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 | 青山不语 枪声犹在 ——寻访株木桥大战遗址
青山巍巍,河水悠悠。3月23日,“红土地上的初心追寻”采访组来到万载县仙源乡株木村。88年前,在这个方圆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山谷里,打响了一场湘鄂赣主力红军与国民党军的生死之战—— 株木桥大战。
万载县仙源乡株木村,株木桥大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在万载县委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
我们跋山涉水
实地采访大战遗址
边听边看
88年前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画面
似乎回到了眼前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黄公略、滕代远、傅秋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转战万载,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4月12日,为执行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指示,贯彻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届第三次执委扩大会精神,加紧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从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仙源)。与此同时,省军区、省保卫部、省总工会、省互济会、省反帝大同盟、红五分校、省兵工厂、总医院等数十个单位先后迁驻小源一带。 小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里收藏的一份1933年4月16日的《战斗报》上登载着株木桥战役告红军中党团员书。
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连续三次“围剿”中央红军失败后,1932年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了90个师50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重点向鄂豫皖、洪湖、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其中在湘鄂赣苏区,国民党军部署了十六师、十八师、六十二师、七十七师、廿六师、五十师(新编十师)等30个团的兵力。
1933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湘鄂赣主力红军迅速向南昌进发,配合中央苏区进行第4次反“围剿”斗争。3月19日,全省红军2万余人集中于万载高村一带,加紧战备训练,进行政治动员。3月底,红军开始向东挺进。国民党十六师彭位仁部成敠侠旅得知我红军主力东进,万载小源(仙源)根据地空虚,该旅及浏阳保安团3000余人,即从浏阳张家坊翻过界岭,乘机进犯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腹地——万载小源株木桥。4月7日下午,该旅先头部队到达新市全菩岭下,遭到守备山顶的红五分校学生军和浏(阳)宜(丰)万(载)独立团的阻击后,龟缩株木桥。随后,该旅的主力在株木桥的果子园、白门楼、毛家坑等几家大屋场宿营,旅部驻扎万寿宫。敌军一到,立即占领附近山头,抢修工事,对小源虎视眈眈。与此同时,敌驻宜丰、上高的罗霖七十七师自东向西;敌彭位仁师驻万载之钟旅,一部由白良经茭湖自东南向西北;一部由大桥经清水塘自南向北,分三路向小源逼进,企图一举摧毁我中心根据地。
为保卫小源,1933年4月7日,湘鄂赣红军主力回师小源。是时,正值大雨滂沱。我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1万余兵力以罕有的急行军速度,骤行一昼夜,行程一百六七十里,于1933年4月7日晚到达小源,进入卫戍区的边界。守卫在边界上的赤卫队员非常高兴,拥在路边,给路过的红军战士送水、掌灯。
▲万载县仙源乡株木村,当地的居民指着对面的山头说:”当时红军就是从那个山头下来突袭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的。”
当晚,在省委机关驻地小源月山下王家大屋,召开了有省委、省苏和省军区及各部队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最后决定在株木桥歼灭来犯之敌,并研究了具体作战方案。决定:总指挥部设株木桥之北面制高点九龙山九龙寺;红十六军攻击南面的神岭寨;红十八军占领湘赣交界的界岭,负责堵击敌人的退路;红三师自东向西攻击敌人;各路游击队和赤卫队担任外围侦察、警戒;省苏主席王显德负责后勤、支前工作。一切布置就绪,各路红军进入战斗准备。
4月8日黎明,天下着毛毛细雨。这时,被敌占领的凤竹埚、雷公坳、烂泥冲、黄狗埚、大郎冲等均在我军包围之中。当总指挥部燃起了三堆大火,发出向敌人进攻的讯号时,红十六军和红三师从南北两方发起冲锋。红三师一连的战士,沿着一条水沟,仰攻占据大郎冲的敌军。前面的一位排长中弹牺牲了,后面的继续冲上去。红十六军七师七团攻击雷公坳前沿阵地,击败了敌军1个营,缴获了3挺马克沁重机枪。
