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初创组编第一处集结地——开化
新四军创建之初,当务之急是组编成军,要尽快将分散活动于南方的赣、闽、粤、湘、鄂、豫、皖、浙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起来,〔注:南方8省14个老苏区/游击区包括——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分别是:湘鄂赣边、湘赣、湘南、粤赣边(亦称赣南边,含湘粤赣边)、闽赣边、闽粤边(亦称闽南)、闽西、闽北(亦称闽浙赣)、闽东、浙南(亦称闽浙边)、皖浙赣边游击区;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分别是:鄂豫边、鄂豫皖边。〕
在党史、军史界,已形成的固有记叙是: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安徽的岩寺(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这一点,从各地新四军的展览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展示的“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下图)中即可看出。图中,军部从武昌(汉口)驻地移驻南昌,再移驻岩寺,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2条分支线(细线)汇集于流波石童〔图中显示的是当时的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图中主干线是一条红色主线(粗线),汇集了长江以南的多个老苏区/游击区的支线(细线)直奔岩寺(也是军部所在地)。图中所示的,即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流波石童〔“石童”是一个字,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个字〕,而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岩寺。
没有异议的,是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里,以保持了基本编制的红二十八军为主,他们很快就组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4支队),没有赶赴岩寺。而岩寺作为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里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也是没有异议的!有异议的,是岩寺并不是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第一处集中组编地,在岩寺之前,还有一个集中组编地——开化!仔细看上图,在粗线即将到达岩寺前,经过了位于皖浙边的“开化”(今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途中,不是经过开化,而是驻留开化,进行了集结组编!
那么,作为新四军第一处集结地,开化为何被“忽略”了?首先看看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里展示的一幅图,是手绘的“本军(新四军)集中态势图”,显然是当年用于指导各路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用图,图中标示的集中路线和上图标示的集中路线极为相似,其上连“开化”二字都没有!
不仅是在“本军集中态势图”中没有出现“开化”,在当年的历史文献中和后来的回忆中,也很少看见“开化”。
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在南昌主持“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陈毅负有召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重任。1938年1月13日,陈毅携同邱佐炯、戴传前往皖浙赣边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关于部队组编的指示和侦察皖浙边敌我友的态势。1月16日,项英给陈绍禹(王明)、周恩来等人并转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信中提到:“目前全部人员出动各地动员部队,……陈毅一面到皖浙赣去解决党的问题,同时带领该区部队到皖浙边,布置集中地点与侦察情况。……一、二支队集中地,第一步暂定在开化与遂安之间……”,开化并非集中地;陈毅在《向赣南军政当局提出的合作抗日意见与草案》中提出:第一步“集中所有的游击队在游击区中适中地点”,第二步“听候点编”。陈毅所提“游击区中适中地点”,没有指明具体地点。1月下旬,陈毅返回南昌军部后,中共东南分局根据陈毅侦察的情况,确定了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各部集结地点——皖浙边“游击区的适中区”,也没有点明是开化。
此后,项英作为新四军集中整编的主要领导人,在皖南事变后牺牲了,没有留下更多关于“开化”的文字;而陈毅作为提出“游击区中适中地点”集中的当事人,也没有留下关于“开化”的文字。
此外,还有一个保密因素,导致当年没有留下关于“开化”的文字。
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南方各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方针的指示〔指示要点:(1)南方各游击区,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应该十分重视;(2)国民党企图以抗日为借口,拔去这些战略支点;(3)把各区游击队完全集中是十分不利的;(4)应采取步骤,既保存支点,又不拒绝集中,该集中的部队,国民党不得干预,不得插入任何人;(5)叶挺、项英须来延安了解中央的政治军事原则后再回南方组建部队。其核心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防止南方游击队集中时被国民党吞并〕。
虽然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与国民党军血战了十多年,在中央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又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因此,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集中整编时“防止南方游击队集中时被国民党吞并”尤显重要。国民党当局划定了新四军初始的活动范围在皖南,指定了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地在岩寺,而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路线和地点就不能被国民党当局悉数掌握,“开化”就少有提及。
那么,开化作为新四军初创组编第一处集结地,是怎么被确认的?是开化有众多的红军游击队驻留史迹,有陈毅、张云逸等领导人旧居,有新四军3个支队在当地组编的史记。
