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的这处世外桃源,藏着千年纸山,琦君故居,金色田园,美醉了
访遗址,闻稻香
文&图 月影
上午八点从瑞安出发,九点至湖岭,沿途拍拍停停,约十点到芳庄乡东元村。
暴雨过后的湖岭镇上
橘黄色的落叶,带走了一夏的阳光,林间的细风,已有微凉的气息,走在秋意渐浓的山野,极目四望,层林尽染。只要你多看一眼,就会爱上这个斑斓的季节。如此甚好,背上简单的行囊吧,一起去谱写光阴的故事。
山坑村的望溪亭
奇云漂流的起点
湖岭东元村,深藏在茂竹清溪畔,蜿蜒流淌的三十二溪穿村而过,水量与落差都比较大,达到了造纸生产的各种需求,正有了如此丰富的造纸资源,先民们沿着溪流建了许多水碓和纸槽,利用水力推动木轮将腌制过的竹条捣成纸绒,涤荡纸浆,最后成纸。
纠结的野藤
相传,东元的造纸始于明代,在工艺上同古法造纸术一脉相承。先将竹子斩成一米来长,再劈(或砸)成指头粗的小竹条、扎成捆,放进腌竹糟的石灰里压上石块浸泡,三至五个月后捞出、晒干,再用清水浸洗一个月、晒干,放进水碓房捣臼里捣成黄色的纸绒。每个捞纸房里有薄石板围筑的两个长方形水槽,那些被捣好的纸绒就浸泡在水槽中搅拌均匀为纸浆,再用细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就有了纸张的雏形。
其竹纸生产需要经过竹、料、刷、浆、纸等五个环节,主要生产流程包括“斫竹”“做料”“腌刷”“爊刷”“洗刷”“捣刷”“踏刷”“淋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等步骤。这些工序均需要专人用专门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捞上来的整垛纸还得经过裁切,最后晒干成型。至今,东元村的溪边仍遗留着六连碓,腌竹房,捞纸房等等。〈以上两段文字摘自网络〉
捣竹子用的旧工具
碓房遗迹
沿溪而建的捞纸房
三十二溪的碇步
翠竹掩映下的古道湿滑异常
在竹海里来一个深深深几许的长呼吸
东元,是温州"中国纸山文化"代表之一。游毕东元的纸山文化已是十一点,驱车继续往山上开,路过娄山村前往泽雅镇北林垟社区,最后到达庙后村~琦君故里。
错落有致的梯田位于半山腰的山坳里,依山势而建,田埂上长着青草,田里是金黄色的稻谷,从上往下看,青黄相间的条纹分外明显。走累了,就放慢前行的脚步,用心去触碰秋妆盛典的精彩,特别是稻田里的那一季芳华。欣赏沿途上每一步风景,从不同角度看,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走在奇云山的古道上,徐徐的秋风掠过脸颊,让人感到凉爽与快意,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词:"古道西风瘦马⋯"。这里是诗意的世界,更有醉人的光阴。
且看,溪涧里流淌着清澈透亮的水,四周是洁净高远的山谷;且听,不甘冷清的秋虫在唱和,欢快奔流的小溪弹奏着朴实的乐章。
竹林环抱着古宅,与世无争的恬静生活。
庙后小学改建成琦君纪念馆,江丙坤题字。
有关琦君的作品,可在百度上找到。
纪念馆位于竹林掩映之中,环境清幽雅致。
在庙后村漫水桥旁,采撷一朵盛开的蒲公英花,打开手机里相机的慢动作功能,一手拿花一手拿相机,先点开拍摄,再找准拍摄的角度,对着手中的花一吹,蒲公英四处飞扬,我想,这一幕应该是一个人行走的美妙所在……
古韵悠长的石板桥~漫水桥
庙后村坐落在奇云山的半山腰,一条发源于奇云山的阔溪从村中流过,溪上有石板桥,桥的附近有矴步,坐在溪边的苍天古树下,让人清凉舒爽,看桥上人来人往,看溪水潺潺流淌,看随风摇曳的绿影婆娑,岁月如此安好。
静静的,坐在溪畔,看奇云山水奔涌而过……
琦君故居,只有老门台仍是作者心头回忆的旧物,其他已尽毁。
可以翻翻琦君笔下的故乡记忆,老门台内留下了琦君太多的童年回忆。
低空云从头顶飞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境遇,看了一下时间,下午3点05分,收拾一下心情,决定回程。
不管天气怎样,都要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敞开心扉吧,陶醉在这青山秀水间,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大自然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们这些不惧烈日当头、风雨浸透、跋山涉水的行者。或者,你喜欢撑一把红伞,点缀在青山间,周遭有似纱的薄雾缭绕着,悄然入画的那一刻,比任何梦境都要美。
远处,是暴雨倾泻下的泽雅水库。
看一看黄灿灿的稻穗, 听一听呼啦啦的山风, 眼前是丰收的盛景,金秋的成熟; 耳边是自然的旋律,岁月的承欢。 被雨洗过的空气, 被风吹散的稻香, 格外清新, 润肺泽目。
层层叠叠的梯田, 潺潺鸣鸣的秋水, 沁入眼眶, 藏进心坎, 希望,留住这份美好的记忆, 丰盈如常, 收获喜悦。
Hash:bf28a632cbaceb462be98d360b73434d4a2de168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