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时光的“网红”建筑

富阳:绘就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本刊记者 戚潇琦

穿城而过的富春江,孕育了富阳这一方灵动的山水,“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这是半个世纪前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故乡美景。660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更是描绘了世人心中的净土和圣地。众多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富阳,究竟有何之美?

富阳之美,美在自然。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全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一程,水一程,孕育了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地庙山坞、永安山国家滑翔伞训练基地、新沙岛风情小镇、大溪美丽乡村……漫步其中,恍如走进了黄公望大师的精品画作之中,叫人流连忘返,怡然自得。

富阳之美,美在设计。600多年前,“一幅画”定义了一座城,600多年后的今天,建筑大师王澍耗时五年建造了富春山馆,让一幅号称建筑版的《富春山居图》重现人间。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吸引了创作团队的进入,经过改造后的村庄,犹如画家吴冠中笔下描绘旧时江南粉墙黛瓦的水墨画卷,被网友称为“最美回迁房”。

富阳之美,美在前景。6月,一个以钱塘江杭州段为轴线,以杭州市上城江干西湖滨江萧山、富阳等6个沿江分布的主城区为核心,并向上游和下游区域延伸拓展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揭开神秘面纱,未来将成为辐射带动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地。作为“之江文化产业带”的重要战场,富阳以新思路、新战略、新姿态备战,在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上,还将描绘出更加光彩夺目的文化篇章。

两年前,东梓关村的新杭派民居一夜之间红遍网络,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并称其为“中国最美乡村回迁房”。不止东梓关,人们在富阳看到了越来越多带着设计感和文艺范儿的建筑群,它们,不仅唤醒了大众的审美,也成为富阳崭新的“名片”。

现实版《富春山居图》上的文化新坐标

当车子沿着富春江畔开过,一个庞然大物便会映入眼帘:建筑高低错落,廊檐绵延,水墨意境,恰似富春江边的富春山之形。它,便是富春山馆,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首个作品。

富春山馆,由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古典建筑群,被誉为现实版《富春山居图》上新的文化坐标。六年前,当地政府将富春江畔最好的一块地拿出来建造富春山馆,并提出“国内一流、体现特色、适度超前”的目标定位,邀请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亲自操刀设计。

王澍从《富春山居图》和《写山水诀》中的“远山”、“次山”、“近山”的空间表现手法中汲取了灵感。为了表达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居”二字,在建筑的里里外外都下足了功夫。外部建筑从地面到屋顶,用人字顶打造出延绵起伏之感,这是“外山”。走到馆内,从入口处往深处走,坡度也慢慢往上,走路也有爬山的感觉,这便是“内山”。

富春山馆的大门入口只有3.6米高,对于一个公共建筑来说,这样的入口似乎不太气派,而这个建筑表达的是进山时的一种敬畏,因为山里面住着一位“高人”,所以入口不能高。入口处连接着曲折的回廊,围栏由深黄色的竹子打造,楼阁矗立在水边,屋顶呈现出蜿蜒的弧度,和远处青山融合在一起,岸边水草丰盈,迎风飘荡,恍然间像是进入了某个远避世俗的山中村落。建筑外立面的石块全部由工人手工打造而成,内部墙面由竹条制作模板加上混凝土灌入,形成丰富的表面肌理。

当你穿过以毛竹为材质拗成的长廊,步入公望美术馆的第一刻,你会看到一堵美丽的墙,青灰色的墙面上,不经意的右上角,有一片用红色老瓦拼成的云朵图案。就地取材的石块、沙子,从老屋拆下来的半砖片瓦,构成建筑的外立面,游览整个美术馆,就像在山中穿行。

走进美术馆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和在外面看到的场景完全不一样,像传统折子戏的方式一折一折,每一折就是册页当中的一张。册页的特点是之间没有连续性,形成了任意的效果。

