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的桥名这么精彩,你知道由来吗?

日月阴阳两均天

玄鸟不辞桃花

在我的脑海里,同里的桥是非常有特色的。同里是水乡,水多桥多。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录有五十多座,迄今虽有废建,大体上还保持在四五十座。

同里古镇

从镇上的桥来看,起名就很有意思,大多数的桥都起了一些吉庆的桥名,给人一种平安喜庆的感受。这类桥太多了,比如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永安桥泰来桥富观桥三元桥、得春桥、昇平桥等。

同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又名谢家桥)

而有的桥名是以其所在的位置条件选定的,比如大东溪桥、小东溪桥就是以地处东溪而得名;鱼行桥便是因近处曾有鱼行而名;渡船桥是以地处渡口得名;会川桥则是两川相汇之处而名。

大东溪桥

至于有些桥便直接以建桥集资人的姓氏而确定的,为了不忘其善,这就有蒋家桥、汤家桥、谢家桥。

▲蒋家桥

▲汤家桥

另类的是一座叫做“洋桥”的桥,原来建在泰来桥旁边,从竹行埭到新填地去的一座平桥,因为它是近代所建,式样不同于古旧的拱式桥,取材于水泥浇筑,所以就起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名字,叫洋桥。只是现在此桥已不存。

在所有的桥里,最富特色的应该是富观桥了。它的特色是在桥顶上的南侧有一个顶盖有一段墙,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还有木直栅门,晚上是可以关闭上锁的。这座桥,地处从九里湖往南,沿着一条曾经有过的叫状元街的小道,经北坟山、何家坟到镇上的北部交通要道之一。农民们挑着粮食蔬菜瓜果以及稻草一类物资到镇上来,过了当年的同里中学,就可以看到富观桥了。富观桥似乎在告诉人们,同里到了。当他们到了桥顶,就可以撂下担子,坐在凉棚下,歇歇脚,抽口烟,然后进镇办事了。我还记得当年上中学的时候,就在富观桥上的小棚子里,有一个住在漆字圩吉利桥堍的卖五香豆的人,他在这里摆个小摊做小本生意,用“唐伯虎点秋香”六张牌的摸彩方式推销他那五香豆的情景。

▲富观桥

同里镇上的桥,有高的,有低的,其实都和河道里通行的船只有关。大东溪桥、小东溪桥、三元桥、泰来桥是连接东面同里湖,经过市河向西到庞山湖去的水上航道。从芦墟、莘塔开往苏州的航船、轮船比较高大,所以这些桥都建得比较高。而相对里面的沿着新驳岸、南旗杆、同知衙门、往陆家棣以及沿漆字圩四周的河上的桥,因为通行的是农家普通小船,所以桥都比较矮小。

▲通行在河道里的游览船

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我回到同里,看到泰来桥的桥顶上搭了一个竹子的大盖方亭。虽然和从前的模样大相庭径,只是这座桥因为它的高,又因为在它不远的旁边,又有了一座重修的三元桥可以通行,走的人也就少了,已经渐渐成了一个供人们观赏拍照的景点了。有人说石桥上的竹结构有点儿不太协调。我想,还得这么看,既然石桥上可以配砖木结构,配上竹结构又有何不妥的呢?何况,在整个桥的体态上看,应该说还很协调,是相称的。

▲泰来桥

至于说到三元桥,那在同里来说可称桥中之最,因为它最高,且古朴。但它已在这些年的发展建设中消失,人们再也见不到它当年的雄姿,好在还有一座重修的三元桥,默默地横卧在市河上,守护在同里景区的大门口,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旧三元桥桥址

▲新三元桥

桥是为方便行人走路的,因此桥和路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有那么几座桥值得说说。

从东旗杆向西转弯,在去北观的路上,现在大概叫北新村小区的地方有一座桥,叫永安桥。桥的高度是由桥下通过的船决定的,船大桥高,两端上桥下桥的坡度也就大了,南面紧靠路边就是住户房子的大墙(现在房屋高墙都拆了,已经见不到那个景象了),这里要留有让人可以直通的路段。那么,这座桥的南端的下桥只好拐向东、西两个方向上下。同样到了桥的北段,直向下桥就是往北观去的方向,而往东右手下桥,便是红塔埭了。这样南边是T字形设计,是一东一西上桥,而桥北也是T字形设计,却是一北一东下桥。把人性化设计体现到了极致。这里同样是镇上和乡下的结合部,在桥南的东边的上桥处,还曾经开过一爿茶馆,乡里来的人,办完了事,还可以在这里坐上一歇辰光,泡一碗茶,聊聊天,待到时间差不多了,再各自回去。也是当年的一景。

▲永安桥

▲同里古镇荼室一角

像这样处理方式的还有鱼行桥,南边直通穿心弄,北边就不同了,这里是连接前后漆字圩的横街转角处,相对地讲,此桥要矮许多,东西两边横向上桥,转弯过桥。用的也是相同的手法。

