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向世界之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究竟作为几何?

一部《绿皮书》,火了一架钢琴。

电影中的唐对音乐要求极其苛刻,他每一次的演出必须配以施坦威钢琴——一个拥有着160多年历史德国品牌。

2017年10月,施坦威在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亚太区总部。

不少人对上海高桥保税区应该都有所耳闻,本次《匠新》纪录片摄制组将深入外高桥保税区,探究背后的人文历史。

《匠新》第三季第7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预告片

消失的芦苇荡

论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自然避不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然而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

从时间上,外高桥保税区在前,上海自贸区在后,两者前后相差23年。

从进程上,上海自贸区是发展后期的多功能综合体。

保税区的设立源于外贸的需求,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设立是更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的距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设有隔离设施实行特殊管理的经济区域,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上海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国家禁止进出口和特殊规定的货物除外)。目前经过精心规划,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经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

对于外商而言,外高桥保税区如同位于上海的客栈及仓库,他们在这里短暂休憩,待贸易合作谈妥之后,储存的货物便可从保税区直接发出。

外商和货物不再需要漂泊在海上,那保税区能从中得到什么?

最简单直接的一点则是,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时机成熟时便形成现代产业园。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远道而来的外商聚集于外高桥保税区,他们自身就会产生更多合作互动方面的新需求,并且安全无害,政府索性再设立新的区域,以满足自由贸易需求,管理方式也较保税区更为“佛系”。

故而,自由贸易区也就产生了。

30年前

上海浦东的那片芦苇

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

逐渐成为今天的片片楼林

浦东大道141号

发展至今,上海自贸区已包含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区域,如今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规划范围包含: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计划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上海自贸区功能的不断升级与转变,其区域概念及功能早已变得多元,脱离了原先的单一形式。

然而,一切的故事,都是起源于一座两层小楼,浦东大道141号。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这是邓小平同志当年对浦东开发的寄望。

于是,上海以最快地速度成立了浦东开发办,地点设在浦东大道141号。

就在这一栋老式建筑中,“浦东大开发”这一重大决策被正式宣布。

推动浦东开发的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三大公司同时宣布成立。

也是在这里,浦东开发成了所有人苦思冥想、日夜煎熬的极大难题。

没人、没钱、没经验

1990年,一批有志青年全凭着满腔热血与勇气,共同扛起浦东开发的重任。

面对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他们作为开拓者,没有经验,只能靠探索去培养极具前瞻性的眼光。

为勘察现场情况,一个6人先遣队必须驻扎在一线办公,当时场地处在浦东高桥镇潼港一村,位置相当偏僻,条件也不比现在,他们都是固定饭点、固定食堂,错过了就只能饿着肚子。

每天下午5点左右,班车会到地方接送,但赶不上的人就必须想尽办法解决当晚住宿问题,比如入住敬老院。那时两个组员“混”进敬老院后,还跟那些近百岁的老人“谎称”是政府安排住进来的孤儿。

老人们不仅信了,还报以同情。

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就这么一步一步顶着各类难题,但最为“尴尬”的还是资金上的阻碍——开发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但财政有限。

当时首期就是4平方公里,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对于初成立的开发公司来说根本拿不下来。

在所有已有方案都没法解决眼前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走出了一条独属于浦东开发的新路“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实则上就是开发公司、政府部门、信托公司之间形成的君子协议。

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过程,某种程度其实也是浦东经济模式的进阶过程,否则又怎么会形成如今雄踞在外滩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怎会吸引全球金融骄子前来“朝圣”?

且办且珍惜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泰国因为承受不住国际金融炒家的冲击,不得不宣布货币贬值,亚洲股市因此被迫大幅度下跌,亚洲各国乃至全球的外贸企业都陷入倒闭的窘境。

一时间,亚洲地区经济萧条,政局呈现混乱迹象。

这就是当时轰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

而就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不久,外高桥保税区刚刚完成6.4平方公里的扩建项目。

面临倒闭的企业,新增新建的区域,这两者形成了极其尴尬的反差。

外高桥保税区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在国家与企业之间承受进退两难的压力——不堪压力的企业如果决意撤出,那空出的土地就必须由国家强制收回。

重压之下,外高桥保税区首次被迫进入快速改革创新的阶段,一系列关于贸易体制、保税监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就在当时相继应运而生,享受通关便利化等更多优惠政策的外贸企业选择了留下,甚至还“诱惑”了更多企业的进驻。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开放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是开发开放浦东战略决策中的点睛之笔,它的成功案例直接对此后的中国自贸区提供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中国自贸区的核心生命力依然是“制度创新”。

·世界贸易组织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中文全称“世界贸易组织”。

对于中国加入WTO这一消息,每当提起仍旧让很多人激动不已。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WTO无疑给中国大型企业带来潜力无限的国际市场,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要面临与全球企业逐鹿天下的强烈竞争形势,当时不少实力尚不成熟的企业对此其实心存忌惮。

但历史的一切,终究还是走向必然。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第143名成员,WTO给了中国三年过渡期——三年之后,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外企及个人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且无需单独成立贸易公司或申领从事贸易的营业执照。

外高桥保税区也因此再次遭遇全新的巨大挑战,贸易自由度、贸易功能、保税等方面的原有优势被削弱,外高桥保税区被迫从制度及规模上进行改革升级。

21世纪到来之初,外高桥保税区对接全球之后,全面发展即刻走上高轨道,几乎片刻未停。

·发展历程

2001年,外高桥保税区自己培育的第一家物流公司诞生,命名“上实外联发国际物流”。

2004年,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进入与港口相连的自由贸易区的探索阶段。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占地面积28.78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扩建上海自贸区,将面积增至120.72平方公里。

……

展望今天的浦东

谁还记得八十年代的那句口头禅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由上海市住建委、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和上海市建筑学会指导、上海视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倾情打造的大型建筑系列纪录片《匠新》第三季第7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将于8月11日17:30在SMG纪实频道播出,随后在爱奇艺、腾讯、优酷等网络平台陆续播出,欢迎届时收看!

输入标题

交流请加建筑匠新微信:jx_video

建筑匠新,为你讲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优秀建筑及其背后的人文故事

Hash:1cf07650138435ab8eff680d6f3c3b0837a615cb

声明:此文由 建筑匠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