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曾经名园不下百座!现存的这些园林,你都逛过吗?

嘉定多园林。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园林多已毁坏堙没。但令人庆幸的是,嘉定在善待和保护那些幸存下来的古代园林的同时,还新建了比之数量翻了数倍的公园,他们有的因寺庙、地名、历史人物或故事等因素而重获新生,有的因环境因素、居民需求而新建,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为嘉定增添了一抹难能可贵的绿意。

嘉定的园林,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现在可以从史志中找到依据的嘉定最早园林,是建于宋代的南翔怡园。此后有建于元代的安亭龟园,黄渡来青楼、览辉阁。而到了明清时期,有名称见诸于地方志的名园,则不下百座。

明清时极盛

明清两代,嘉定是江南经济发达、文气极重的地方。大批缙绅、文人、朝臣来到这里论文谈艺、莳花种竹、构筑园林,曾先后出现过多座具有相当规模的私家园林。

在明代,有诗人王彝的东里草堂,礼部尚书徐学谟的归有园,工部尚书龚弘的龚氏园(今秋霞圃),文学家归有光的世美堂,画家李流芳的檀园,文学家唐时升的读书台,诗人程嘉燧的垫巾楼,文人沈绍尹的石冈园,通判闵土籍的古猗园,爱国名将孙元化的乐在堂,嘉定忠臣侯峒曾的叶池,抗清志士黄淳耀的涛阁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嘉定仍有不少名园。如文人侯旭的盆山阁、状元王敬铭的翥云堂、学者钱大昕的潜研堂、文人侯开国的凤阿山房、学者赵俞的绀寒湄亭、翰林秦绶章的小山堂、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廖寿恒的缀华堂等,直至胡雪帆、胡厥文父子构筑的雪园。

园林的枯荣,与社会的盛衰,紧紧相关。明末清初的“奴变”风潮中,龚氏园(今秋霞圃)主人龚敏卿被杀害,龚氏园贱卖易姓;“嘉定三屠”之际南翔檀园被毁;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城隍庙衰落,秋霞圃景物破坏殆尽,仅有湖石数堆,荒池一泓,秦家花园的主人秦溯萱带领全家躲到远方,花园无人管理,先后驻扎过清军、太平军,奇木异草因此荒芜,部分奇石被运走。

抗战时期,日本军机多次轰炸,汇龙潭公园、黄家花园遭到严重破坏。日军攻占上海后,古猗园也被日军占用。日本侵略军攻占嘉定后,还把城隍庙和秋霞圃作为伪政权的政治中心,将伪区公署设在园内。

如今,这些古园林大都已不复存在,但明代园林中的秋霞圃和古猗园仍保存完好,在今日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占有位置。在汇龙潭公园,还可以看到廖寿恒缀华堂中的部分建筑

秋霞圃

霞裁衣裳秋为韵

秋霞圃由建于明中期的龚氏园及明后期的金氏园、沈氏园并县城隍庙合并而成。园内布局设计、景点命名,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文韵、江南园林的风格、文人士族的品味。

秋霞圃最初为明工部尚书龚弘的私家园林。后因“奴变”、清军攻占,两次易手汪氏。汪氏家族十分重视营造园林的文化氛围,尤其在第二次接手园林时,召集各界名士拟制了二十多个景点名称,并将园林命名为秋霞圃。

明洪武年间,原本坐落于南门的嘉定邑庙移建于县城东部,正式称城隍庙,与秋霞圃仅一墙之隔。雍正四年(1726),县衙议定扩大城隍庙区域,汪氏后人把秋霞圃无偿献出。此后,原先的金氏园、沈氏园也陆续合并进来,扩大后的秋霞圃成为城隍庙的后园。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政府多次拨款,分期修复秋霞圃各个景区。秋霞圃现今占地445.36亩,有桃花潭、凝霞阁、清镜塘和城隍庙4个景区。与秋霞圃一墙之隔,有陆俨少艺术院、嘉定博物馆

古猗园

猗猗绵绵竹文化

南翔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中期。据清《涂松遗献录》记载,初创时候叫做借园,园主姓名已轶。明万历年间,时任河南嵩县通判的南翔人闵士籍,从邑人手中买下借园及附近地块,进行扩建。尤其是他将嘉定随处可见的竹子作为这个园林主题,取《诗经·卫风·淇奥》“绿竹漪漪”和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之意,为园林拟名“猗园”。

大约在明万历末年,猗园转移到李流芳的侄子——李宜之名下。

李宜之请了当时已有盛名的竹刻大家朱三松设计布局。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重新布局了各种建筑与植被。建成后,文人经常在这里相聚,使猗园成为当时吴文化的典型载体。明清更迭时期,李氏家族蒙难。猗园相继归属陆姓、李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冬,来自洞庭山的商人叶锦买下猗园,拓充园基,修葺装点,又在原名称前,加了一个“古”字,使园林显得更加古朴、浓重。

