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不敢进,有事不想进”,闵行这片红房子为何如此神秘? | 老底子

在沪闵路的边上

有一座神秘的红房子

附近的人都对他讳莫如深,只有在互相打趣的时候,会说一句:

这人该不是从北桥红房子里出来的吧?

许多闵行人常路过那里,却不曾走进大门。9幢西式风格的二层日建筑伫立其中,清水红砖的外墙夹饰着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是数面铁窗,还有一扇不到下午四点绝不会打开的黑色铁门。

这里就是传说中“没事不敢进去,有事不想进去”的医院一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这片红房子究竟有多神秘?

该院前身为普慈疗养院,从1935年创院至今,院内新建了一些景观设施,唯有9幢二层楼病房以及1幢现作为康复中心使用的教堂建筑是开园时便存在着,且经过多次修旧如旧的改建后现存最完好的建筑群。走近细看,这几幢房子的门牌上都有着大写英文单词,依稀可以看见当年教会医院的影子。

1935年,上海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家陆伯鸿先生通过集资,创建了这座由教会管理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在创立之初,仅有医师2名,护士2名,病床300张。院内病房分为四等,以住院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分不同等级收治。

上海普慈疗养院

这些病人大多来源于开设在广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医院病房由圣玛利诸公会圣母会修士修女管理。由于当时精神科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所以多数病人属收容性质,仅头等病房的病人能享受一些医疗措施,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病人则常被“关、押、捆、绑”。不过即使如此,也总比让这些病人在外流浪,饿死街头来得强。

除去慈善作为,普慈疗养院更是因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壮举而广为人道。淞沪会战时期,普慈疗养院成为了抗日战士最后的栖息地,院内设伤兵医院与难民所。

普慈疗养院曾出过一位叫凌其瑞的女科长,她身材高挑,穿着极为朴素,头发却梳理得考究,显得雍容端庄,本地人都叫她“凌先生”。凌其瑞看到附近战场上勇士们的壮烈惨状后,立即说动院长,紧急组织起战地后勤队。淞沪会战后,她带领一支白衣人队伍,举着红十字的旗帜,穿过日军驻扎地,将国军勇士的遗体一具一具地搬到位于北桥的瓶山道院,义葬这批抗战英烈,一时传为美谈。

八十多年过去了,周围一切都在変化,农田变成了高楼,土路成了轻轨高架,就连门口的沪闵路都翻修加高了好几次,甚至比医院的路面还要高出几十厘米,这座医院却依旧如故。隔着沪闵路向医院望去,依旧能深刻感受到,在经历岁月洗礼后的今天,这片民国风建筑彰显着自己的大气与端庄。

□ 编辑|镜姐 图片|城市季风

Hash:e15a70d755629e80735348d9e173efb1dc9d047c

声明:此文由 白相到闵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