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年,文昌阁将大修!这组珍贵老照片,你一定没见过
这是继1999年大修之后的
又一次“揭顶不落架大修”
历经多次大修,虽然岁月轮转,但风貌依然
都是“邗上文枢”的象征
小布丁找到了上世纪文昌阁的老照片
弥足珍贵
全城尽望 街道历历在目
由于建国后拆城筑路,
汶河逐渐淤塞变成了臭水沟。
随后,汶河逐渐被填平,
文津桥被埋到了汶河路下,
汶河河身变成汶河路,
但文昌阁依然被保留下来,
立于汶河路与三元路十字路口,
成为扬州的标志。
上世纪40年代的文昌阁
早在1952年,
文昌阁因为建造年代久远,
出现大幅度向东倾斜。
出于保护起见,
当时对文昌阁进行牮正,
也就是将其扶正加固。
上世纪50年代的文昌阁
1952年9月,
文昌阁牮正开始,
首先把三层屋顶加固作为牵拉着力点,
在倾斜轴线的东西方向上各设一个绞关,
上与牮正着力点连接。
在南北两侧,加两根十字形牵引绳,
增加建筑物稳固性。
万事俱备以后,
凿开文昌阁底部围护砖墙和立柱靠近的砖墙,
预留牮正位置;
松开木结构各榫卯点。
经过师傅精准的操作,
文昌阁自东向西,渐渐扶正。
自此历经近70年风霜,
仍然是巍然屹立。
上世纪60年代的文昌阁
上世纪70年代,
旅台扬州人周秋如已告别扬州30多年。
他在《忆扬州》一书中回忆道,
文昌楼与四方亭
(因能四方通行,四望亭曾称四方亭)
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层楼是圆形的,
四周无檐牙。
而四方亭无人居住,
文昌楼有和尚居住。
下层除中间桥身为车马行人通道外,
两旁为僧房,
每年重阳,
和尚开放二楼、三楼,
使人登高,顺便收点香钱。
第二层供的是弥陀佛,
三层供的是文昌帝君,
推窗远眺,全城在望,
东见五台山,长生寺;
北见宝城,蜀冈,瘦西湖;
西见廿四桥,双桥子;
城区街道,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的文昌阁
独特之处 文昌阁建在文津桥上
扬州的文昌阁有什么特点呢?
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
最大的特点就是,
扬州的文昌阁是建在桥上的。
“以前汶河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
文昌阁就坐落在汶河上
一座东西走向的文津桥上。
‘津’的意思是渡口,
所以说,文津桥的寓意很好,
考生走过文津桥,
就能在学海或者说仕途上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的文昌阁
追溯历史,
1496年,即明弘治九年,
一条贯通扬州旧城南北的汶河的西侧,
建有繁盛一时的扬州府学。
这一年,
扬州府同知叶元
在扬州府学东侧的汶河上修建了文津桥。
1585年,即万历十三年,
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
为三层八角形建筑,高24.25米,
圆形攒尖顶,供奉文昌帝君,
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
底层四面设有拱门,
与街道相通,
登楼可眺望街景
(北有四望亭,西有唐代石塔)。
1595年文昌阁毁于火灾,
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
上世纪80年代的文昌阁
韦明铧告诉记者,
三层的文昌阁如今是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同时作为扬州昔日兴盛府学的代表物。
清末科举废除后,
文昌阁不再有繁盛的香火,
取代府学的则是西式学堂。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959年后,
文津桥埋没于文昌阁下的泥土,
从此,
文昌阁成了扬州历史中一个不朽的符号。
来源:扬州发布
通讯员 洪晓程 扬州发布记者 姜涛
Hash:076bbf614d271364e410c0050aee76c5b9f8b857
声明:此文由 扬州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