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金罗店、银南翔”吗?

READ

今年是嘉定建县800周年,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明代嘉定的真实历史故事。

先来猜猜看

金 银 铜 铁

打一民谣

滑动解锁答案→

铜真如 铁大场

金罗店 银南翔

谜底是

据地方史专家陶继明先生的考证,这首民谣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讲的正是明代嘉定市镇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

而这与嘉定的一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它就是——

折漕为银

01

漕,也称漕粮,是古代田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朝廷规定,东南诸省份每年需缴纳粮食,通过水运,运往京城和北方边镇。

02

江南地区盛产稻米,南米北运,无可厚非。但明代嘉定,因吴淞江、娄江淤塞,水稻种植环境恶化。于是,棉花逐渐取代水稻,形成“十田九棉”的产业格局,但这种产业结构极是极不利于当时的漕粮缴纳。

于是,嘉定的有识之士提出,把漕粮以一定比例折算成银两,改交粮为交银,这就是“折漕为银”的含义。

03

徐学谟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擅诗文,被誉为“制作巨手”。

但是这项税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万历十一年,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嘉定吏民瞿仁等吁请以银折粮。这得到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的支持。

见荆土产米而折银,民甚苦之。

荆民苦银,吾嘉苦米,是两病也……

愿以嘉定之兑米,易荆土之折银,

两县相易是两便也

04

虽然朝廷同意了嘉定的改折,但这局面却难以维持。明朝末年战乱不断、大厦将倾。尤其是三饷加派等原因,不断冲击漕粮改折局面。崇祯十四年,嘉定恢复了漕粮缴纳,当时百姓多方挪借,勒紧裤腰带,才勉强通过海运完成了任务。

05

来年,为使百姓免遭漕兑之苦,生员张鸿磬不顾年迈体衰、北方战乱的危险,于7月至顺天府为民请愿。在临行前,他曾给送别乡亲们赠诗一首

惭云识路休遗老,妄冀回天只恃诚。

十万刍粮议民命,已拼度外置吾身。

情真意切,包含对家乡百姓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最终勉强维持嘉定漕粮改折的局面。

06

过程是艰辛的,结果是喜人的。“折漕为银”的赋税改革,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使嘉定得以专注于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产业,促进了嘉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嘉定由此实力雄厚,成为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也就有了“金罗店、银南翔”的民谣流传。

像被誉为国产动漫良心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中的《元日》《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明代。影片中繁荣的嘉定生活景象也正是这场改革红利的最好注脚。

07

▲漕粮永折为百世利宜久远之碑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嘉定人民特地在嘉定城西门外建造了“折漕报功祠”,为有功之士树碑立传,并编写地方志书,详尽地记录了折漕事件的始末。遗址现存明代碑刻两通。

08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折漕报功祠随着时代发展又有了新的历史意义。1927,中国共产党嘉定县特别支部(中共嘉定县委的前身)在此成立。似乎接住了历史的接力棒,有那么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在不断延续。

税如水也,润泽嘉定这片土地,谱写多少荡气回肠,砥砺无数俊彦前行。只叹纸短情长,难尽税事。

感悟

“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在税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寻,在当下生动的税收实践中可见,这既是税务人的价值指引与精神支撑,也是全社会凝聚、认可、遵从的共识。

从江南水乡、棉业重镇到投身于如今的“五个嘉定”建设。新时代的税务人正以自信的姿态,继承这片土地的税收传承,积极践行中国税务精神。干好税收事业,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每一个奋斗者都是时代的主角。

撰稿人、责任编辑:嘉定区税务局团委 姜云峰

Hash:3f729d05f10defe4d7d0ba58b0211167c3ad6e39

声明:此文由 青春税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