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的水,盛泽的桥

水乡盛泽

盛泽是江南水乡古镇,有小桥、流水、人家,处处呈现高墙深巷,水阁飞檐,是典型的水乡景致。盛泽名胜古迹甚多,旧有“盛湖八景”,现这“盛湖八景”虽已不可能再现,但盛泽以其素有的河道如织,石桥纵横而享誉江南。盛泽的亮点在于“丝绸”以及围绕着“丝绸”而衍生出来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古迹在“水、桥”遗存较多,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盛泽丝绸的确源远流长。

水,盛泽有西白漾、东白漾、桥北荡、北麻漾、南镜荡等,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历史渊源亦各不相同,并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西白漾

西白漾

西白漾,又名舜湖,原是一个比较大的湖荡,1969年对其围垦后,现尚有部分湖荡存在。位于盛泽西北部蚬子兜即是。蚬子兜是西白漾西北部的湖湾,呈菱形。面积1.24平方公里(历史上面积最大时4.67平方公里),周长7453米,常水位2.95米,湖泊容积386万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0.16米。西白漾纳天目之水,入湖河道有5个,为白龙港、长甸路港、计阿港、潘家湾、南宵港。向东注入盛泽镇区市河,入口处称西荡口。市河东西走向,从西荡口起程,一路蜿蜒东去,穿镇而过。市河平均阔约5米,平时舟辑往来“塞港”;长约5~6里,有6座古桥连接南北,这6座古桥分别是观音桥、西庙桥、善嘉桥、登春桥、龄嘉桥、东庙桥(该桥由于年代过远,拆除较其它五座桥为早,拆后重建一平桥)。河两岸是下滩房子(1956年左右拆除,大部分是平屋),可以想像,在这么狭窄的空间里,有街有房有市河,这些建筑群落横向凑在一起,缺一不可,其古韵味可与浙江西塘的廊棚比古典美。1956年拆除下滩房子后,两岸景色焕然一新,视线开阔了,对岸变得一目了然。这样的景致存在了大约15年,随着围垦西白漾工程的开展,于1972年左右市河被填没,古桥被拆除。

东白漾

昇明桥畔看东白漾(图片来自网络)

东白漾,又名菱叶渡。历史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东白漾上有划船赛舟的风俗。到了那一天,东白漾四周旌旗高悬,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盛泽镇上(含周边近段)百姓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来此观看。“盛湖八景”之一“东漾划船”景点就出自这里,这是昔日东白漾曾经的盛况。

市河之水自西(荡口)而来,蜿蜒东去穿镇而过,沿途河埠林立,盛泽百姓赖以生存的像母亲一般的市河(后来,先从一条弄堂合用一只自来水龙头,逐渐过渡到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到取消依赖使用市河水的习惯)。河水过东庙桥后到东白漾汇聚,注入其周边的五条支流,因此东白漾自古就有“五龙聚水”之说。上世纪90年代,为了打通舜湖路,东白漾被填没了大半,遗留下来的东白漾已称不上“漾”,充其量只能算“浜”,过去的“东白漾”已成为盛泽人永久的怀念。现在,除了通往吴家湾港的支流被堵外(其实也不算堵,下有阴沟相通,全程约100多米),另外四条支流都还存在。不过河流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汹涌”气势。飘浮在那河面上的几片树叶,只是静静地在原地回旋,其去向分不清东西南北,也不知究竟要漂向何方。这就是目前的东白漾河流现状。

现在,昔日之“万人空巷”的场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高高崛起、颇具规模的东城商业广场和小商品夜市,还有那在边上黯然伫立的昇明桥和依旧默默地承载着人来人往的保盛桥,似乎清楚自己已悄然退去的命运,那千舟竞发、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的场面,只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远去了。

桥北荡

▲桥北荡俯瞰(周德华摄)

桥北荡。位于盛泽镇东北部,荡北为胜天村,东南为盛虹村,西为永和村。湖泊面积0.87平方公里,周长6939米,常水位2.94米,湖泊容积238万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0.21米。入湖河道有3个,为西乌桥港、新开港和思安桥港;出湖河道有4个,为东乌桥港、盛家港、豆腐港、圆明寺新开河。

明正统初圆明禅寺移建于小氐圩(今水闸以西),就在寺东筑三孔石拱圆明寺桥,与镇区的充字圩相连,因荡在寺桥之北,故有“桥北荡”之称。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元末明初时,江南巨富沈万三第九位如夫人因藏娇于此,沈故而常在盛泽往来。他们常常徜徉于桥北荡周围,就出资种植名贵的红梨树。经此点缀,桥北荡景色大增,尤其当夕阳西照时湖光花色十分妖娆,故被命名为“红梨渡”。

