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一带一路”之卢国故城

卢国故城

在归德街道西北部有一大片洼地,名叫"卢城洼",是卢国故城的遗址,即春秋时期卢邑的城都。据康熙版《长清县志》记载:古卢城,在县治西南十五里按《左氏》"寻卢之盟也“,何休云:“卢为齐地。”即卢城县,至汉为卢县,隋设长清县而卢寻废, 旧址存。

据史书记载,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桓公把“卢”赐给了齐国上卿高傒,高傒的后代便以封地“卢”为氏,卢氏由此而来。原卢城古时很少有水患,附近有大清河经过,是水美地肥的好地方,繁华了上千年。到了五代,黄河开始经常泛滥,泥沙淤积,周围地面被抬高,位于黄河岸边的卢城渐渐成了洼地。宋至道二年(996年),黄河再次决口,水淹卢城,这里很快被泥沙淤埋。变成一个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长1800米的大凹洼。之后,人们就叫“卢城洼”了。

据1990年版《长清县志》记载:古卢城遗址即县城故城升城遗址,位于归德镇国庄一带,建国初期尚有土城垣断墙,夯土墙基宽约15米,上端为10米,高约5米,四门为石拱券门。1958~1977年古城址整为平地,已无痕迹。经查遗址,长约2000米、宽约1200米,总面积240万平方米,曾在此出土灰黑陶片、大筒瓦、石砖、铜铁器等遗物,从器物考证为西周遗址。

据专家讲,经考察,遗址上曾发现过十几座残窑,都距地面以下三、四米,说明淤泥是相当深的。据当地村民介绍,1958年以前,人们还把卢城洼周边的村子以“卢城东门、卢城西门、卢城南门和卢城北门”来命名,类似于长清县城的“四门里”,足见当时卢城的城池有多大。后来黄河大决口,大量的泥沙再次冲淹卢城,将低洼千年的卢城淤为平地。水患过后,只好将以卢城为名的四个村庄重新命名。深埋在地下的卢城,给后人留下了诸多难以破解的谜团。

现遗址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碑两块,上分别书"卢国故城遗址"和“卢故城”。一块立于1991年,系长清县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立于2007年,为济南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另载,西汉济北国之都城也在卢国故城。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是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发祥地。在长清还保存有卢国国君墓遗址,墓前有一块纪念碑。国君墓碑是1991年立的,也是长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碑阴雕刻的碑文写道:“春秋之时,齐国王命之卿高傒(精仲)因辅佐齐桓公,功勋卓著,食采与卢,因以为卢氏,并择此为墓地,面积6405000平方米”。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和夫人金丙淑曾前来认祖,拜谒了卢国国君墓,并在长清成立了世界卢氏宗亲创立大会。

(该片取自于网络)

在卢国国君墓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坟台村”,村址原为周朝卢王之墓地,被盗后,垦为良田,只留“祭坟台”一座。唐代,人们来此立村居住,以祭坟台命名为“坟台村”。村中有座“真武庙”,因年久失修,已摇摇欲坠。原来古庙的规模很大,后来被毁,只剩下露天的大殿。

近年又有道人筹资对“真武庙”进行了重修,新塑了“真武大帝”神像,配套了厢房等设施。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有关碑刻。

在坟台村西有一棵古柏,是汉朝时期的,应为古坟遗物。这棵古柏树直径近一米,高十余米,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据碑文介绍,这是一棵汉代“白龙爪”柏。令人称奇的是在古柏的枝干上长着十多个树瘤,它们各具形态,有的象小猴子,有的象小狮子,有的象神佛,惟妙惟肖。实属罕见。

随着卢城的衰落和消失,卢氏后人四处迁徙。到了元、明、清时期,卢姓已遍布全国各地,但该姓主要在北方居多,现在平安街道卢庄村也是卢氏后人聚居的村子。

据卢庄村卢圣檩主任介绍,卢庄村全部姓卢,现有223户,812口人。村委会院中还有2000年韩国前总统卢泰愚认祖归宗时亲手载下的柏树,现已参天,亭亭玉立。

卢泰愚的祖先是唐朝末年上护军翰林学士卢惠,公元874年,山东黄巢河南王仙芝起义,朝中百官四处逃匿,大学士卢惠也带着家眷和另外要好的大学士一同东渡朝鲜半岛,而他们在那里受到了新罗孝恭王的重用。一千多年后,卢氏的后裔在韩国已达30多万人,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卢氏的根在中国,在山东。因此,卢泰愚认祖归宗后,长清卢姓人专门成立了“长清区卢氏源流研究会”,专门探讨、研究卢氏起源及发展状况。

