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货|这块碑,是魏碑奇珍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北魏正书摩崖刻石。在山东省平度市北25公里,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鸾峰直上,鹤岭横悬”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经加工,高3.3米,宽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3字。碑文历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因是摩崖刻石,椎拓很困难,尤其是上碑。比较而言,拓摹下碑容易些,因此在清乾隆时期,下碑就已经流传很广,而上碑在天柱山高峰,直到清咸丰年间才有拓本问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郑昭道(公元?—515年)
北魏著名书家
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
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书监
谥曰文恭
工书善正书
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
郑道昭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
《郑文公碑》有上下两碑,碑文大体相同,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后,发现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宽3.37米,碑文楷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因此,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郑文公碑》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突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郑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众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称道。
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
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
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
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
若以名而论
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
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你不是一个人写书法
苦苦寻找的组织原来在这里!
邀请你加入
全国最牛的书法人学习群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戳“阅读原文”,进入兰亭会官方微店购买
Hash:ed9b08767726d0d214ea72d38ae47951f9df5fc4
声明:此文由 书法聚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