园明寺

桥北荡西南古刹“圆明寺”为盛泽最大佛教寺院,明代移建于此。相传寺成之日,缺钟一座,众僧为此正心内焦急,独方丈面无忧色,似成竹在胸。某日黄昏,但见大雾弥漫,雾中赫然现一庞然大物,那物轻轻漂浮在水面徐徐氽至河埠,方丈见之心中明白钟已到,即命众僧将钟抬出水面运往钟楼。那钟直径4~5尺,高7~8尺,抬上钟楼后,在钟架上安放就绪,居然不偏不倚正合适。那钟敲之声音低沉宏亮,悠远久长,其音可传至镇内。

此等美好传说流传至今,前为“红梨晚渡”,后为“圆明晓钟”,二者均为“盛湖八景”之一。

北麻漾

▲北麻漾趟螺蛳船(周德华摄)

北麻漾。位于盛泽镇西部,湖泊面积9.88平方公里,周长21138米,常水位2.96米,湖泊容积2134.1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0.8米。以往曾是盛泽、震泽、严墓间的航船必由之路。北麻漾进湖河道有12条,分别是将军港、南港、黑家港、滑水渠、川桥港、小浜里、双杨港、寿元浜、钮家浜、寺港、师古浜和靴脚浜。出湖河道有14条,分别为安桥港、村前港、东溪港、西塔港、新开河、南塘港、屯肥港、黄家港、桥门口港、穆家港、直港、新直港、野毛港和沈家港。

永旺岛生态园(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相传北麻漾周围桑麻遍野,四周村落均以此为业:漾西、漾北蚕户缫丝兼摇经,所产生丝历来是湖丝中的上品,故收益颇丰;漾东、漾南则几乎家家排设手工织机将自缫生丝织成绸匹。比之农耕种田其收益更加丰厚,于是家家相沿,代代相传。鉴于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盛泽镇政府决定在此建一生态园林,2009年4月“永旺岛生态园度假村”在北麻漾南岸建成开园,园内陆地面积260亩,濒水区面积700亩,为大型湿地公园。园内有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及种植各种花卉果品,筑就具有浪漫风情的湖心小屋,用以欣赏麻漾风光。还辟有沙滩浴场和游泳场,并配套餐厅、客房和观光汽艇等一应设施,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南镜荡

▲南镜荡

南镜荡。位于盛泽镇区东北部,南镜圩之南,占地0.03平方公里。“文革”期间,曾围湖造田。上世纪90年代末,盛泽镇政府决定在此建设农业生态观光园,就退田还湖。1999年,动工建公园,2002年建成开园。因南镜荡横卧园区中央,风和日丽,波平如镜,遂被正式命名为镜湖公园。全园占地面积53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占五分之二。镜湖公园按功能分为:环湖亲水休闲区和生态观光区两大部分。休闲区位于园之东部南部,沿湖的垂柳、亭台、阁榭、曲桥均配置得当。湖中有三岛,造曲桥三座分别将其贯通,形成前一后二格局:前“财运桥”加桥堤贯通南侧岛;后“开运桥”、“鸿运桥”加桥堤贯通北侧岛和中心岛。2010年左右筑就长桥堤,可连接中心岛和北侧岛,这样东西两岸正式贯通。长桥堤中途设亭台阁榭三座,湖心有仿古建筑群落,尤其那宝塔,飞檐爪角突兀其中,显得庄严巍峨,加之长桥堤多曲而悠长,九曲通幽处‎,此景色已成镜湖一大亮点。镜湖公园开业初,曾举办灯展,设计者巧妙利用该园池塘多的特色,把灯置于水中,入夜万灯齐放,红光耀天,各种花灯大放异彩,人们为此曾留连忘返;生态区布设橘园、梨园、桃园、梅园、枇杷园、葡萄园和瓜园等,丹桂、香樟紫藤、玉兰等植物错陈其间。在两区之间,利用挖湖之泥垒成土山,有鹅卵石或碎花岗石铺就的上下山石级,可拾级而上,山顶筑有亭台可休息,是游人的一大去处。登高更可俯瞰全园景色。园内还附设餐饮会所、茶室、儿童乐园、溜冰场、垂钓池、骑马场、舞厅、足球场婚纱摄影等娱乐设施。

桥,盛泽是江南水乡古镇,有水就有桥,自古小镇的形成是因水而筑。盛泽又是丝绸之乡,在遗存的这些古桥中,就有许多被打上了丝绸的烙印。白龙、登云、青云、泰安、昇明、如意和中和这7座古桥的桥联有5座与盛泽的丝绸有关,反映了盛泽不同时期的丝绸历史风貌:

