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豪气雄健,屡遭贬谪却始终乐观豁达,他是百贬不折的诗豪

文人骚客最容易感时伤怀,豪放如“诗仙”李白,也偶有哀婉之作。但唐代有个大诗人,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乐观豁达,刚毅的性格不改。诗风豪气雄健,后人称之为“诗豪”,他就是刘禹锡

永贞元年(805年)冬,34岁的诗豪到了贬谪地朗州(今湖南常德),夏天刚遭遇大水灾的朗州满目凄凉。诗豪是母亲梦见大禹后出生的,“锡”通“赐”,“禹锡”就是大禹赐予,莫不是叫他来治水的?

可惜纵有千般本领也无从施展,因为他担任的司马是个安置贬官的闲职,不止没有任何实权,正常士人也不愿意多往来。

刘禹锡到达朗州的第二年,传来了太上皇李诵驾崩的消息,随后王叔文也被赐死。这位因围棋结识的前辈,带着他们这些青年俊彦进行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为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不和曹操杀为他治病的华佗一样吗?刘禹锡在《华佗论》这样感慨:

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自己要如何立身呢?刘禹锡写了一首《白鹭儿》言志: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被贬谪荒凉的远州,对于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官员,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好朋友柳宗元到了永州写的《江雪》,刘禹锡觉得有孤绝自伤之意,赶快写信鼓励。(详见不识时务潦倒早逝,却让后人千古膜拜)在萧索的秋天,他却写下这样豁达乐观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朗州九年多时间,即使大赦永贞党人都没有机会。刘禹锡积极谋取量移,虽然有很多前辈相助,却一再受挫。但是刘禹锡并不绝望,还时时关注政局的变化。

他看不上朝中的小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施展抱负。对于这些腐朽官僚,《聚蚊谣》中大加鞭挞: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对于见风使舵的官员,《百舌吟》他这样规劝: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两位好友柳宗元和韩愈哲学论战,刘禹锡连发三篇《天论》支持柳宗元。他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他和柳宗元结伴同行,两人对前途乐观,一路愉快轻松。到了长安故友重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次年春天他请大家到玄都观看花,看到满园桃花,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人喜欢牡丹轻看桃花,用桃花喻权贵已经是轻蔑,诗中还说这些权贵是我们被贬谪才有机会上位,这下打击面可大了。

宪宗和权臣武元衡本来就不喜欢永贞党人,看了这诗借机发难,把他们全部又贬为远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到最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柳宗元不忍心他八十的老母亲随他颠簸,自愿和他交换。在御史中丞裴度帮助下,他被改贬到连州(今广东清远)。

赴任途中他又和柳宗元同行,一直到衡阳才分手。这次分手以后,他们两人只能借助吟诗的方式来表达思念之情,再也没有会面,实际上是永诀了。

刘禹锡到了连州后一点都不颓废,他深入了解地里风情,关心民生疾苦,改善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身居海隅但心系朝廷,对于当时政治上发生的大事,他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喜爱医学,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编为《传信方》二卷行世,还外传到日本朝鲜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老母去世,回洛阳原籍守丧。十一月途经衡阳,又闻柳宗元卒。刘禹锡既丧慈母,又失良朋,悲痛已极。

柳临终前留有遗书,拜托刘禹锡为其抚养孤儿和编集遗稿。他悲痛欲绝,感慨万分,一字一泪地写了悼念柳宗元的诗文。刘禹锡不仅自己两次写了《祭文》,还代李程写祭文,又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寄托哀思: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为宦官所杀,穆宗李恒即位,次年改年号为长庆。

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他仔细考察当地各方面的情况,于长庆三年(823)和长庆四年(824)分别向朝廷进呈了《夔州论利害表》和《论利害表》,希望穆宗效法前朝,纳言听谏。

但穆宗昏庸无能,穷奢极侈,不关心朝政,对刘禹锡这样一个远州刺史所上的表文是不会注意的。

刘禹锡在白帝山凭吊蜀先主庙,感慨创业难守业更难。唐王朝国势日益衰颓,执政者仍然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革新者,真使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在夔州二年余,他为柳宗元编辑了遗集。他采用川东民歌《竹枝词》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其中《竹枝词二首》其一最脍炙人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诗人饱览沿途的美景

途经洞庭湖时,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诗人诗兴大发,留下这首高卓清奇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抵达和州,正值当地旱灾之后,他尽职调查,启奏朝廷赈灾,安定群众,恢复生产。贬官对他的政治才能的发挥是很大的束缚,他在《历阳书事七十韵》云: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於铁尚铮铮。

