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解下,咱们平山的古长城

据介绍,平山县境内古长城,自县城南部的清风口开始,经黄草岩、恶石口、黄安口、井子峪进入十八盘、六岭关、马圈口、塞门沟、水关、南关、白羊关、黑山关、神堂关、桑元口、合河口桃红沟、秋卜洞、寺坪、车辐岭、大庙、古榆树、安门口、岳子崖共24处,蜿蜒起伏,围绕平山县南部、西部北部形成半圆状,实地总长200多公里。城墙关口和边墙共30余处,总长3000多米,烽火台30多个。 城墙结构多以就地取石,用自然山石垒筑,有的则利用山崖稍加修整即当墙身,依河沟、山岭、断崖等自然屏障构筑。 城墙分为关墙和边墙,多在河沟山谷间,用山石将沟谷通道斩断堵截,即为关隘障城,也为关墙,有的在高山峻岭处,若断若续,高宽不等。 最高处6.2米,顶宽1.5米不等。 现存城墙比较完整的有恶石口、清风口中段,黄安口、水关北段,神堂关新城、桑园口、古榆树口等。 据《平山县志》记载,境内旧有关口41处,康熙年间裁去18处,留23处,以后又裁,只留8处。

关于平山古长城的建造年代,据《平山县志》记载:“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城十八盘口,设守口官一员,九月,城黑山口,设守口千户,百户各一员;九年,城鹞子岩总口,拨兵戍守。景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城恶石,井子峪口,并设恶石守口官一员。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城桑园、神堂口,设兵戍守。二年,城沙岑等口,设兵戍守。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城沏沏水隘口,设兵戍守。十年(公元1515年),城青风口,设兵戍守。十三年(公元1524年),城寨孟、土岭,孙家峪等处”。又据《正定府志》记载:“正定为畿南三辅郡,平山隶其西,轸晋阳边界,高山大川,崔嵬绵亘。考五代史,平山为太原兵戈之冲,乃昔年用武必争之地”。《平山县志》也记有“山势高下错落,地脉树木阴森,设险之守,所在多有,屹然百里之固,燕赵之交,雄於河朔禀然”。平山境内明长城,1982年调查,1983年树立保护标志10处。

古榆树长城隘口

古榆树长城隘口,坐落在上观音堂乡古榆树村北0.5公里的山岭上,是平山县境内长城保存较好的关隘。该楼雄伟高大,平面呈正方形,三层。下层正中筑南北向一洞门。北面门上石匾刻有“威远”二字,南面门匾上字很小,刻的也浅,由于长年风化,大部分字迹已模糊隐约,只有右端一横还可辨认,内容是: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岁次壬寅夏四月之吉重修古榆树树隘口城垣。关楼前后均有小段石砌墙垣,此段长城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山而建的烽燧遗址

白羊关古长城

白羊关是明朝万历元年利用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长城关口重修的。关址在营里乡白羊关村西北的红砂沟中3公里处。矗立的关墙残高2丈余,厚约5丈,紧卡在高峻势险的两山中间,两侧山坡尚存城墙旧迹。关口为咽喉锁钥。蜿蜒一华里处有营地卫所旧迹。西山高峰名曰三县内尖,海拔1482米。在战国时期,魏国大将乐羊率兵在此打败了中山国的守军,是史籍中有名的火烧白羊关战役。

白羊关侧面

白羊关断面

焦庆生画作----中山国军白羊关大捷

今日暂且介绍到这里,如有错误请指正,如对其他地方感兴趣请留言。

Hash:bbd74c5a112a81a155ec9043aca4b5ed3189be06

声明:此文由 平山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