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境村:弘扬清廉家风 传承红色精神
汤溪镇上境村,原名“枫林庄”,位于通往九峰山的必经之路。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原监察御史刘清辞官后自河南鲁山迁居淮阳,又从淮阳三迁至兰溪枫林,筑室定居,取名“枫林庄”,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来到枫林庄,看到此地景色秀美,犹如仙境,再加上地势较高,赞曰“上风上水,上乘之境”,便将枫林庄更名为“上境村”,一直沿用至今。
900多年来,在上境这片热土上人才辈出,从古代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监察御史刘清、刘辰,能征善战的北宋名将刘法,到近现代多次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退伍老兵刘天守,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刘宗明、刘展亮,三次亲身参与国家重大科考任务的海军退伍老兵杜寿开等,“严以修身、廉以正己”的家风家训和“仁义礼智信”的美德代代相传。
900多年后,上境人依然秉持着先辈的良好美德,肩负起保家卫国、建设国防的历史使命,循着先辈的足迹进行探索,也是为了更好地革命传承。
一条小巷以烈士之名命名
精美的古建筑群,古老的石子路,秀丽的风景,出村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纵横交错的乡村小巷里冒出一两句童声稚语,如今的上境村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小村子,但村口竖立着的两个人像雕塑、古老而又恢弘的刘氏宗祠,都在诉说着村庄的久远历史。
时至今日,上境村仍然流传着“仁义礼智信,家家起大厅”“三十六个仁,三十六爿厅”的说法。刘氏宗祠供奉两位刘氏始祖,即北宋监察御史刘清和明朝监察御史刘辰。今天的上境村还留有70多处古建筑和六七处厅堂,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刘氏宗祠、百顺堂、崇礼堂和六吉堂等依然在使用。百顺堂作为村文化礼堂基本保持原样,后面的礼堂经过修缮作为老年活动室向村里的老年人开放,墙边还放置了一些关于革命烈士、传统民俗文化、新农村建设的展板。
“我们村的场地比较大,平时,我们的宗祠和百顺堂都会用于接待一些参加研学的孩子,让他们接受清廉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百顺堂旁边,人们还可以体验活字印刷、扎染等民俗活动。”上境村党支部书记刘爱和说。
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党的游击队一般驻扎在山里面,上境村这些地方并不会驻扎。上境村出过好几个革命烈士,但目前他们的家人大多不在村里常住,有的烈士故居已被烧毁。目前,村里还有一条以革命烈士刘展亮的名字命名的小巷。
这条名叫“刘展亮巷”的小巷,连接着村广场和出村道路。小巷比较破旧狭窄,靠近村广场的墙上画着有关刘展亮的墙绘,还有一块绘制的匾额,上书“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小巷两侧还有一些老房子的断壁残垣,也有一些新建的房子,革命烈士刘展亮就出生在这条小巷的一幢老屋里。
刘展亮出生于1964年6月,1981年毕业于汤溪中学,原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83年1月参军入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部队十四军(甲)军直侦察连战士。1985年1月5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刘展亮在云南老山前线负伤,仍坚持战斗。当被敌人包围时,他毅然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为国捐躯,年仅22岁。1985年,刘展亮被部队授予“老山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省部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刘展亮牺牲后,时任金华市委书记郭懋阳来到刘展亮故居,对其家属表示慰向。
1985年7月,村民建造了刘展亮烈士墓,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陵墓面积100平方米。2000年,刘展亮烈士墓移至九峰山风景区烈士陵园。2006年,农村家庭地址门牌号码编制,上境村两委决定将刘展亮故居门前的小巷命名为“刘展亮巷”,以示纪念。
现在,刘展亮故居外面绘制了革命军人持枪战斗的墙绘,屋里已无人居住,只供奉着刘展亮烈士的遗像供人凭吊。由于刘展亮近亲已不在村里居住,刘展亮故居暂由他伯伯刘益枝管理。“有小孩子过来研学的时候,会带他们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刘展亮的故事。”刘益枝说。
在弟弟刘展文眼里,哥哥刘展亮是能干的榜样,在生产队时期他手脚麻利,是同龄人里工分最高的那个。他还很聪明,通过听广播自学竟然自己捣鼓出一只录音机。刘展文及其家人目前住在秋滨街道,虽然平时很少回上境村,但每逢清明节等节假日,刘展文总会回到老家给父母扫墓,同时也会到九峰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哥哥刘展亮。
一条家风家训引领上境人