▲“战斗是晚上打响的,当时红军就是乘着下雨摸黑走水路,从这个株木桥下通过夜袭国民党军队的。”听着株木桥大战故事长大的当地居民十分乐意分享这些战斗故事。
红十八军一开始连战皆捷,夺回了三个小山头。一五四团攻下了白门楼,缴获了6挺机枪。但当该团三连抢夺了第4个山头时,敌人加强了火力,截断了三连与兄弟连的联系,只能困守在自己的阵地上。
前方的枪声越来越紧,后方的支前工作也越来越忙。株木桥地区是我党开辟较早的苏区之一。红军的阵地紧连着苏区的人民,山上山下,支前群众人来人往,有的在田边路旁临时搭灶煮饭烧水;有的捧着干禾草厚棉被来回奔波,准备接待前方送来的重伤员;赤卫队员没有到火线参战的,都参加了担架队、运输队。在小源镇上的临时包扎所里,一些义务“医务人员”在为伤员包扎伤口、煎药喂汤……为了这次战斗,近万名群众担任外围站岗放哨、宣传鼓动、救护伤员、烧水送饭等支前任务。
▲在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展示的株木桥战役态势示意图
1933年4月8日下午两三点时,在红军猛烈攻击下,外围的敌军全部被我军歼灭,敌人龟缩在株木桥镇和凤竹埚顽抗。红军的总指挥部也从九龙寺搬到下面的肖家山。
红军紧缩了包围圈,双方相隔不及200米了。红军连续发起了几次攻势,但由于指挥不当,均失利了。这时,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土法制造的武器弹药被大雨淋湿了,不能发挥作用;敌军遭到沉重打击后,缩短了战线,集中了火力,使红军攻击增加了困难,形成了一个对峙的局面,再强攻就要付出更大的牺牲。于是,红军总指挥部下令停止强攻,各部严密监视敌人。
这时,从高村和鸡冠石传来了情报:国民党军七十七师罗霖部和十六师彭位仁钟旅部,正冒着风雨向小源推进,与红军相距不到100华里。在这紧急情况下,前线总指挥部立即做出决定:全体总动员,天亮前全歼株木桥残敌;在战术上决定由各部选拔300名富有夜战经验的连、排以上干部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编成挺进队(敢死队),为了便于夜间分辨队员,一律把帽檐推到脑后,裸露左臂,手提马刀,腰拴手榴弹,都不带枪。挺进队队长由红十六军七师一团二营营长高立三担任。下分5个小队,均由当地赤卫队员担任向导。
1933年4月8日深夜11点钟左右,雨已停,整个株木桥山村显得特别宁静漆黑。挺进队在前锋桥头集合,随后,挺进队分成五路向敌军重兵把守的凤竹埚、万寿宫前进。
1933年4月9日凌晨2点左右,各路挺进队先后摸至敌军阵地。这时“轰”的一声巨响,红军扔出了第一颗手榴弹,打破了夜空的静谧。接着,成批的手榴弹从四面八方飞向敌群。顿时,爆炸声、喊杀声震天动地。随即,挺进队员们从泥泞的山坡上、水沟里,一跃而起,抽出马刀冲向那烟雾弥漫的敌营,进行近战。敌人从梦中惊醒,张皇失措,不辨东西,有的自相残杀。红十六军九师七连一战士,奋勇杀敌,一气消灭了18个敌人。混战两个多小时,敌旅长受伤。敌人孤军无援,遭此重创,士气低落,即收拾残兵突破红军包围,向浏阳张家坊望风而逃。红十八军奉命追击数十里,即调队返营。
前来“剿匪”的罗霖、彭位仁钟旅等两路敌军听说成部的惨败,无心恋战,匆忙打马回朝。
此次战斗,我军打死敌军600多人。击毙敌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步枪1750多支,重机枪13挺,子弹7000多发,手榴弹100多枚,其他军用品不计其数。当天,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为此在小源召开了祝捷大会。人们从五六十里外赶来参加,敲锣打鼓,鸣铳放炮,热闹非常。
▲万载县仙源乡修建了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株木桥大战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规模最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斗。青山不语,枪声犹在。如今,株木村早已归于平静,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往日战火硝烟的场面,听不到枪炮轰隆声。但是,株木桥大战遗址,向后人传递着不灭的革命理想和信仰,激励着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往不胜。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来源:刘新圳 周碧娇 记者徐宝金/文 记者刘继刚/图 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辑:彭芝慧;编审:王小卫;监制: 熊妍华、章芳)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 全国“最美”!宜春2个!
➯ 征求意见!宜春这个地方要变样了!4种风格由你选~
➯ 接地气!“鲜”味十足!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
Hash:07d337fa1fa59d19ed3bd3510d9c812e098b6a49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江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