1997年,经上海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扩建了古猗园。现在的古猗园东至黄泥泾河,南临沪宜公路,北以居民住宅为界。有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4个景区。

龙潭公园

奎山下龙抢珠

汇龙潭公园位于嘉定镇中心,占地4.66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部分。南区以汇龙潭、应奎山和打唱台等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风景北区有畅观楼、怡安堂、缀华堂等造型各异,古朴典雅。园中还有宋代万佛石塔、明代翥云峰和清代井亭等。

汇龙潭公园与嘉定孔庙隔河相望,已然是两个单位。但其起源、发展,都与孔庙紧紧联系。明天顺四年(1460),嘉定重修孔庙,堆应奎山,鼓励莘莘学子上应奎宿,科举高中,成为国家栋梁。明万历十六年(1588),官府改造附近水利,把应奎山下的水塘挖宽、凿深,把附近的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杨树浜、北杨树浜与应奎山下的水塘连接,命名为汇龙潭。五条曲折的河流,像五条舞龙;而应奎山,就像五龙争夺的巨珠。寓意更多鲤鱼顺利跃过龙门,应奎入仕。

汇龙潭打唱台

明清时期,这一带陆续建起了文昌阁、魁星亭(魁星阁)等景点,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景观建筑群,被时人称为“疁庠八景”。到了民国,嘉定县通俗教育馆将汇龙潭、应奎山、魁星阁、龙门桥以及孔庙辟为“奎山公园”。1974年,嘉定县人民政府以原奎山公园部分景点为基础,改造、扩建为嘉定人民公园。1978年改名为汇龙潭公园。应奎山钟楼、孔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殿法华塔,延续成直线,象征嘉定文脉绵延,流淌不息。

秦家花园

皇后娘娘也牵记

相传秦家花园最初为明朝末年娄塘人周奎所筑。周奎的女儿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后。民间有称“周家花园”、“周娘娘花园”或“国丈花园”。周皇后只闻其名,却没来得及省亲返园,但一直梦魂牵绕。

十八世纪末,秦观十三世孙秦荷买下此园。多年后,秦荷的孙子秦溯萱利用边海贸易发家,又买下周边的一些地基,重新布局建起更具规模的“秦家花园”。花园东起南大街,西迄彭家巷(今彭家弄),北起张马弄,南到塔城路,占地38亩。秦家花园带有花窍(漏窗)的粉壁围墙内,有花池、渔潭,有假山、石洞,有曲廊、雕栏,有书屋、戏厅,有凉亭、石凳,有名木、奇花。硕大的花园经常对普通市民开放。尤其是用于听戏的小山堂,买卖人、居民白天在城隍庙一带赶集、游览,晚饭后到秦家花园听戏,还有“日日城隍庙,夜夜小山堂”的民谣。

1932年“一二八”后,嘉定沦陷,侵华日军占领秦家花园

中国成立后,秦园先后为嘉定县教育局、县少年宫、嘉定区政府会议中心、嘉定报社、嘉定红十字会等办公地点。

黄家花园

洋气的新式园林

嘉定黄家花园,开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传统中国园林的风格中,适当引入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植物。因黄承恩青年时期游历海外,接触西方的园艺、新闻、建筑,所以他自己设计的花园,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植物群落、建筑风格,明显体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格调。

黄承恩是金山朱泾镇人,曾游历欧美,考察印刷工艺。他还在摄影、园艺、考古等方面颇有造诣。1921年回国,接手当时上海的一家大报《时报》。1923年,他与弟弟黄仲长在南翔附近的星火村(今江桥镇)购置土地,设计开办植物园,于1928年大致建成。

此园平面呈长方形,占地50余亩。园中遍植珍稀树木,树种多为国外引入。粗略估计,园中的乔木、灌木共有200来个品种,具有观赏、食用、药用、材用多品种特色。

园中只造了两间别墅供园主居住宴客,毛石垒的房屋内外,几乎没有装潢装饰,但装有美国进口的卫生设备及发电机等。进出的门是宽2米、长3米的木制吊桥。走在吊桥上,意韵无穷,清清的河水在脚下流淌,层层叠叠的绿色充满诗意,如入世外桃源。园内还有白鹭、灰鹭、褐鹭、棕鹭、八哥、翠鸟、白夹子、腊子、长尾鸟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美,这也就是黄家花园的特色。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很少见到这样以树木为主、房屋建筑为次的园林,风格独特,和谐协调,还有大学把黄家花园作为具体案例编入园林专业教材。

来源:嘉定报,朱怀兴

编辑:陈玉珍

Hash:10f010cda8d521d0800b9ca73c5ceafb621e8577

声明:此文由 嘉定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