上境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时就走出过不少清官廉吏。其创始人刘清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监察御史,与一代名臣王拱辰、文彦博交好,一度与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同朝为官,崇尚“清明廉政”的为官之道,力主通过推行新政兴利除弊、强国富民。350多年后,上境又出了一个监察御史刘辰,他先是追随尚在与蒙古作战的朱元璋担任典签,处理文书,建文年间任监察御史,永乐年初又参与修撰《明太祖实录》,可谓是三朝老臣。在为官执政上,他仗义执言,尽显“正”“直”本色。此外,还有翰林院大学士刘晋之、百姓立“去思碑”的进士刘介儒、太子太傅刘肇淦等,从上境走出去的名将刘法身经百战,宋哲宗时期,以大无畏的精神临危受命,领兵大败西夏军于洪州(今陕西靖边县南),一举扭转战局。
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一些精神信仰在慢慢沉淀,形成一股凝聚力,并随着一代代上境人的传承,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从“严以修身,廉以正己”的刘氏治家法宝,到“仁义礼智信”更为丰富的拓展,再到今天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精神,家风家训引领着上境人治家、修身,一代代优秀的上境人身上也彰显了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核。
革命老兵刘天守出生于1931年9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战争年代,曾先后参加过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渔洞溪战斗、贵州剿匪、抗美援朝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战斗等。尽管今年已经90岁高龄,但回忆起当年的战斗他依然心潮澎湃,战斗场景历历在目。
1952年初冬,刘天守所在的31师部队胜利完成金城作战任务后,返回谷山休整。与此同时,敌我双方持续展开谈判。谈判破裂之后,敌方把突破口选在上甘岭。上甘岭紧靠五圣山高地,山后就是平康平原,还有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万一失守整个朝鲜战局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时任陆军31师93团排长的刘天守带领全体官兵主动请战,坚守11号阵地。
1952年11月12日深夜,刘天守和战友们摸黑进入11号阵地,进行四五个小时的抢修工事和兵力火力部署,随后又坚守了一天多,顶住了敌人发动的19次反扑,我方阵地岿然不动,全排29名同志凯旋,敌人伤亡400余名,全排荣记集体二等功,刘天守个人荣立二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奖章两枚。1963年转业到地方后,刘天守服从组织分配,发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三不怕”精神,继续支援当地工农业生产。
“我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牢记反抗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新的贡献。”刘天守的小女儿刘小华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受益匪浅。
海军退伍老兵杜寿开的经历更为传奇。他出生于1954年,1974年入伍,先是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下属的“向阳红4号”上服役,1976年又被调至“向阳红10号”,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综合远洋科学考察船,由江南造船厂建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杜寿开所在的主机班是负责全船动力的部门,他是主机一班班长。杜寿开和战友常年驻扎在船上,没任务的时候进行设备维修保养,有任务就随船出海开展海洋科考调查。
1980年,我国开展首次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向阳红10号”担任海上气象保障中心、通信中转、飞行遥测等任务。5月9日起,“向阳红10号”在南太平洋试验海区待了20多天,克服赤道附近海域气候变化多端的困难,顺利完成任务。1984年,“向阳红10号”参与我国首次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发射试验,其传回的数据对于提高我国导弹发射精准度、增强我国国防力量、提高军民通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适逢国家实行百万裁军,杜寿开和战友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到国家海洋局,继续为“向阳红10号”服务。1984年11月,“向阳红10号”和一艘海军打捞船前往南极开展首次科考任务,并于12月26日到达南极大陆。科考人员兵分两路,南极洲考察队开始建科考站,“向阳红10号”则带着南大洋考察队的成员进行南大洋科考并首次进入南极圈。考察队在南极待了两个多月,建立起我国首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并对南极水环境和海洋生物进行了细致研究。在南大洋考察途中,因抗击极地风暴,杜寿开操作主机熟练,还荣立了三等功。
