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铭,记载着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砖伴随着春秋战国大型建筑的出现而产生,并经过数千年的衍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脉内涵丰富、品类繁多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

砖的出现晚于瓦,从秦雍城遗址(今宝鸡凤翔)和咸阳遗址出土的板形薄花纹砖来看,砖最初的用途可能非砌墙或铺地,而是用于檐墙脚下防水砌面。砖大面积用于铺地和砌墙则始见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汉晋铭文砖

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的铭文砖,其年代多为汉晋时期,多出土于陕西山西四川河南内蒙古等地。汉晋铭文砖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刻划砖,即用刻刀直接在烧制好的青砖上刻划文字。另一类是模印砖,即先用木模在砖胚上压印好文字之后再入窑烧制。

干刻铭文砖在刻划砖中占有的数量较大,其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单刀直刻,有的则是按照碑刻的制作方式双刀刻制。

干刻铭文砖中以刑徒砖为大宗,这些砖文是为当时戴罪服役的人所作,由于死者地位十分低下,因此多数砖文是以捡到的废弃城墙砖为载体刻划而成,其内容包括下葬的时间、祖籍、工种、人名,是早期的墓志形式。

铭文方砖

从目前存世的实物来看,铭文方砖的使用时间要早于条形砖,在秦代和西汉时期已经出现。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汉代精品铭文方砖一百余枚,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出土于山西省洪洞县的汉四字、十二字和十六字铭文砖。十二字砖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无饥人”,篆书体式,文字修长,是小篆的风格。十六字砖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无饥人,践此万岁”。而四字砖内容仅为“践此万岁”。这类砖的书法皆为篆书,字间以界格相隔,结体呈正方形,体势端正,线条遒劲,结构谨严。

此外,博物馆馆藏的《论语》三十二字砖“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十二字砖“汉广益强,破胡灭羌,世乐未央”、“汉广皆强,岁登成孰,道无饥僵”等数十种铭文砖也出自山西,皆为汉砖中之精品佳作。

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也是出土铭文方砖较多的地域之一,博物馆馆藏出自汉长安城遗址的铭文砖二十余种,砖上的文字多为一些吉言吉语,或是一些颂祝之词。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生人长寿”、“益延寿”、“长乐未央,长利后世”、“长乐未央,子孙顺昌,宜马牛羊”、“颢益观延寿,万岁世安乐”、四神八字砖等。这些砖的表面有的仅有文字,有的则是图文并茂,制作精美。

另外,博物馆展示的出自四川地区的两种版别的二十四字砖“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乐未央,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和“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宜弟兄,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出自内蒙古地区的九字砖“宜子孙,富番昌,乐未央”等诸多品类的文字方砖,均为当地铭文砖中的代表作品。

铭文条砖

自西汉时期以后,条形砖是铭文砖的主要表现形式。秦砖汉瓦博物馆展示的铭文条砖,其内容多为吉祥话语或是记时记事类的文字。

博物馆展示的铭文条砖以正书居多,例如:“家安人兴千子万孙”“日利宜酒食”“长寿安乐”“宜子孙富贵昌利后世寿命长”“万岁建初元年造”“永和九年大岁在癸丑一月”等。

也有一些铭文条砖其内容是反书,例如“始建国二年闰月造”“元康五年九月十日作”“太兴四年七月八日作”“建兴二年八月卅日造”等。

画像砖

画像砖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秦代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石阙等,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人们主要用画像砖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及至隋唐之后则逐渐趋于衰落。

汉代画像砖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较少作局部的细致处理。其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富有装饰趣味,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不朽的地位。

龙虎玉璧画像砖

汉代大型空心画像砖。画像砖画面为三块玉璧,五朵云纹,一条苍龙在空中凌云穿梭,一个勇士挥剑刺向猛虎,四周为乳钉和菱形图案装饰。

玉璧,代表古人求祥瑞、避凶险的美好意愿。画面中,一条吞云吐雾的苍龙正在云中腾飞,五朵云纹紧随其后,使整个画面释放出涌动的旋律和奔腾的气势,呈现出一种顺应天时、普天祥瑞的气氛。

古人在需要大量使用而功能与形态各异的砖体上用尽心思和手段,花费最大限度的劳动、智慧和情感,刻画出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文字,它们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Hash:5a4b1f57c3b855a93765c1ae1b97b8297b828cce

声明:此文由 篆刻微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