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中国最早土墩墓竟在宜兴!

文物会说话

文明有源头

在日前召开的江南土墩墓葬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首的与会专家结合对宜兴下湾遗址前期现场踏勘与无锡文化遗产与考古保护研究所(下称市考古所)的发掘成果,认定该遗址“一墩多墓”形制鲜明,是对家庭家族墓葬最直观的反映,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土墩墓遗址。

emm……

好多专业术语没看懂

但是不明觉厉~

听小兴慢慢说~~

什么是土墩墓?

先来科普一下~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特有墓葬形式。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相关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以往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土墩墓与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墓地存在联系。

宜兴下湾遗址的发掘

为土墩墓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线索

使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

该遗址位于宜兴南部潢潼地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2016年,在宜兴市人民医院建造前期考古勘探中发现墓葬群遗址。

挖出了啥?

在遗址B区发掘的13座土墩中,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160余座,其规模形制及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仅发现个别墓葬随葬有玉器,种类有玉钺、玉璜等。这批崧泽文化墓葬垒筑的馒首形土墩,平地堆土、聚土成封、层层堆土的营建过程和埋葬理念,与两周时期的土墩墓存在很多共同点。

这是在新石器时期首次发现的崧泽文化土墩墓葬,为探讨两周时期土墩墓的来源提供了材料支撑,由此推断,江南地区以人工堆筑土墩作为墓地的理念更有可能源自崧泽文化时期。

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京大学赵辉:在江浙水网地带,择高而居,择高而葬的现象,的确可以追溯到崧泽文化; 而良渚文化中堆高的技术也源于这个阶段,这一现象值得继续探索。

山东大学栾丰实:下湾遗址非常重要,将土墩墓的年代提前了2000多年,是土墩墓来源研究新的关注点。

无锡市考古所负责人刘宝山:2015年在无锡惠山区发现的赤墩遗址也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一处重要遗存,并且是崧泽文化圈中全国最大的双祭台遗迹。刘宝山认为无锡地区最早家庭土墩墓和最大崧泽文化祭祀遗迹的发现足以证明本地区在中华文明整体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正是经过5500年前崧泽文化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产生了等级分化与私有家庭,才有了之后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率先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为史料记载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找到了切实的考古学依据!

编辑:夏璐

来源:无锡日报

Hash:ae3faf5a59677894775e9a30a87747cd6d808ef0

声明:此文由 宜兴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