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百年神父楼

早就听友人提及太和老城区有一处隐于闹市的清代建筑——天主教爱国会神父楼,不仅有外国传教士曾在此传经布道,而且是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旧址。酷爱名胜古迹的我,趁周末晴好天气,决定前往一游,探幽揭秘。

神父楼位于太和县北大街125号。走进教堂大院,只见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庄重而精致。门窗内外两层,外层为百叶式,内层是传统门窗工艺,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楼面板为两层楼板,中间用麦秸填充,既能隔热保温又有很好的隔音效果,是研究传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建筑风格、建筑檐线、门窗、楼面精巧别致,整体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神父楼共两层,是传统的一进五重式建筑。一、二层样式相仿,进门为走廊,走廊左侧是五个房间,客厅居中,其余四个房间为客房,客厅右侧设木制楼梯,直达二层客厅。一、二层客厅用于神父会客和议事,其余客房用于神父住宿。走廊尽头是厨房和卫生间,厨卫间有一条通道直达地下室,神父做弥撒用的葡萄酒都窖藏于此。无论建筑布局,还是局部装饰,神父楼无不展现清代匠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对后人了解太和历史文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主持教堂日常事务的修女惠敏介绍了神父楼的由来。清光绪十六年法籍传教士金神父、白神父从淝河口到太和北关购地,光绪二十六年在太和建天主堂,后在路东扩建女修院。 1925年,意大利米兰地区指派传教士兰善宜到太和任本堂神父。 1937年抗战开始,英籍传教士葛来格主持教务,开办“经言班”和“崇仁学校”,创办“难童教养所”,教友多达3500余人。

在教堂旁居住的刘老先生虽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说起神父楼的历史滔滔不绝。他说在民国时期,神父楼曾蒙上一层传奇的革命色彩。1927年,随着中共皖北特委的建立,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在神父楼成立,蒋听松任书记。时值爱国将领杨虎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驻扎太和,县委便以军政治部的名义,在此举办“太和青年革命研究会”,采取理论研究的形式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党员,在太和播下了革命火种。

探访结束已近傍晚,余晖斜照下的神父楼更加迷人,我频频回首,禁不住思绪泛滥,感慨万千。太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神父楼作为典型的清末民初天主教建筑,文化积淀深厚,“名牌”效应不可估量,理应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传递其文化价值。庆幸的是,神父楼目前已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编制完成维修方案,即将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太和 刘铭

Hash:d8c2d3468abd95aed2fb0f0253c67e57d72c6003

声明:此文由 佚名_16337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