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龙桥
一
我家与青龙桥的小渊源
历史上,黎里镇相比较吴江西部的震泽、盛泽等产丝绸的市镇,黎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大米、粮油、蜂蜜等,十分丰富。四乡八邻,都会来黎里镇粜谷,古镇东端的青龙桥附近,米行很多,是古镇人气最旺的地段之一。
黎里青龙桥现貌
爷爷奶奶住在黎里镇青龙桥堍。奶奶是北厍人,17岁坐花轿嫁到黎里镇九成湾,从此,与爷爷55年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奶奶91岁时的照片
祖父家历来是黎里镇上做小生意的,主要是什么生意呢?开豆腐店的。其中一主要店面就在青龙桥东面,官塘上,坐北朝南临河位置。这个店面有来历呀。与黎里镇上的崛起于清朝末年的倪家有关。
豆腐店
黎里镇民国时期有一位农学家倪慰农。倪慰农(1889-1961)出生在黎里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倪慰农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辛亥革命后,倪慰农被选拔到清华大学铁路培训班读书。1915年,倪慰农接受北京农商部邀请,到商标局任职,兼理北京气象站。他还在北京建立了农业实验园地,指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事生产。1927年,倪慰农无法适应官场的氛围,辞职回家乡黎里。他利用他家在青龙桥东侧的一大块土地、房子,开了个民国版的休闲广场——“萃英商号”,里边有烟纸店、老字号豫隆酱园、老字号于福兴豆腐店等等,“于福兴豆腐店”就是以我祖父之父名命名的。
倪慰农(1889-1961)
于福兴豆腐店,真材实料,童叟无欺,所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羲轩良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谁料,抗战期间,敌伪拉拢倪慰农出来做官,日本人也计划要倪慰农为日本服务,倪慰农坚决不就。那帮败类居然阴谋纵火烧了倪慰农的萃英商号,这样子殃及池鱼,我们家的豆腐店也被烧的片瓦不存。奶奶直到晚年,一直常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日本帝国主义是多么凶狠哟。
正在造房子的地方是原来“萃英商号”的旧址
这是我祖上在青龙桥边发生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周庄古镇有著名的双桥景点,而黎里古镇九成湾处,有明朝的青龙桥、东风桥(本名:太平桥)、梅兰桥、小平桥,4桥围一圈,风光旖旎,更加风流别致。不知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我,脑海中对于青龙桥(又叫“相家桥”)印象极深,坐在汽车里或是机帆船中,每次看到青龙桥:哦,到老家了!
青龙桥畔那幢三楼三底的古建筑是我爷爷奶奶的旧居
二
黎里青龙桥的传说
黎里青龙桥,造型古朴端庄,石材选择考究,是江南水乡石拱桥的代表作,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游方僧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分别重建。黎里青龙桥由三种石头建成,武康、青石和麻石(花岗岩),拱圈为武康石,桥耳朵也是武康石,桥身混有青石和花岗石。桥上设护栏,抱鼓。有明遗存的望柱四柱,柱头刻覆莲纹式。两对龙首桥耳保存完整,雕刻精致。
青龙桥
青龙桥正上方石雕轮回图案
关于黎里青龙桥,有2个传说。
“青龙压倒大蛇”的传说
清朝中期,黎里的当铺多,油车“榨油的作坊”更多,有“九当十三车”之说。黎里的南港集中了一批油车,打油要用牛,每个油车都养牛。每天,养牛人要牵着牛到南漾里去吃蒿草。
一天傍晚,一位榨油师傅在南漾放牛,突然,牛好像受到什么惊吓,直往岸上窜。放牛师傅眼尖,瞥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不到半天,一传十,十传百,全镇老百姓都知道了,南漾里有一条碗口粗的大蛇。
再说,又有一个养鸭人,说他天天在南漾放鸭,鸭子越放越少,每天总是少一只。现在恍然大悟了,竟是这条害人精的大蛇!
