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有哪些?
1、象庄秦氏妇科,
“洛阳象庄秦氏妇科”发端肇始于清代早期的乾隆年间,传承十世,历经近300年。发源地为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据光绪年间的《河南府志》记载,当时象庄的“秦氏妇科”连同其附近的“郭氏正骨”已被列为豫西十大民间名医。
2、飞腾八法——针灸,根据时辰的天干属性选取以八脉交会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按时取穴方法。其取穴运算周期为5天。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
3、杨氏沙园膏药,
不少洛阳人都对杨氏沙园膏药有着特殊感情。孩子若生了痄(zhà)腮(流行性腮腺炎),就会被家长领着去老城区杨氏沙园膏药诊所贴块膏药,不出几天就能痊愈。
早在清顺治年间,这膏药便由伊川县沙园村人杨瑞研制而成。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创新,如今杨家人熬制出的膏药乌黑发亮,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和祛风通络的功效,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风湿关节痛、疮、疖(jiē)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4、洛阳宫灯,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 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
5、殷天章专门喉科,1926年,殷天章开始在老城行医,1950年创建“殷天章喉科”诊所。他遵循古法炮制的药品,在治疗咽喉、口腔以及耳鼻疾病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历经三代传承,2010年2月,“殷天章喉科”被收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经河南省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委员会评审,“殷天章喉科”被授予“河南省老字号”称号。
6、赵氏中医正骨,赵氏中医正骨历经百余年的历史,在第一代创始人赵凤仪的传授下,目前在第二代传承人赵秀崇(赵凤仪之小女)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于2009年12月10日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7、纯德堂口疮散,纯德堂,创建于1860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它的创办,源自洛阳城隍庙道长吴志高的仁心。早年,吴志高在华山修道,后成为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22代宗师。修行期间,他除了精研道教经典外,还向道教医家名流学医,历经多年潜心钻研,研制出了口疮散等十余种药物。回洛阳后,吴志高便任洛阳城隍庙道长。他见不少百姓受口腔、咽喉类疾病困扰,食难咽,寝难安,又无钱医治,就想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方赠予百姓,可又苦于道教“规矩”而不能将药方公开。道教中,此类药方多是用隐语、诗词写成,口诀只允许在师徒间口口相传,不允许对外传授。为了既不破“规矩”,又能为百姓治病,吴志高就在庙的西隔壁创办了纯德堂,立下了“悬壶济世,淡漠名利”的家训。从此,吴志高用口疮散等药物为患者治病,且收费低廉。那些久治难愈的患者,服用过这些药物后,对疗效连连称奇,他们把这些药丸视为“灵丹妙药”。
8、福安堂傅氏膏药,傅氏膏药是中医外科治疗外科用药技术知识,经过110多年历代传人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配方和熬制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作有《傅氏膏药家传秘方》一书。
9、毛家笙制作技艺,“毛家笙”是洛阳市老城区邙山毛家岭头村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毛东兴开始做笙,后又传及毛玉荣、毛朝、毛木子、毛智远五代人。因为毛家人做的笙技艺精良、音效非凡,深受广大乐器爱好者的喜爱,所以大家都称它为“毛家笙”。
10南无拳。南无拳”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教的“内功”(气功)、“外功”(武术)的精华,初建时的目的是防身、健身和护庙。“南无拳”始创于洛阳,单传于洛阳,30多年前由传承人到海南服役,将“南无拳”带到海口,现在主要分布区域在洛阳、海口两地。
Hash:0eb460dfa07b1734cb985a0f6e15405637397d2a
声明:此文由 洛阳天天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