在于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到黄龙洞看越剧,是许多杭州人的习惯。在黄龙洞景区的禧园大舞台上,一年365天,天天为观众奉献精彩的越剧表演。每一位表演者,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越剧演员,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以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龙越剧团这个有着32年历史的民营剧团,能演出50多台精彩折子戏,10多台大本戏。
据统计,全省民营越剧团多达数百家,受欢迎的越剧团一年演出多达五六百场,是浙江省舞台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前人风韵传后代,艺海奔潮万古流。伫立在西湖边的中国越·剧场犹如一只巨大的“蝴蝶”,正振翅高飞。
小百花越剧场
“越剧百年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兼容并蓄、锐意进取的道路。一代又一代戏剧人继承创新,才使得越剧的发展达到了今天的艺术格局。越剧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要有开拓时代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新境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期待,这座剧院能像伦敦西区一样,逐步形成驻演剧目的经典性,开启国内旅游观剧目的地的剧场形态。
回顾几代越剧人的进取与拼搏,钟冶平说,越剧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浙江人民开拓、拼搏的创业精神在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越剧已经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她不仅是属于浙江、更是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在越剧的一喜一悲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间,我们见到了最真实的文华。
原文标题:江南灵秀出莺唱 越剧书写戏曲史乡音流变神话
见习记者 何冬健 记者 陆遥
通讯员 彭先国 罗捷
Hash:35985b133b75b2cfb3b6c22565ce18cb16facbc5
声明:此文由 越剧之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