黎里合镇,都想除掉大蛇,镇上几个头面人物请到了一个善于捉蛇的叫花子。叫花子先到南漾里四处转悠,整整一个礼拜,认准了大蛇的洞穴,接着他四处采集蛇草,并在青龙桥上采到了一棵特大的蛇草。由于青龙桥边上有座庙,香火旺盛,天天不断,那蛇草受到香火缭绕,感应到了灵气,生长10多年了。叫花子一看高兴啊,对啊,只有青龙才可以压倒地头蛇呀!
叫花子把采集的药草全部捣碎,放在一只七石缸里,请全镇老百姓每人往里吐一口唾沫,叫花子跳进缸里,虔诚地沐了一个浴。取出那棵青龙蛇草,全部服下,立即窜入水中,探准了大蛇的洞穴,生擒了大蛇。
黎里第一只漾与青龙桥
“再来人”的传说
明代成化年间,有一位姓蒋的小业主,生有一个儿子,聪明,记忆力极好,过目成诵。儿子16岁时,父亲撒手人寰。不到半年,儿子患上一种特殊的毛病,背上生疮,好了一个又一个,郎中说,这种疮无法断根。蒋家姆妈,决定做一件功德,求神仙保佑儿子。黎里镇东,九成湾附近,南北两岸交通不便,只有几座小木桥,吱吱嘎嘎,一摇三晃,雨雪天如果加上大风,跌入水中的人不少,甚至丢了性命的。蒋家姆妈决定在此建造一座石桥,取名青龙桥,镇压水患,为黎里百姓造福。她拿出全部积蓄,请了工程队,到浙江德清的武康山采集石料。可是,石桥造到一半,积蓄用完,蒋家姆妈就卖掉自己的金银首饰,仍旧不够,再卖家具,最后卖掉房子,才勉强把桥造成。黎里百姓为了记住这位好心的蒋家姆妈,都把青龙桥叫做“蒋家桥”。后来,黎里的油车招来了不少的绍兴人,绍兴人嘴里的“蒋”字听上去如同“相”字,就以误传误变成了“相家桥”。
再说儿子背上的疮,依然一个个冒出来,连开八刀,儿子的命仍然没有保住。孤苦伶仃的蒋家姆妈人财两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几个建桥师傅看她可怜,在青龙桥南堍为她搭建了一间小屋,蒋家姆妈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每年丈夫与儿子的忌日,蒋家姆妈祭奠时,总是哀哀痛哭。
年复一年,时光荏苒,20年之后的又一个儿子的忌日,蒋家姆妈在桥边的小屋祭奠、哀哭,忽然一艘官船停在了九成湾的傅家浜口,距离蒋家姆妈的小屋只有咫尺之遥。一位年轻潇洒的官员站在船头,仔细聆听着哭声,似乎心有所动。官员上岸走进小屋,问明了事情的原委,突然双膝跪地,叫着“妈妈!妈妈!”蒋家姆妈大惊失色,请官员说明原委。原来这个年轻官员生下来背上就有八条刀痕,算命先生断言,这是前生留下来的刀疤。
“我的出生地都称我是‘再来人’。现在听妈妈一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呀!20年后,我又是小伙子了。我考上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现在是湖北麻城县知县。”
母子相抱,痛哭不已。母亲陪儿子一起赴任。蒋家姆妈走后,这间小小的居室被当地人改成了路头堂。
青龙桥(摄于20世纪80年代)
三
一座桥和一部电影
1982年,中日合拍、孙道临主演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曾多次在青龙桥处拍过街景,据当地有关资料记录,拍摄时有约3000人涌上街头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影海报
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中日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78年,李洪洲与葛康同创作了电影剧本,中国电影艺术家赵丹访日时倡议由双方合拍这部影片,得到日本同行的响应,最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东光德间株式会社合作拍摄。中日两国的著名演员孙道临和三国连太郎在片中均有出色表演。该片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83年加拿大第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主人公况易山的原型是吴清源,著名围棋圣手。
黎里的老辈仍记得,当时拍主人公况易山在桥头被打摔跤一幕时,演员孙道临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认真重复多次直到完美的场景。1982年6月3日,在镇东老街上重现了40多年前的情景:一队日本侵略军耀武扬威出现在街头,百姓争先恐后躲避。几个上街卖鸡售蛋的农民避之不及,鸡被日军夺走,蛋被打碎在地。日军肆意对百姓拳打脚踢,“江南棋王”况易山亦未免被殴。按照剧情,他将被日本兵重重推倒在地。但在现场,况易山却没被推倒。原来,扮演况易山的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年过花甲,而扮演日军的群众演员是个年轻人。那位年轻人不忍将这位电影界的老前辈推倒,只是轻轻一推未倒在地,拍摄没有成功。
