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积善桥凸显善心

泰州里下河不少村庄,常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垛子组成(如姜堰区华港镇上溪村当初有30多个垛子),为方便通行,就在垛间河上架桥。俞垛镇南陈村有一座古砖桥——积善桥,百年来,钱张氏(女,约1860—1930)建此桥的故事在这个村家喻户晓,代代相传,还传出村外。

2006年,茅云庆(时龄81岁)和周如中(时龄87岁)两位老人回忆,民国五年(1916)秋,建于清咸、同年间的夹河木桥被大水冲垮,经修复,勉强可以走人,但牛不能过。村里大户钱雀松的夫人张氏是个吃斋念佛之人,有“积善”之心,她决定独资造桥

工匠们先在河底打了好多“梅花桩”,后用小砖、糯米汁加石灰,在夹河两岸各砌了一座宽2.7米、相距4.6米的坚固桥堍(音兔),继而在桥堍凹槽处搁13根又长又厚的杉木梁,以扒头钉相连,一座方门砖木桥建成。桥上不仅能行人、跑牛,连迎会的大队人马都能浩浩荡荡通过。为此,钱张氏花去大洋300块(相当于100石稻谷)。

因土巷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春、夏、秋3季尚可赤脚,冬季不好赤脚,即使穿钉鞋(一种油了桐油的鞋),也不好走。钱张氏好事做到底,为每个垛子出资50块洋钱,购砖铺路,3个垛子150块,另捐8亩田给本庄祖师庙作庙产。乡人感其恩,决定将此无名桥取名“积善桥”,并勒石以记。

钱家虽有家财,钱张氏持家却十分节俭。平时,她一身旧衣,一次出门坐船,曾出现船主怕她交不出船费的笑话。她吃也简单,中午饭,早晚粥。若是粥厚了,她要说:粥要喝得起来才好;偶尔晚上吃饭,她就会大叫:晚上吃什么饭?压床板!她甚至连豆腐也舍不得吃,顿顿吃酱油豆儿。一次,一颗豆儿掉桌下,她直到找着放到嘴里才安了心。人家腌菜,她竟然下田拾“披叶”(老叶)回家腌……就这样,靠80亩田租,一度为南陈首富。

建桥17年后,木梁破旧,钱张氏已故,于是全庄众姓出资重建。从管庄请来高姓瓦匠,在原桥堍的基础上改方门为圆拱,嵌汉白玉“积善桥”石额于其上,额有“民国二十二年”字样。积善桥至今是该庄南北唯一通道,为姜堰区文物保护单位。

曹俊铎先生(1932年生,姜堰俞垛镇人,曾任俞垛乡党委书记等职)有感于钱张氏的善行,特作《积善桥》诗一首:

水绕孤村荒古渡,隔河相望断途程。

庶民合作千秋义,张氏重修无限情。

积善芳名传后世,和谐风尚乐清平。

丰碑熠熠光天地,代代追思雨露恩。

有形的积善桥上无形地安放着钱张氏的一颗善心,当人们经过这座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位老太太,心地就会变得柔软一点,善良一点。

Hash:dfccce1cecd8fd2f41c1da1ed51b41cd861db68b

声明:此文由 泰州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