在这样别致的地方观展,应当别有一番意趣。公望美术馆和档案馆均不定期地有展览举行,此前已举办过“君圣臣贤——乾隆与董家父子书画特展”、“富春古今——富阳区档案史料展”等。而富阳区博物馆则有常设展览,主题包括“家在富春江上”,分山水富阳、千年古县、东吴源流、造纸名乡、 鱼米之乡黄金水道、人杰地灵七个单元,以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悠远、凝重、丰厚的富阳历史和瑰丽多姿的富春文化,游人可常年免费参观。

从落寞古村到梦中江

东梓关村,是沿富春江的一个古村落,上接桐庐建德,下承富阳、钱塘。历史上,东梓关就因这一条大江与这一个码头,而渐次繁华。船家旅人、秀才文人、贩夫走卒,人们一停一驻间,东梓关的繁华延续到近现代。

时至今日,东梓关村仍遗留了近百座明清古建筑,如许家大院、安雅堂、越石庙等,还存有不少颇具价值的历史古迹,如“官船埠”遗迹古驿道,还有郁达夫小说中提到的“许家大院”“春和堂”药房以及骨伤名医张绍富创立的东梓关骨伤科医院旧址。

然而,随着水运衰落,陆运兴起,再加上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东梓关村在近三十年里渐渐成为一个乏人问津的名字。2013年,是东梓关改变命运的开始。这一年,东梓关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村”和“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村”,随后,村里决定,要将这些原本破旧的村屋原址重建。

于是,来自gad绿城设计的建筑师孟凡浩挑起了担子。2013年的年末,孟凡浩带领设计团队住进了东梓关村,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倾听村民们的需求,并继续考察传统村落的形态与清代建筑遗存。

三年后,在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下,46幢白屋黛瓦的仿古建筑相继落成。gad团队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传承当地的古村风貌,而是采用了很多东方元素,并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线面的几何关系,将视觉的复古感锁定,从单元到组团、再从组团演变到村落,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徜徉其间,便是来到了梦中的江南。

早年间一些东梓关的村民舍弃老宅,去杭州或更远的大城市谋求生计,村庄也渐渐成了“空心村”。如今,大变样的东梓关成为富阳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也吸引着一些东梓关人返乡创业南方建筑设计院在内的7家知名设计院,也先后落户再此。据说,未来的东梓关可能更有看头,目前,东梓关文化主题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养殖基地、面积300多亩的甘蔗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沉寂已久的江畔古村重新迎来了生机。

设计之力筑巢引凤

文村,名字里就带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藏在深郊老林处休养生息,这里并不繁华,独带乡村宁静安逸的气息。千年的历史使得这里沉淀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相互交错,沿溪而建。构筑其中的每一块砖石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纹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恰到好处。

早在2012年,王澍为富阳设计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项目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富阳本地元素,走遍了富阳的山山水水。其间,他就被文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古民居所深深吸引,并融合当地传统营造方式,别出心裁地设计了14栋民居房。

新民居被称作“文村新村”。远远望去,十多栋风格独特的新农房靠山临水,以灰、白、黄三种色调为主,用的材料是最为古法的砖瓦和木料,外墙多用夯土打出或者用杭灰石严丝合缝,与旁边几栋明清、民国时期留下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王澍改造的文村民居,每个建筑都是不同的户型,没有一幢是重复的。最为特别的是,每户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门口有一个小空间,妇女可以和邻居说说话,或者摆个小板凳剥剥毛豆、看看风景。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中国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陈述。院子里能看到风景,小孩可以在那跑,大家还可以一起吃饭。

自从2015年7月,新建的民居房完工后,就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如今,当地居民早已习惯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成了“网红”,每次有客人来,他们头一句便问“是不是来看王澍大师的房子”,随后挥手向南一指——穿村而过的小溪对岸,就是让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文村一夜成名的建筑。

文村的巨大改变,也吸引了大集团的入驻,依托王澍的设计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他们不仅在这里开起民宿,并试图将曾经荒废的田地改造成人人向往的“花海仙境,未来的文村还将向着中国艺居田园特色小镇而不断迈进。

本刊记者:戚潇琦

Hash:5e2644190419ef1e663c57cbe6291f8f48751fe1

声明:此文由 浙江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