经过多年的考证,在开化县城关镇政义坊弄,有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与政治部驻地旧址,有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有新四军集结时的陈毅旧居;华埠镇工商弄20号(汪家祖屋)也是陈毅旧居;在开化县马金镇霞田村附近的青云庙墙上,有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书写的抗日标语;从马金镇翻过马金岭、抵达岩寺的古道仍然可以通行。从时间记录上看,新四军在开化集结早于在岩寺集结,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化与岩寺分处浙皖交界两侧,相距200多里,从开化沿通往徽州的古道翻过马金岭,就可抵达岩寺了。
1938年2月中旬,陈毅带领张震东、陈子谷等机要人员和战地服务团共20余人,从岩寺翻过马金岭步行来到开化。陈毅到达开化后,先与国民党政府开化县县长罗兴华进行交涉,要求为即将到开化集结的新四军各部队准备粮秣、物资。罗兴华派出民政科科长夏中英具体负责。在华埠镇(今已为开化县城),陈毅约会华埠镇镇长王邦漠,商议筹措军饷和粮秣等事宜。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与政治部驻地旧址暨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
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从2月中旬陈毅来开化迎接新四军各部队集中,到4月中旬第二支队最后离开开化的华埠镇去岩寺,前后2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数千人在开化集结,没有完成改编的红军游击队,陆续在开化分别编入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据中共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化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研究,新四军各部队在开化集结编组的顺序如下。
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限令新四军江南部队于2月20日前集中于皖南岩寺一带整训,等候派员点验。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随即将此电令报告叶挺、项英、周子昆;同时,向各地的部队发出到开化集结的命令。
2月中旬,陈毅率第一支队数十人到开化,迎接各部队到来。
2月22日,傅秋涛、江渭清、钟期光、王槐生等率湘鄂赣红军游击队1100多人编为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抵达了华埠镇,此部于2月10日从湖南平江县嘉义镇出发的。随后编为第一支队第一团。
2月26日,开化各界抗日后援会华埠分会在华埠的江西会馆举行欢迎新四军大会,新四军代表陈毅、傅秋涛带领尚未正式改编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连以上干部应邀出席,陈毅在大会上作了演讲。此时,张云逸也已经抵达华埠。
2月下旬,从江西莲花县垅上、神泉出发的湘赣游击队330余人,由刘善培、段焕竞带领抵达华埠镇,和先期抵达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汇合;从江西大庾县出发的赣粤边游击队(亦称赣南游击队)和桂东游击队700余人也抵达开化。两部都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
2月27日,闽东游击队1300余人改编的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参谋长黄元庆率领下,抵达开化。此部从福建屏南出发的。
2月底、3月初,饶守坤率闽北游击队和黄道率闽赣省直属部队1200人,抵达华埠镇。此部从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出发的。随后编入第三支队第五团,和第六团会合。
在华埠镇,第三支队、第一支队和湘赣边、赣粤边游击队举行了联欢会。战地服务团到第三支队第五、第六团队伍中,开展动员和宣传。此后,战地服务团暂留第三支队第五团,直到岩寺后才归回第一支队。
3月3日,陈毅、傅秋涛等率部离开华埠镇,进驻开化县城。陈毅召集“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湘赣边、粤赣边(赣南)和桂东红军游击队等排以上干部在县城徐家祠堂开会,宣布了新四军军部的任命: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同时以支队司令部的名义宣布:第一支队下辖第一、第二团,并建立两团的团部。由此,完成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组编任务。
3月7日,陈毅带领第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部分机关人员先期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皖南岩寺。
第三支队在华埠镇完成组编,建立了第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第三支队司令员,胡荣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孙克骥任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3月上旬,第三支队和战地服务团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3月10日,张云逸、胡荣率第三支队和战地服务团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3月中旬,傅秋涛、胡发坚、刘炎等率第一支队部队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3月29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的闽西(南)游击队大部及钟德胜、胡荣佳、彭胜标领导的闽赣边(中央苏区)及闽南(闽粤边)游击队共2000多人改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抵达开化。此部于 2月27日从龙岩、古田出发,因距离远,途中耗时月余。第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和第四团驻华埠镇,第三团驻航头。第二支队在开化进行了编组、整训。闽西(南)游击队大部、闽西和闽赣边游击队及闽南游击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二、第三营及第四团第一营。
3月底,从平阳山门出发的浙南游击队(已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60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抵达开化华埠镇,正式改编为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