孙道临
孙道临猜透那年轻人的心思,要他重来一次出手要重,说这才符合剧情。年轻人虽然点了点头,但面对这位名人,他还是有所顾虑,出手仍轻。第二次,还是没有推倒。
导演佐藤弥纯用剧情说人物,启发那位年轻人,要他记住自己是日本侵略兵,只有对况易山重重一推,才能表现其凶恶本性。孙道临也上前,亲切地对他说:“不要有顾虑,要狠一点,我能受得了”。镜头重新开拍,这位演员很快入戏,他眼中露出凶狠的目光,将况易山重重一推,况易山终于跌倒在地。镜头拍得十分成功,然而,孙道临却因跌得重,不能马上立起。这可急坏了那位群众演员。他连忙转身扶起孙道临。孙道临慢慢地立起身,他拍着年轻人的手,笑着说:“这次推得好,很逼真。拍电影,就应这样。”
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部分影视剧照
下半夜了,在拍摄另一个镜头:江南棋王况易山捧着儿子阿明的骨灰盒子,在一座古桥堍跪下,泪如雨下……这个镜头拍摄时间比较长。大约是内心太激动了吧,这场戏拍摄完毕,扮演况易山的孙道临仍沉浸在剧情中,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抽泣不止。半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止不住泪水。上世纪阳历6月初,下半夜的风还是颇有凉意,旁观的居民怕孙道临着凉,拿来一条毛巾毯给他披在身上,他还在抽泣。旁观者都说:“平时认为演员很舒服,现在才知道演员也很苦啊!”
黄宗英、王人美、秦怡等我国著名演员参演的经典影视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孙道临(左一)与秦怡(右三)等人合影
黎里镇上这座普通的古桥,居然有这么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这座桥上,走过多少才子佳人,走过多少布衣锦官,大诗人、大法官、篆刻家等等,更是走过多少苦难的灵魂哦!岁月悠悠,转瞬即逝。
黎里古镇
“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顷云”,这是青龙桥其中的一副桥联。她连着的,不只是黎里市河的上、下岸,更是离乡游子思乡恋乡的赤子之心;连着的,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儿女情长,斑斑情义;连着的,是黎里古镇历史发展的波谷与波峰……
黎里市河(20世纪90年代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现在苏州市枕河而居的老街几乎没有了,而黎里古镇,你来老街看一看,名副其实的居民尽枕河。
我不会忘记,曾几何时,从黎里镇建新街中心小学(原址在今名门花园)中午放学到九成湾吃中饭,沿着黎川市河一路向东,跑跑走走,柳亚子故居、南港、天主教堂、廊棚、香樟树、弄堂;沿河老房子里的阿婆、公公;路上的凤凰自行车;
今日的黎里市河两岸
柳亚子故居
那些人与事啊,仿佛昨天还看见的!
不看了,不看了,奶奶在相家桥等我吃中饭了……
奶奶为我炖了鸡蛋,摇着蒲扇,跟我讲那过去的事情。祖孙俩,坐在青龙桥畔,微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在点头,真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那些时候,一直这样,一直这样……
现在回想,奶奶的血液中,与黎里,与青龙桥,浑然一体了吧。
作者简介
于翼,1987年生,土生土长黎里镇上人。按部就班从黎里中心小学、黎里二中、震泽中学、南京审计大学学习。喜好历史文学、诗词歌赋、哲学宗教、政治评析等。在哲学、宗教刊物上发表文章若干。现在服务家乡人民,业余时间,探索真理。
—END—
责任编辑:钱晓燕、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于翼、钮泉娜、馆藏及网络
征
稿
启
事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Hash:195deecfc82c7b6178c93738bf648b010944657d
声明:此文由 吴江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