“刚参军时,我们国家的海军装备并不是很先进,像‘向阳红4号’的排水量才1200吨,后来的‘向阳红10号’已经升级到1.2万吨,船上的测量、动力、通讯设备也更加先进。一生之中能有这样参与国家重大试验科考任务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自豪。”杜寿开说。现在,他也时常将这段经历讲给自己的儿子听,教导他要树立理想、报效祖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作贡献。
在这块拥有家国同构基因的土壤里,从官吏到百姓,从修身、治家到治国、平天下,一代代上境人为祖国革命事业发展做作出的贡献,是对传承家风家训的最好的注解。
一个强班子探索旅游发展道路
上月,婺城小学三年级500多名学生穿着红军军装,来到上境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体验传统扎染和活字印刷,在教官的带领下开展竞赛,参观村里的红色事迹展板。学校老师陈俊告诉记者,结合建党100周年,学校开展了一些寻找红色印记村落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红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上境村活动场地大,选择这里开展研学活动非常合适。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学校走进上境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上境村的研学游始于2017年海外名校学子走进上境古村研学活动,各项基础设施的提升则是在更早的时候。
“隔壁的寺平村建设得非常好,周边村也都在搞新农村建设。我们这么一个大村,一点名气都没有,这说不过去。”村支书刘爱和说。
刘爱和是一名退伍老兵,1972年下半年参军入伍,1975年作为特种工程兵被派往老挝,支援其建设发展。老挝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可谓“一天四季”,年纪轻轻的刘爱和不怕吃苦,参与到各项任务中。1978年退伍后,刘爱和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队长、九峰茶场副场长等职务,还承包过茶厂,1995年、2013年两次当选村支书。
当时,上境村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境面貌也很差。虽然跟寺平村一样拥有众多古建筑,但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村庄整体发展比较落后。换届以后,在刘爱和的带领下,新一届村两委打开思路,依托村里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改变落后的面貌。2014年,村里申请到市级精品村创建的项目,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改造。
金华八县中曾流传“祠堂两座半”,其中的一座就是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当时,宗祠已经比较破旧,东边和后面的厅堂都被拆除当学校,刘爱和面临修建村办公楼还是重修祠堂的两难境地。为了更好地凝聚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力量,重新发扬上境村的良好家风家训,刘爱和最终选择了后者。
刘爱和争取到一个古建筑修缮的项目,但由于刘氏宗祠规格很高,工程量较大,重修祠堂一度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为了修好这座相当于上境人精神象征的祠堂,村两委和村民们都出了大力,有的老人还把子女给的钱节省下来捐给了祠堂。“既然祠堂已经开始修建,就不能半途而废,再难也要把祠堂修好。”刘爱和说。靠着项目补助、一点赞助和自筹的资金,刘氏宗祠终于得到修复。此外,百顺堂等8个厅堂也恢复了原样。此次古建筑修缮使用的墙砖和木雕,大多是原本建筑中保留下来的,还原程度极高。
在美化村庄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上境村开始积极引进游乐项目。2017年,海外名校学子来上境村研学,在这里住了20多天,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体验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一下子打响了上境村的知名度。当年该村还获评首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018年开始,上境村的扎染、活字印刷等体验馆陆续开放,村民开起了“家+”民宿,接待大量研学团队和旅游团。不过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境村的乡村游一度处于停摆状态,今年正在逐步恢复。
近年来,上境村积极挖掘、传承清廉文化,传播清官廉吏的故事,弘扬良好的家风家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刘氏宗祠打造成廉政文化馆,展示清官廉吏事迹和刘氏的家风家训、祠规祠训,建成一个集廉政文化展播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基地。
上境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叶生表示,村里接待最多的是小学生10岁成长礼,今年以来已经有1万多名学生来这里开展红色研学游。下一步,村里打算加大跟学校、机构的合作力度,依托开发区专项资金继续打造研学教育基地,并将其串联到开发区的红色旅游路线中。
作者 | 胡雅心
编辑 | 姜岚
Hash:3f2c3c7083622ef2042eb2584d5ccd5f0934553c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