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白鹤归来的日子
中国人相信,仙鹤就是神鸟,它振翅而来,必定带来福音。
(南翔双塔)
如果给上海周边的古镇排个队,我不会有一秒钟的犹豫,就将南翔镇排在第一方队,因为它富贵、雍容、丰瞻、盈润。
十年前刚买了车,我带上太太兴致勃勃去踏访的第一个古镇就是南翔,近年来人气爆棚的七宝、新场排在它后面。
对普通市民来说,游访南翔不外乎两个目标:逛逛古猗园,吃吃小笼馒头。
我之所以敬爱南翔,因为它是一座千年古镇,人文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南翔是先有寺庙后有市镇,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这里建起了白鹤南翔寺,然后因寺而得名。尔后又在五代时建成了一座砖塔——双塔。到了南宋呢,抗金名将韩世宗在这一带囤兵驻守并打过几仗,至今还留下一座烽火墩——鹤槎山。
南翔建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松江、嘉定、朱家角一起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天下所有的古镇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翔也不例外。
话说梁武帝建国之初,这里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村庄。某天,有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高的无字大石碑。石碑一出土,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空中鸣叫盘旋,少顷便降落在石碑上。中国人相信,仙鹤就是神鸟,它振翅而来,必定带来福音。有个道行颇深的老和尚路过此地,看到这一幕后便认定这里是一块福地,于是发愿在此建造一座佛寺。在这对白鹤的引导下,许多民众前来捐献善款。不久,白鹤南翔寺便平地而起,香火不绝,梵音悠扬,南翔由寺名而得。
如果让我给南翔古镇设计一枚城徽的话,白鹤就是不二选择。
(留云禅寺)
据当地老人说,南翔寺在唐代时达到鼎盛,寺院占地有180亩之广。宋代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下“南翔寺”的匾额,南翔寺更加荣耀。到了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一时兴起,大笔一挥写下匾额“云翔寺”,当家和尚只得将寺院易名为云翔寺。
非常可惜的是,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无名大火突起,瞬间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一对砖塔不惧祝融,劫后余生。此后两百多年,古塔历经风雨沧桑,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是岌岌可危。我从一张老图片上看到,民居房子就贴着双塔建起,居民开窗就可手触文物。双塔不可避免地进入风烛残年,破损极为严重。
1982年,南翔文管部门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出来的少量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对双塔进行修缮,使它尽可能地还原历史风貌。现在我见到的双塔,略“沉”于路面一米左右,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呈表出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寺院原有的两口古井也被发掘出来,井圈上留下了很深的井绳勒痕。
文物部门的朋友告诉我:历经沧桑的南翔双塔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颇有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云翔寺原有的两座唐石经幢和一座宋普同塔,散落在古猗园内。
花开花落,苍狗白云,云翔寺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修葺,以唐代建筑风貌重光于世,只不过离双塔的“历史现场”有一点点距离。
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数里之外的鹤槎山,其实这是一座高十余米的烽火墩,在没有发报机和电话的古代,它起着联络、报警之作用。
想象一下那个年代吧,低沉雄浑的号角声呜呜响起,城外绿林中有旌旗摇动,光秃秃的山坡上燃起了一柱烽火,翻卷的狼烟快速升起,直至遮蔽了刺目的太阳。
多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在南翔轻轨站点建设工地上捡到一只外形笨拙的绿釉陶瓶,从手机上发照片给我看。我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南宋将士在行军途中携带的饮水瓶,后人认为是韩世宗部所有,故俗称“韩瓶”。
南翔还有一处世俗声誉更高的景点,就是古猗园。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古猗园”。
今天的古猗园经过多次修缮,面积已经达到150余亩,园内有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等四个景区。那次我与太太游访古猗园,在缺角亭前逗留时间最长。
我告诉她: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侵华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花草枯败,一片凄凉。第二年五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数十人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一座凉亭。该亭在设计上故意缺失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
接下来就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兵燹之灾,园内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
