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状元后代,坚守水电未通祖宅多年,现年逾七旬靠行乞过活

引言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自古以来富贵繁华又哪有长久持续的?如果抛开名利心,或许就能冷静地看待这世间百态,即使家道中落,也不必羞愧面见先祖。 01

自隋朝开皇始,科举已历千余载,并且长盛不衰,发展到后来还成为国家选材的主要途径。一代代读书人十年寒窗,甚至是“白发青衫宦路人”,将毕生精力都花在了科举上,只为那一朝闻名。神童蔡伯俙未满三岁受赐进士出身,事迹千古流传;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被《三字经》树为小生励志的典型。但科举并非完全好,《三言二拍》中著名的“范进中举”,徐大纯作的《时文叹》,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故事,都直指科举之害。科举之利弊究竟如何决断?

▲清代科举场复原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科举,至少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它确实是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族命运的最好途径。能够高中举人是所有读书人一生的荣耀,而且会直接给整个家族阶层的命运带来改变,而且一旦在会试和殿试上取得名次,成为进士,那就直接步入了官员行列,彻底脱离了百姓身份。

▲科举皇榜

不过,即使成为进士“三鼎甲”中的第一名状元,也并不意味着家族从此就能成为世家大族,因为一人的官途并不能福荫后辈,除非家族中人能够不断在科举中取得成绩,成为当地的科举世家,否则家道中落也是早晚的事情。比如清朝道光钦点的武状元牛凤山,在当时他可谓是风光无限,可他的后代如今却过得相当凄惨。他的后辈牛师静苦守至今未通水电的祖宅多年,(也就是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状元府),现年过七旬靠行乞为生过活。

02

牛师静的祖宅是由其祖先建造,位于河南省河洛镇明月坡村的状元府。当年牛凤山被道光钦点为武状元,随即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脱离了百姓阶层,再住在破旧的民房里自然就不合适了,于是便修建起了一座状元府与百姓居所有所区分。状元府的建立自然是要村民一同出钱出力的,这也是惯例,毕竟村里出了状元那是给全村人长脸的事情。于是在村民的齐心帮助下,凤月坡上依山而建的状元府就此落成,其中共有四十一个孔洞,三十多个房间。

▲牛师静照片

牛师静现在已年逾七旬,膝下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坚守在深山中的状元府内,那里至今也没有通水电,牛师静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行乞为生。但牛师静不同于一般乞丐,他从不主动向村民伸手要钱,反而把政府发给他的补助金都给了村里需要帮助的人,他自己很少花钱,只需有一口饭吃就可度日。

由此,村民对牛师静很是友善,没有因为他是乞丐就看不起他。牛师静也很注意跟村民搞好关系,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他都是笑脸相迎。村民每次开荤庆祝时都不会忘记给牛师静捎上一份饭菜,而平时不用的被褥家具也会送给牛师静。

▲牛家祖宅近照

别看牛师静如今虽然生活落魄,但他的祖上在当时却是风光无俩。牛凤山是道光十三年的状元,而且其后官运亨通,一路攀升到总兵位置。根据史书记载,牛凤山为人很是随和,特别是对曾经资助过他的同乡村民。他没有像其他进士一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而是“还是平日旧滋味,漫垂鞭袖过街西”,收敛住了自己的得意。

▲牛凤山画像

牛凤山的大儿子牛思瑄是个书法大家,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文章颇得慈禧赏识。“中华四大牌匾”之一正是牛思瑄献给康百万家里的。牛思瑄后来进入翰林院,成为士林清流。虽然有如此显赫的先祖,但家道中落是难以逆转的大势。

▲牛师静照片

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后,牛家发家所倚仗的科举更是在二十世纪初就被废除,牛家的衰落可谓是命中注定。曾经的富丽堂皇和金玉满堂,至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和空落落的大院,牛师静独自守在院中,静看云卷云舒。

结语 牛家的际遇村民们语焉不详,只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牛家还出过一个大学生,牛师静自己也并非没有文化,至少写得一手好字,至于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模样,可能是精神上受过难以抹除的伤害。无论如何,牛家的辉煌已经落幕,至今只剩下一座破败的状元府在无声述说着当年的往事。

参考资料:

红楼梦

Hash:bc279bf497ffe0512763674d462d4bae94893cf6

声明:此文由 趣观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