卢庄村原址在现址西300米左右,由于离黄河也比较近,1976年又遭黄水侵袭,于是于次年再次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卢庄老村)

(卢庄新村)

关于卢城,民间有一段传了上千年的传说,即“狮子红眼淹卢城”。传说古时候,紧靠济水边的卢城内有一户人家,母子二人过日子。家境虽不富裕,但是心眼好,乐善好施,为人忠厚。邻里都很敬重这家人家。一天,一个道士在他家门口手持拂尘打坐,老妇以为是化缘的,就拿出平日积蓄的钱给他。道士说:“我不是来化缘的,是不忍心看着你家遭难,特地来告诉你一句话:狮子红眼时水淹卢城。”说完道士就不见了。这儿子是个孝子,听娘说了赶紧收拾东西背起老娘就跑,并且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街坊邻居。这句话很快在卢城传开了。有些人慌慌张张地搬了家,有的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到县衙门口去看石狮子是不是红了眼,也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石狮子怎么会红眼呢!

一天天还没亮,一个屠夫刚杀完猪,手上沾满了鲜血,忽然想起狮子红眼淹卢城的话,便幸灾乐祸的说:“我让狮子红眼,看看热闹!”就跑到县衙门口,用手上的血染红了石狮子的眼睛,笑着走开了。天亮以后,人们一见狮子的眼睛真的红了,便慌乱起来,逃的逃,搬家的搬家,卢城内外像开了锅。屠夫在一旁看到这情景十分开心。说来也巧,这天夜里风雨大作,河水陡涨,济水河决口,灌满了卢城,淹死了屠夫全家,其他人则幸免遇难。

卢城被淹的消息,也惊动了庙里的三尊大石佛。高一丈八的丈八佛,对高一丈九的丈九佛和两丈高的两丈佛说:“我们也走吧,不然会把我们淹没了!”丈九佛和两丈佛说:你太胆小了,凭我们高大的身躯,谁能把我们怎么样!”丈八佛觉得自己矮,看到河水很快涨上来,于是向东山脚下的李家庄逃去,才没有被淹。后来因为这个庄有了丈八佛,庄名就叫做丈八佛李庄。河水继续上涨,丈九佛劝两丈佛一起逃走,但是两丈佛自恃身躯高大,不肯逃走,丈九佛只得只身逃到东山前的陈庄。后来陈庄改名为丈九佛陈庄。大水淹没了整个卢城,两丈佛被泥沙淤埋,只露出个头顶。大水过后,有人路过此地,坐在佛头上休息,由于泥沙松软,竟然把佛头顶压到泥沙里去了,从此再也见不到两丈佛了。

再后来,丈八佛也不见了踪迹。现在只有丈九佛还完好地保留在陈庄的“龙兴寺”里。

“龙兴寺”离卢故城3公里左右,位于文昌街道陈庄村,原是一座千年古庙。据当地村民讲,隆兴寺原石碑林立、古柏参天,并建有钟楼鼓楼,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二十四都有庙会,举行玩龙灯、唱大戏、祭祀等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上香、游玩,非常热闹。而最为壮观的就是这尊当地人叫做“丈九佛”的石佛了。这座无梁石殿靠大块石料叠涩拱顶垒砌而成,六米多高的石佛端庄肃穆。石佛高大、魁梧,仅脚趾就比一个人的拳头都大,脚趾的长度和厚度足有二十公分。

当然,偌大的石佛是绝对不会自己从卢城跑过来的,传说终归是传说。根据专家的分析,此石佛很有唐朝风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唐朝石像一般取坐姿,像这种立姿的佛在济南其它地方还没发现过,因此,很有考古价值。这里二零一三年十月被定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无梁殿两边有两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重修龙兴寺佛殿记”碑,详细记载了重修过程,里面内容有“大唐时建造丈九石佛一尊”的记载。由此可以断定,“水淹卢城”时,龙兴寺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至少要比淹没卢城早一百年。这才有了丈九佛“逃跑”到龙兴寺的传说。

在陈庄南不远处,还发现了一个经幢,倒立在路边,应该就是龙兴寺的遗物。

如今,黄河滩区集体搬迁如火如荼,卢城遗址将会越来越寂静。但愿这片土地能完好地保存下去,也许有一天后人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

来源:风韵长清

编辑:方新月

Hash:87375b90f486eba8b364bd92c8aae845abbc30d2

声明:此文由 秀美长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