告别古猗园,我们转身来到南翔老街。老街上还保留着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与相濡以沫的市民生态,路边坐着竹椅聊天或下棋的老头老太们让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我们先去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和南翔历史文化馆转了转,然后在老街上找了一家环境稍稍整洁一点的小笼馆坐下。
这家店规模不大,粉白墙壁有空调,方桌不铺台布,塑料凳子随意散落,但是醋碟洗得还算干净,不粘手。老板娘与几个女工飞快地包着馒头,一大盘肉馅看上去相当新鲜,嵌着一点点晶莹的皮冻粒。与别家一样,他家也号称自己是最最正宗的。
小笼馒头要现包现蒸现吃,坐了一刻钟,两笼馒头上桌,搛起一只送进嘴里,轻轻一咬,皮破而肉汤喷涌而出,又烫又鲜,予味蕾满足的刺激。鲫鱼口收得好,不硬不松不泄漏,十四个裥子捏得也一丝不苟,匀称完美。馒头皮子够薄,不破不僵且有弹性,有肉汤的滋润,在唇齿间富有嚼劲。这是一只高品质馒头应有的外观与口感。
南翔馒头是南翔的招牌,创始于清同治年间,最初叫日华轩,是一家专营糕团的小店,老板姓黄。黄老板去世后,家业由他的养子黄明贤继承。那个小老板比他的养父见识要多,脑子比较灵活,眼瞅着糕团生意不行,就做起了馒头、馄饨。清末的江南一带,养猪的人家还不少,猪肉并不贵,肉馒头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风味。刚开始时,肉馒头做得跟今天的巴比馒头一般大小,两个管饱。当地人都叫这种馒头为“南翔大肉馒头”。后来黄明贤儿媳妇的表弟吴翔升进店来当学徒,学会了这门手艺,并且顺应当地人爱孵茶馆的习俗,将馒头送进茶馆里叫卖。又为了适应这路闲客的需求,将馒头越做越小,一口一个,堪为精妙的江南茶点。这种小馒头就被大家称之为“小笼馒头”。
吴翔升后来又发现南翔这个地方太小,市场容易饱和,就决定跑到上海去发展。最终在人气颇旺的城隍庙九曲桥边,租下了船舫厅,取名为“长兴楼”,此为南翔馒头落户城隍庙的肇始。这一年,正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遥远的北京,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为躲避骑马扛枪拉大炮的洋人们,到处乱蹿,而那个保养得很好的老佛爷,正带着皇上“西狩”去了。
长兴楼的南翔馒头除了堂吃,还由伙计送到附近茶楼里,老茶客吃了赞不绝口,名声一点点传遍城厢内外。大家嫌长兴楼的店名过于文雅,口口相传时都叫南翔馒头店,于是老板依了众人的习惯,就叫“南翔馒头店”了。
上海城隍庙的南翔小笼馒头店确实也是一段传奇,在此按下不表。单说南翔的馒头,总不能人去楼空吧。于是在1963年,古猗园重新恢复风味特色南翔小笼,饮食公司从民间征招募小笼馒头的师傅,按古法做出风味纯正的小笼馒头,与城隍庙遥相呼应。
今天,南翔镇上有多少家馒头店,外人搞不大清,但以我后来多次往南翔访品尝的感觉,每一家都做得相当认真,不可能有大的失误。据说从十年前起,南翔小笼馒头以速冻食品的规格要求投入国际市场,在香港、澳门、东京、大阪、柏林、汉堡、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都能吃到正宗的南翔小笼馒头,风味与店里现包现蒸的相比,不输太多。
上个周末我又与军萍、赵盾、卢俊、家敏、李波等几位朋友去南翔,这次叩访的是“我嘉书房”。“我嘉书房”谐音“我家书房”,它是嘉定区政府吸引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位的全新探索,目的在于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休闲阅读的综合空间。去年一月初,第一家“我嘉书房”在嘉定区的菊园新村开放,这是全市首家24小时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而我们去的这家“我嘉书房”是南翔的第一家,今年国庆节前刚刚开放,与檀园毗邻,内部倒是连通的。这种彼此相望、相通的格局,使鸟语、花香、书声、文气随着清新的空气对流,对于园林和书房来说,再恰当也不过了。
檀园原为明代文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因李流芳号檀园,故以此得名,后毁于明清易代之际。2011年重建后对外开放。有趣的是,檀园正门所在的那条小路叫作“混堂路”。
“我嘉书房”的布局与装潢简约大方,书架、书桌以及灯光等都呈现一派祥和宁静,不露声色地将数米之外的红尘屏退,自有一种大隐于市的从容。好几个读者在安静地阅读,享受着难得的闲暇,庭院里的两株桂花静静绽放,若有若无的花香随风逸散,连瓦楞屋脊都染了一层馨香。
南翔首家“我嘉书房”与别处不同,它是“傍大款”的,大款就是最外一进的名士居。
名士居的掌门人思炀兄,我与他相识于一场文化沙龙。那一次,游于尘外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假座南外滩22号那幢红砖洋楼,办了一场“普鲁斯特下午茶”,真是一次极其愉快的体验,江风吹来,阳光正好,有红茶,有鲜花,有玛德莱娜蛋糕,仿佛普鲁斯特也在现场。
将我们迎入内屋的思炀兄告诉我,作为南翔文化新客厅,名士居将为高端文化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而在名士居内的这家“我嘉书房”,还是一个连环画特色图书馆,藏有大量名著连环画。二楼是一个文化空间,具有会展、会议、休闲等诸多功能。
哈哈,我们就要在这里办一个书画展啦。
书画展的名称就在我们喝茶时定下来了:《嘉作流芳》,参展者有吴正扬、陈秋生、桑家敏、卢俊、赵盾、李思炀和我。展品除了书画,还有赵盾和思炀这些年来精心创作的盆景艺术。同时,这个展览也标志着名士居文创项目的正式启动。时间初定在11月11日,呵呵,购物节的那天,我们不能只顾买买买,也应该将自己的灵魂拿出来洗一洗。各位亲,欢迎来看看!
思炀兄说得好:在名士居,可期佳构美胜,贤士荟萃;在名士居,亦有香茗郁烈,琴书萧闲。
中午抱月兄做东,我们五个人在人民街上的一家老店里吃饭,吾介二字谐音“吾家”,不乏诙谐。这家店看来有点年头了,一厅两厢的老房子,八仙桌、长条凳、面条柜等都是榉木打造,积有包浆,殊为难得。阁楼上堆满了装小笼馒头的竹篓。清炒手剥河虾仁极好,虽然小,但是新鲜,卜卜脆的口感,一盆起码有200克的分量,只卖68元,真是良心价!其他如响油鳝丝、面筋煲、小笼馒头等也是不错的,尤其生煸草头,掐尖炒,鲜嫩爽口,不比老正兴差!
酒足饭饱,与南翔拱手作别。
南翔古镇,昔日因白鹤而兴起。今天,风和日丽,嘉树鲜花,融入城区的高速交通网络,宜家宜室,创业绿谷,千年古镇正焕发出迷人的风采。仰望蓝天,碧澄如洗,等待白鹤的归来,不该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神话吧。
Hash:d06d2acfd065177cc909f6a4808185b8ce29d62d
声明:此文由 老有上海味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