鱼行桥

▲穿心弄

桥的建造有时还要考虑桥所处地段的街市情况,能够烘托和营造出一定的商业氛围。

譬如说地处竹行埭到东棣处的昇平桥,这是一座建于明代以前的老桥,初建无考。以后在明正统十三年和清康熙十四年几次重建。这是一座店、桥结合的桥。因为这个地段当时是同里镇上的中心部位繁华之处,在这座桥的两侧四边,顺着桥的斜坡排列了肉铺、五金小百货店一类的店铺,人上桥店铺亦随之而上,增添了地段的商业氛围。可惜的是这一风光,在填河拆桥以后消失了。尽管三十多年后的1997年,重开河道,又再建了一座新的昇平桥,却无法回归这一旧时景观了,看看现在的这座桥,虽然按旧式拱桥设计,但实在没有多少味道了,叫人说什么好呢?人们更难以想象当年那座昇平桥的神韵和它桥面上的繁华了。如果是夏日的夜晚,三五好友,坐在桥面上的靠背石条上,聊天乘凉,兴许还能听到从东方书场里传来的评弹说唱声。那个雅味,真非笔墨可以言表的啊。好在这座新桥上面有了一副新的桥联,那就是钱国良先生的:“南抵茶楼闻萧瑟,北去书院看评弹。”留下了过往的美景良辰。依我之见这幅联上说的“南抵”的茶楼指的是南苑茶楼,而“北去”的书院,可能就是后来建在人民广场的同里书场了。实际上当年有个近在咫尺的“东方书场”,就开在东埭北端转角处,如今已经没有了。

▲新昇平桥

同里还有一座桥,即便是过去,大家平时也不会记得它的,那座在镇北大庙门前的渡船桥。只要每年到了六月二十三日,就会引来成百上千观看闸水龙比赛,尽管大庙几经兴衰,桥也已经荡然无存,但是渡船桥闸水龙,恐怕还会在不少老同里人心底泛起。

▲渡船桥旧影(摄于1945年)

桥的两侧还有过两副“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一线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云”对联。好一副对联,前一联寓意着桥名渡船,如果是晚上,很可能就会出现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色。后一联又着意于同里地处吴头越尾。对于同里镇上的这一个日子据说是“火神生日”,是一个祈求火神保佑百姓防火消灾的日子。镇上有称之为同济、仁济、普济、协济的七、八个救火会。穿着清末民初那种兵勇之类的背心,头上一律是铜盔帽,用一个小的轮车,放上一台手压的泵浦,七、八个或是十来个人抬着轮车,背着水龙带,敲打着“当当当、匡匡匡”的锣声,从各自的会址向渡船桥进发,去做一次闸水龙的比赛。那一天大人小孩都争先恐后地往大庙赶,去看一年一度的闸水龙。照例是财大气粗的商界(好像是米行油车)的救火会,拥有一台用柴油机发动的泵浦,其马力之大,射程之远,在这些龙里当是首屈一指的。这些往事已经在我的《同里的往事》里说过,这里就这样一笔带过了。

▲水龙比赛

至于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那三座带有喜庆色彩的早已脍炙人口的三桥,可以想象当披红带绿的新人,坐在挂着红色门帘的轿子里,被人抬着、簇拥着,随着升平鼓乐走过三桥的时侯,是一种多么甜美的、地方的、文化的习俗。因为我的家就在长庆桥的桥头,那时候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叫做长庆桥的好名字,地方上一直叫它谢家桥。对于这三座桥真是太熟悉了。

▲同里走三桥习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这里要说一下那座吉利桥,那几年,随着河道的填了又挖,也就废了又建,尽管桥没有原来的那样古朴典雅,却也还算顺眼。但是好端端一座桥却挪了位置,桥向河口移了不少,位置太靠外了。想一想当初是在尤家弄笔直出来,桥是正对弄堂的。因此三座桥建在距离小河三岔口比较远的地方,比较隐蔽,又都非常含蓄。再加上原来三凤轩茶馆下摊小房子的阻挡,在三座桥上都是看不到另外的两座桥的。不像现在那样敞开,那样直接,那样一览无余,那种含蓄的韵味也就少了许多。来这里的游客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他们来了就走,拍几张照片完事。不知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老同里人有什么感觉?

同里三桥

讲过三桥,向东沿南旗杆可以直到同里的人民广场了。这里要经过一座桥,那就是得春桥了。

得春桥,一座春风得意的桥,本是南旗杆东西向直通对岸的,因为地域环境的变化,如今有了人民广场,这座桥就成了从退思园去到崇本堂、三桥景点的要道了,把桥重建得有些巧妙,把桥的方向转了一个四十五度。同时也避免了原先下桥转弯的模式,这种因地造桥的思路发挥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得春桥

原来出路比较拐角的后漆字圩,虽有北(太平桥),东(吉利桥),南(鱼行桥)三座桥可以出行,但住在偏西角里的住户要到陆家埭、西埭方向去,就要绕很大一个弯。这几年,这里又添了一座向南直达北埭的桥,据说这是从镇北搬来的。另一座是东直通竹行埭的桥。这样两座新桥一添,自然交通更加方便,是深受民众欢迎的大好事。应该说桥的兴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体现。

在这个古老小镇上的每一座桥,都有着文化的痕迹、包含着民风习俗,有的还带来了商业乐趣和人们的生活享受。

▲遥望泰来(陈建宏摄)

我有三年没有去同里了,什么时候再回去一次,最好是住上一阵子,再好好地走一走桥,细细地看一看街,到念过书的、看过戏的、听过书的地方,再领略一回故乡丰富多姿的神韵。祝愿家乡同里发展繁荣,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

顾久雄,吴江同里人。1935年生。苏州工专建筑科建筑设计专业出身。从事钢铁冶金企业建设。先建武汉钢厂,再建攀枝花钢厂,后建上海宝山钢厂。1986年定居上海。曾参编顾野王《舆地志辑注》。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顾舟挺、馆藏及网络

稿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原创不容易,

Hash:46233e4fa7fd9cf3e935756b7988577decba4513

声明:此文由 吴江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