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故事”:湘中小镇的百年传奇
舞龙队在人群中游曳穿梭,几米的高台上,一个小男孩扮演的许仙撑着一把花纸伞,扮演白娘子的小姑娘单脚站在伞边上。行进中,“白娘子”摇摇闪闪,翩翩起舞。帅气小“刘海哥”的扦担上,秀丽的“秀英”挥着扇子,娇俏大方。而一身蓝色旗袍的“江姐”迎风傲立,正义凛然。高跷队伍里,“铁拐李”踉踉跄跄,欹而不倒……4月12日,桃江县马迹塘镇万人空巷,作为桃江竹笋节压轴大戏的马迹塘“故事”在当地上演。人们随着表演的队伍追了几条街,争先观看被称为“湘中一绝”的马迹塘“故事”。
多少年来,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戏剧情节等融成的“故事”,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绵绵不绝的资江之水,欢欢畅畅流传到今。
“湘中一绝”源自太平军
马迹塘镇地处湘中腹地,位于桃花江中上游,是桃江三大重镇之一,因历史上三国时期关公跃马飞越沂溪留下足迹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依山傍水,水陆交通方便,朴实、热情、古老、典雅、纯正的楚南文明哺育了一代代马迹塘人民。悠远的历史,赋予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生活相当丰富,杂耍、舞龙舞狮、地花鼓、三棒鼓、高跷、山歌、把戏等应有尽有,尤以“故事”艺术见长。
马迹塘“故事”至今已有150多年了。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马迹塘将士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从此在马迹塘生根发芽,并逐渐流传下来。后来,每年闹元宵,或者平时有什么大喜事,马迹塘民间把它演变成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在高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当地人称其为“故事”。
奇巧之技“扎”出“故事”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故事一般是用嘴来讲述,或者写在书上供人阅读,但马迹塘“故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它到底“奇”“巧”在哪里?马迹塘“故事”第六代传承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詹儒珍详细告诉了记者其中的奥秘。
马迹塘“故事”其实是一种民间高台艺术,全国范围内也有类似的高台艺术,像南京“高台”、广东“飘色”、山东“芯子”等。马迹塘“故事”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高台”,是将3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是人物造型,一般由小男孩、小女孩扮演,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造型。他们立在高高的台上,做着滑稽的动作或是面带微笑,从大街上穿过。“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上。因扎法十分讲究,需要精细的制作和十分精巧的造型。在宽1.2米、长1.4米、高0.85米的木柜内,放一块50至60公斤的石块或铁块以稳住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轴端扎一“抱腰”,然后再“上装”,将袖套放入衣服内,安上“出手”。
“奇”“巧”之处即在“出手”。“出手”就是演员在空中所站立的道具,如“三打白骨精”,扮演孙悟空的演员立在“白骨精”伸出的剑尖上,这里剑尖就是“出手”。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马迹塘镇的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
“‘扎’的技巧相当讲究,不能盲目。每个演员的重量、铁轴的长短,都需要精细的计算,不然头重脚轻,稍不留意,会发生安全事故。”詹儒珍一语道出了天机。
“今年我都73了,一生就只喜欢这件事,图个快活。”詹儒珍说。他小时候因好动好学,热爱文艺,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从15岁起,就开始研究马迹塘“故事”。他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不下百次。知道此次要参加桃江竹笋节的表演时,这位7旬老爹很兴奋,忙前忙后地又张罗起来。
他把150人的表演队伍分成4组,安全组、技术组、“故事”组、高脚组,每组怎么分工、怎么表演,安排得十分妥帖、细致。最后,表演十分成功,老百姓都向詹爹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古风古韵代代相传
马迹塘“故事”代代相传,随着现代文明的提升和社会的变迁,这朵艳丽奇葩也曾受到强烈的冲击,出现枯萎之势,面临发展传承的困境。但近年来,随着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重视,旅游假日增多及人们乡土文化情结的回归,马迹塘“故事”如破土而出的竹笋,发展迅速。
“到我这一代是第六代,我又带了第七代徒弟,现在表演马迹塘‘故事’的最小的只有3、4岁,都是我们镇上幼儿园的小娃娃。”詹儒珍笑着告诉记者。2015年5月和2016年8月,詹儒珍陆续开办了踩高跷、扎“故事”技艺和小演员培训班。去年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分别表演了踩高跷和现场扎“故事”。8名学员踩着高跷表演了“八仙过海”,他们踩着1.5米高的高跷,如履平地,行走自如,完全没有半点恐惧感,把“八仙”表演得淋漓尽致。现场扎“故事”依旧保持神秘,彩扎的过程被围幕遮挡,但不到十分钟,“许仙游湖”“三打白骨精”“刘海砍樵”和“桃花江是美人窝”四台“故事”便依次出场,由新结业的小演员表演的许仙、孙悟空、刘海、桃花仙子等“故事”人物,也演绎得非常到位,得到了詹老的称赞。
“每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都很认真,无论大小,都本着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思想,没人说苦,也都不怕累,不但学会了基本的表演技巧,更掌握了高超的彩扎功夫,令人十分欣慰。”詹老正聊着天,踩着高脚的“铁拐李”走来了,他就是第七代传人蒋锡军。“故事”在他们一代里有了新的变化,他们肯琢磨,懂科技,便将美学、力学与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故事”中,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因此,他们扎的“故事”题材新颖、造型大方、情节生动,内容也更加广泛。或以湘剧、京剧为蓝本精编而成,如“打鼓骂曹”“穆桂英挂帅”等;或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为脚本,如“刘海砍樵”“牛郎织女”等;或反映时事史实,如“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或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宣传,如“计划生育”“山水桃江”等,紧跟时代步伐。
马迹塘“故事”以古老、传奇和结合时代的精神风貌而不拘一格,所表演的内容形式具有美、奇、巧、特、险之鬼斧神工,其中技巧、奥妙更耐人寻味,它以其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继续在湘中小镇延续百年传奇。
Hash:65cceec81a608a370ddc9225f0aa135c5c87ac39
声明:此文由 益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