谪居远州,他担忧的是自己一事无成,欣慰的是自己仍保持正直的品格和进取的精神。这年12月韩愈去世了。刘禹锡和柳宗元情同手足,和韩愈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期间也有过误会,但三人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刘禹锡深感悲痛,写文悼念。

步入老年故友开始凋零,刘禹锡却依然充满希望,《浪淘沙九首》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途经古都金陵(今南京),他凭吊古迹,写下了怀古组诗《金陵五题》,其中一首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这就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到达扬州时,和因病刚从苏州刺史离任的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其中一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感慨之余又略带揶揄。54岁的刘禹锡依然慷慨激昂,回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两个同龄人都是正直敢言屡遭贬谪,自此一见如故,唱和无数名篇。

大和二年(828年),宰相裴度等人推荐下,刘禹锡调回了朝廷,他再度重游玄都观。上次同游的柳宗元已经天人两隔,当年“二王八司马”大都凋落了,打击革新派的权臣也失势了。刘禹锡感慨万分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小人已经“桃花净尽”,打不垮的我又回来了!

兼任集贤殿大学士的裴度将他安排在集贤殿,等待机会重用,时任刑部侍郎的白居易也写诗对他前程祝福。裴度欲举荐刘禹锡知制诰,而反对者借口刘禹锡的《再游》一诗及诗序,加以阻挠。

刘禹锡、白居易这批五六十岁、有才干有经验的官员,支持有政治理想的裴度。以宦官为后台的宰相李宗闵结党营私,竭力排斥裴度和其他拥护裴度的朝官。政局逆转,裴度只好上书请求让官,表文就是刘禹锡代笔的。

刘禹锡此时的心情也深感失望和寂寞,其诗《和乐天春词》曲折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大和四年(830)九月,裴度被排挤出朝,刘禹锡又被外放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但老头就是身子骨硬朗,不怕你折腾。

苏州刺史任上他终于用上大禹赐给的本领,消除灾情、恢复发展生产,政绩考课为“政最”,苏州人民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三贤",兴建了"思贤堂"岁时致祭。

开成元年(836年),64岁的刘禹锡才回到洛阳任闲职,东都留守裴度设宴迎接他。他与白居易、裴度交游赋诗 ,唱和对吟 。刘禹锡仍希望裴度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出山,自己也想重展报国凤愿。“甘露之变”后裴度不再谋求复出,刘禹锡希望通过裴度入朝执政的想法也未能实现。

刘禹锡改白居易《板桥路》所做的新诗《杨柳曲》,很契合他此时的心情: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表面是感怀的是美人,其实更是自己时明时暗的政治生涯。

接替裴度东都留守的牛僧儒,和刘禹锡、白居易是诗酒朋友,尊称二人为“诗仙”。但对牛僧孺和李宗闵结为朋党、营取私利、排斥异己,刘禹锡照样和诗嘲讽。

会昌元年(841年),刘禹锡读到了李德裕写的《秋声赋》和吏部尚书王起的和作。李德裕在《秋声赋》序中说:"况余百龄过半,承明三入;发已皓白,清秋可悲。"赋中感叹时光流逝的思想,对刘禹锡的感触很深,他也写了一篇《秋声赋》回应李德裕。

李德裕虽曾被排挤在外,但武宗朝总算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时机。而刘禹锡坎坷一生,卒无所遇,衰老多病,闲居洛阳,空怀济世安民之志。

尽管如此,他在《秋声赋》中还是抒发了与"清秋可悲"迥然不同的感情,以打消李德裕的迟暮之悲,劝其振作精神,奋发有为。最后一段写道: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有病的老骥,仍想着驰骋千里;受绁的鹰,仍想着展翅高飞。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不屈服于命运压力的意志,使刘禹锡的生命充满了活力。

会昌二年(842年),71岁的刘禹锡抱病写了《子刘子自传》。这是一篇很特殊的自传,全文不过九百字,中间却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王叔文,理直气壮的对自己参与的永贞革新做出公正的评价。《自传》的最后他为自己写下铭文: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刘禹锡为自己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政治才干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在立身行事方面问心无愧而感到骄傲,刚强轩昂的性格始终未变。

这年秋天,刘禹锡与世长辞。缅怀刘禹锡,我们再来诵读一遍他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Hash:6b733c973664df8f104c2dfc0b9a6dc175bb1121

声明:此文由 在下刀掌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