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这里竟藏着独特的古楼民居!距今260余年
二楼吴俯瞰图。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棉湖镇在发展进程中,融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别具特色的人文风情。镇上古民居星罗棋布,每一座古民居背后都凝结着一个家族的生动故事。其中,二楼吴古民居以独特的建筑特色,为古镇人文风情增添风采。
二楼吴位于棉湖镇方围社区兴道书院后面,为吴氏住宅,因为靠近另一座知名的古民居郭氏大楼(民间称为“大楼郭”),便称为“二楼吴”。据吴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从福建迁移至潮汕,初创于澄海鳌头村,明代万历年间迁居棉湖,清代乾隆年间,吴必翰建造二楼吴。
二楼吴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为硬山顶土木结构,总面积近2026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建造时,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巧立门户,对称与不对称并存,四大门楼按子午卯酉四方而立,主体门楼、院门内外共八八六十四个门,为粤东独具一格的八卦民居,是潮汕地区与众不同的古建筑遗存,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
二楼吴门楼。
对称部分,其主体建筑厅室坐西北向东南,中间大厅,两边为火巷,四面四排围屋,共设前后分出两侧的四个门楼;主体二进连前后围屋,厅两侧的火巷与外巷平行,且通前后围屋院埕;从前厅至后厅到后围屋,逐座升高;后围屋即后楼,楼高两层,约十米,旧题“咫尺楼”,意思是指高楼摩天,近在咫尺,楼上中厅前面敞开,设有木栏杆,可凭栏远眺。两火巷与后围屋左右两侧各有一口水井,这四口水井既为族人提供生活饮用水,也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
不对称部分,主体建筑右侧增加一条火巷和一排围屋,后围屋左侧有附属建筑四点金。
咫尺楼。
棉湖镇濒临榕江中游,古时水运便捷,农副产业、手工业、商贸兴盛,百货聚集成墟市,交易活跃,经济繁荣,赢得“一庵埠、二棉湖”的美誉。二楼吴的吴道旋昔年常听家族长辈讲述祖先创业故事,据称,得益于棉湖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商业环境,吴必翰经商有道,将棉湖的红糖、黄麻等物产运至苏州、天津等地做买卖,又将当地的豆类、豆渣(作农田肥料)等特产运回棉湖交易,日积月累,遂成富商,购地兴建二楼吴,作为吴氏族人安居的地方。
二楼吴花巷。
二楼吴正厅高悬“恩周闾里”匾,落款“乾隆戊寅年立 吴凤章书”。匾上四个大字为当时的进士、谷饶人吴凤章题,缘于吴必翰经商发达后,对亲戚、邻里都给予相应的照顾,赢得好口碑,“恩周闾里”四字正是对他的善举的贴切写照。
为了培养子孙后代成材,吴氏在咫尺楼设立书斋,聘请先生教育晚辈识字学文,其重教风范堪赞。
现存于二楼吴的一块石碑,值得一提。吴必翰的母亲蔡氏健康长寿,年逾百岁,得到乾隆皇帝赏赐三十两银子,颁圣旨旌表,立碑铭记。古人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者少见,更何况是年逾百岁,因此皇帝才会颁圣旨表彰。吴必翰在镇里的新铺内街建“百岁亭”,将碑立于亭中。新中国成立后,新铺内街拓宽,该亭被拆除,古碑被移至镇郊的李氏花园。世事沧桑,幸好2001年棉湖文化人黄凡先生在李氏花园发现该古碑,才使得二楼吴此旌表得以重光。
二楼吴正厅高悬“恩周闾里”匾。
因为有亲戚、同学家住二楼吴,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常去二楼吴,每逢行走其间,宛若穿梭于迷宫,既有趣又奇妙,特别是与同学玩捉迷藏,往往找了半天还找不到半个人影,玩得很过瘾。
如今走进二楼吴,厅堂、过道等处上端的精美木雕,虽然两百多年过去,历经岁月磨砺,但是基本保存完好,花鸟人物形象等依然栩栩如生,屋顶上的瓦当仍存旧时姿色,置放于门后的石磨、舂米石臼,似乎仍散发出淡淡的稻谷清香……
做工精美的木雕。
近年,二楼吴理事会成立,对古居进行修缮、维护,拆除搭建杂物等,恢复旧貌,古居于2015年被评为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在时代风起云涌的大潮中,二楼吴能保留住昔日风貌,确实是幸运!这座古民居对研究棉湖的地方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及吴氏的迁居史迹等,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楼吴俯瞰图。
一个古朴的小镇,一座奇妙的古民居,一个家族的迁居故事,在岁月的氤氲时光中留下充满韵味的印记,游走其间,在砖墙、木雕与屋檐中慢慢品味那一段段丰盈年华……
◆◆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我们要送口罩了,这次免费!!!
来源
来源:发现揭阳、揭阳日报、潮声汇等
Hash:0ea5e374ed60bebbcb25183efa99513d2f26450a
声明:此文由 揭阳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