4月2日,第二支队所部经开化县城抵达马金镇,4月4日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在开化监狱里关押着2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何炳福、余斯韫、齐三荣、叶发忠、江腊利、余樟春等),经陈毅、张云逸、张鼎丞等新四军领导人与开化县政府交涉后获释,加入新四军。在此期间参加新四军的开化籍青年40多人,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跟随部队赴岩寺。后来,这批开化籍青年绝大多数牺牲了,至全国解放时幸存的仅有3人。
细数一下,在开化集结组编了6个团,其中,第一、三、五团(也即老一、三、五团)后来在皖南事变中损失了,而第二、四、六团成为新四军主力,一步步成长壮大,在华中抗日,在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开化作为新四军初创第一处组编集结地,除了地理位置合适,还有重要原因是它的革命传统和群众基础。在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中,开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围剿”的困难时期,开化党组织和运输队承担起往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的食盐、棉花、布匹、电池等重要物资战略物资重任;在红十军活动时期,形成了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苏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党组织、游击队;1933年9月17日,新红十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一举攻克开化县城;1934年7月,中央苏区派出红七军团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1月4日,红七军团与红十军根据中革军委电令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5年1月7日进入开化县境,1月下旬,被于10倍于已的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与开化交界的江西怀玉山地区遭到重大损失,方志敏被捕,8月在南昌慷慨就义;红军在开化的活动,陆续留下了200多名久经战阵的指战员,使开化地方武装发展壮大,扩大了开化苏区范围,推动了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革命根据地持续发展。在开化境内先后建立了中共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和开婺休游击大队,中共浙皖特委和浙皖军分区也在境内活动,领导了皖浙赣3省8个县边界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从1938年2月中旬陈毅等到开化,到4月中旬,新四军最后一批部队离开开化前往岩寺。对这一段历史,中共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化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绘制了“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开化路线要图”(对本文开头的“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进行了修改),示意了南方红军游击队先在开化汇聚,再到岩寺集中的概略路线。
在开化已完成组编的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抵达岩寺直接进入驻地(见下图,插着浅色旗帜的地点,即3个支队的驻地,而插着深色旗帜的地点是军部驻地)。
前来集中的部队中,抵达岩寺及附近驻地的先后时间依次是:第一支队司令陈毅从开化经屯溪镇(今黄山市)于3月上旬抵达岩寺;第一支队第一团于3月中旬抵达岩寺,驻扎潜口,第一支队第二团随后,也驻潜口(时为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成员的潘启琦回忆,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王村);3月18日,第二支队副司令粟裕率第四团第三营抵达岩寺,驻琶村、琶塘;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率第五、六团分于3月下旬抵达岩寺,支队部率第五团驻西溪南,第六团驻砖桥;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率第三、四团,于4月中旬抵达岩寺,驻琶村、琶塘。
在岩寺,还有未及到开化而继续赶来组编的部队抵达,如闽西(南)游击队一部,经瑞金、赣县、万安、吉安到樟树上车,东乡下车,经万年、浮梁赶到岩寺。
直至新四军军部率队离开岩寺,仍然有小部队赶来加入,如皖浙赣边游击队在舍会山集中后,直接去了岩寺,未到开化集结,后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由李林率湘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原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和刘厚总率湘南赤色游击队后方抗日锄奸队(原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这两部,共计300余人,于4月11日从湖南耒阳县江头出发,经东湾、毛栗冲、竹塔市、锡里洞、灶市、株洲、南昌抵达岩寺,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再就是闽中的红军游击队160人,于4月下旬从福州洪山桥出发,于5月中旬才赶到,编入新四军特务营第二连。
在岩寺,虽然还在继续组编的工作,但与开化期间不同的,是新四军军部和3个支队在岩寺经过整训,接受了国民党第三战区派员“点验”——1938年 4月20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中将作为国民政府首席点验官,带着几十名将、校级“点验委员”来到岩寺,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将接待,他同罗卓英既是广东同乡,又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和粤军时期的同事,互相比较了解,应对了罗卓英的检验及其刁难,通过了“点验”,标志着国民政府认可新四军达到“军”的编制,新四军得以正式成军!
开化和岩寺都是新四军初创时的集结地,但若细致一些的区分,开化在先,是新四军集中组编地,岩寺随后,是新四军集中成军地。因此,开化作为新四军第一处集中组编地而载入史册!
Hash:4de0f05287aa734463da185da4f9c90379538668
声明:此文由 重走长征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