白龙桥

▲白龙桥

白龙桥。位于龙桥村。清乾隆九年(1744)始建。光绪二年(1876)重建,移往西。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6年7月1日,白龙桥被定为吴江文物保护单位。白龙桥南北走向,拱形三孔,长40.6米,宽3.8米,中孔矢高5.6米,跨度9.9米。明清时“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水上丝绸业,早已留在了过去。但盛泽的白龙桥,还在桥洞与桥梁间记忆着古桥经济的繁华。此桥当年是入吴水咽喉,远道而来的商贾在盛泽购得绸缎,由水路运往地北天南,必经此桥,便有“日收生绢千万匹,半处申江半入吴”的说法。桥为拱形三孔,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东向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题柱人来,谁为司马;小庵邻近,应为卧龙”。西向为“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鼓棹远来,船真天上;临流俯瞰,人在镜中”。第一联上联描述了清末盛泽丝织业生产规模宏大,并指出取得辉煌业绩不易。下联描述盛泽绸缎炼染业的兴盛,并指出盛泽之兴盛源于丝绸业的发展,同时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白龙桥所跨的白龙港,水面颇为开阔,东西两向紧依蚬子兜和小牛荡。

登云桥

▲登云桥(陆寿康摄)

登云桥。又名大溪桥,位于茅塔村,横跨清溪河。始建时间无考,清宣统二年(1910),由盛泽绸业公所发起重建。1992年,此桥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双桥故事》定为片头画面。登云桥南北走向,拱形三孔,其型制与白龙桥甚似。此桥有楹联四副:西向为“遥听隔岸绫梭,弥思物力;最喜结邻村社,永赖神庥”、东向为“姐妹三条联远影,桑麻四野便行程”“从此登云题柱,谁为司马;沔波流水凌虚,影照垂虹”“白水盟心期共济,青云有路快同登”。二联衬托出了当时盛泽农桑和手工业的繁荣。

青云桥

青云桥。俗称南新桥,位于圣塘村。始建时间无考,民国11年(1922)重建。青云桥南北走向,梁式三孔。此桥有楹联二副:“虹影卧鸥波,北带麻溪,南襟绣水;鳞塍环雁户,春风击壤,夜月鸣机”“万家丰乐,利济群谋,重续断虹几练石;两岸沟通,凌虚安步,欣逢司马再题辞”。第一联上联意为青云桥地处江浙边境,下联意为此处农村丝织业十分发达。

泰安桥

▲泰安桥

泰安桥。位于黄家溪村。明崇祯五年(1632)始建,为三孔石梁桥,南北走向。明末清初,黄家溪已成绸市,志书上有“皖人来贩缯”“烟火千家两岸回”的记载,记述了集市的繁荣,黄家溪市河两岸则是集市街道,如今仍有石驳岸及宅基痕迹。泰安桥居集市中段,是南北往来的津梁。当时,具有工场手工业雏形的专业织机户已经形成,并在行业内分化出雇主和雇工,每日清晨织工站立在泰安桥和长春桥(已毁)桥头待人雇织,当地人称之为“走桥”或“找做”。这种初始的织工劳动力市场,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86年7月1日,泰安桥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电视台拍摄的《寻访运河》专题片对此桥加以重墨。泰安桥及黄家溪村古意盎然,常有寻幽访旧游客光临。

昇明桥

▲昇明桥(周德华摄)

昇明桥。位于盛泽镇东白漾口,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14),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91年盛泽镇人民政府,吴江市丝绸工业公司助资重修,1992年8月竣工,共花费25万元。昇明桥拱形三孔,跨东白漾口,清代和民国年间始终是盛泽丝绸对外贸易的水上孔道。全长46.7米,中孔拱高5.6米,桥身较为平缓舒坦,是盛泽地区留存至今的较早的一处文物古迹,成为盛泽丝绸生产、贸易的历史见证。1986年7月1日被吴江市人民政府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桥

▲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盛泽镇王家庄街,始建无考,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集梁式与拱形于一体的单孔石桥,中孔架梁通航,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泄水孔,美观典雅,独具匠心。全长18.5米,小巧玲珑,造形别致。中和两字,意为人的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合于法度谓之和,中和桥正是反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颇有深意。1986年1月被吴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如意桥

如意桥。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始建,至雍正十一年(1733)竣工,后代修建未详。位于盛泽镇盛虹村豆腐港,东西走向,跨豆腐港,拱形单孔,花岗石构筑,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长28.4米,宽3.5米,跨度7.6米,矢高4.35米。南北桥联分别为:“天际霓虹千岁古,望中烟火万家新”“虹垂野岸祥光合,烟锁江村佳气浮”。2014年7月1日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来自吴江档案馆馆藏)

【征稿启事】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Hash:81f3d362e7301d64250c7790978961d4efa2bf47

声明:此文由 吴江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