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交河故城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它就是——交河。如今的它是一座古城的遗迹,一片城市的废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的遗址,更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仅有标本。你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片废墟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之久才被发现,如今已经满目疮痍。
交河,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公里处的亚尔孜沟中状若柳叶、高三十余米的孤岛上。因干涸的河道分流城下,故称为“交河”,为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王庭”的所在地,唐代安西都护府最初设在此地, 十三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交河城于1383年在战火中消亡。
交河故城像是一片叶子,更像是一艘历史的方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气息。故城的周围被深约30米的河谷所环绕,长约1700米,最宽处约300米,建筑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93年,上百位中外考古、历史学家,用小铲、小刷,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开蒙在有着2500年历史交河故城上的尘埃。一个个困扰人们的“疑案”得到了解答,但另一些更为难解的谜又重新锁上交河城头。这一项目整整进行了8年。
交河故城不是按常规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它是在吐鲁番盆地西部的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一座城。
劈开高耸的台地南部崖体,就成了南城门。顺门而入,是宽11米、长340米的中心大街。大街嵌入地下6-7米,临街厚厚的生土层便是高大的墙。
就这样,交河这块橄榄形,长1700米、宽300米的台地被划为6大块区。高踞于城中心宽敞台地上的是宏伟的官署区;东城区是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城北是寺院区、墓葬区。
交河故城形制布局
考古学家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交河的一个奇异现象:遗址的上部,是距今2500年前的洞穴式住房,越往下离现代越近,最底层是公元14世纪交河废弃时的遗迹。这就是说交河不是向上“生长”,而是往地下“钻”。
这和人类文化遗存规律正好倒了个个儿。为什么?
考察完后,学者们恍然大悟:交河是它的先民们集体雕刻的一件规模宏伟的作品。
最先来到交河的居民,在崖体上开出第一块平整的空地,这便是院落。然后在院墙上掏出半地穴式的洞,这就是家。一个民族退出,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居址上向下掏挖,建成更大、更完备、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屋舍。交河故城就这样向大地深处延展着。
减地起凸法建筑工艺
塞人开创的绝代精品
交河故城台地周围在2万年前遍布人类足迹,充满勃勃生机。从古老的文明源起到氏族社会再发展为城邦文明;从幼小的城市的萌芽,到城市的鼎盛再到衰亡,考古学家都在交河找到了可靠的证据。交河故城及其周围墓葬群记录了人类文明成长的全部过程。世界上再难找到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活图本了。
远在距今3000多年前,吐鲁番盆地游牧着一支头戴尖顶帽、身穿皮大氅、脚穿连裤皮靴的神秘人种。他们就是新疆原始民族之一,史学界称其为“塞人”。经过对其头骨的测量证实他们是欧洲白种人。
有学者认为,交河车师国的开创者,就是这些塞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交河台地上的塞人开始掏土为穴,进入了定居的城邦文明。此时,中原大地正是诸子百家唇枪舌剑,战国狼烟四起,诸侯攻城夺地之时。
经过1600年的使用营建,交河完成了由城堡向城市的过渡,一度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交河故城与天山
交河故城具有一座城市应具有的一切东西:大街小巷、精致的城市设计布局、寺院、民居、市场、官署、佛塔、墓地、城门、便道……
由于洪水的冲刷,许多建筑都崩下崖体。据统计,交河故城现保存较好的房屋遗址有1339间,窑洞106孔,烧制陶器的窑址5处。全城街道现存3869米,有4座城门,9条便道。城中有52座寺庙遗址,316口古井,两座商市,13个民坊。
交河故城考古平面图
交河最为繁荣兴盛当属公元6-7世纪,兴盛时的交河故城要比这大得多。
在交河城外,还发现有车师大型贵族墓葬、数千座南北朝至隋唐古墓群、数百座悬在崖体上的崖墓、沟西雅尔湖石窟群、盐山大型石窟群等。
交河城中一些建筑当属绝代精品。进入东城密集的居民区,就仿佛进入一片断墙的森林,那宽仅2米、深达7米的幽深街巷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小巷两边是又高又厚的墙,墙内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单元——坊,包括公共水井、共有佛寺、私家水井。坊内屋舍鳞次栉比,庭院交错。残存的墙体依然能分清主室、偏室、地下室、厨房、家庭佛坛。所有的民居都是向下掏挖,并将挖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筑成二至三层楼房。交河城中央总面积5192平方米的大佛寺,是我国最大、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珍品。
交河故城仓储区
考古学者考证,佛寺大殿的中心塔柱,当年的高度在10米以上。
日本学者不相信公元6世纪的人们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大殿。他们认为这541.2平方米的殿堂是没有屋顶的,因为古人解决不了屋顶大跨度的力学问题。
后来在主殿前的水井里,掏挖出几十麻袋青砖、筒瓦和滴漏,证明佛寺不仅有顶,而且巍峨壮观,只是永远无法再现了。
交河故城的屋顶,被东察合台汗国的一把“圣火”焚烧殆尽。
2号民居印证文明交融
交河故城当丝绸之路要冲,接受了1600年西来东往文明之风的熏染,打上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的烙印,变成了诸种因素的混血之城、充满勃勃生机。
城中的佛寺多采用中心塔柱形,这种形制是中原佛教遗址中所没有的,这和古印度佛教文化一脉相承。车师人墓葬中的铜镜,是古希腊带柄式的,交河城讲究居中、对称,以及坊的建制,又分明是盛唐长安城的模样。
而交河的屋顶,则是诸种文明交融的集中反映。1994年,学者对东城区2号民居进行发掘,发现这所民居集中体现了三种屋顶形制。
这座民居的上限年代为两汉无疑,下限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使用年限大约有1500年左右。民居有四个使用过程。
早期的建筑是在3米多高的土丘西北两侧开挖竖直平面,然后在下部挖掘圆形洞穴,屋顶是圆的,是车师先民留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河西走廊的汉人为避战乱而迁入吐鲁番,交河、高昌一度成为汉民族云集之地。汉民族的旧城池建筑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交河。
版筑法建筑工艺
第二个使用过程,是在原址继续下挖1米左右,预留原生土墙体,将掏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用椽、檩及苇草搭起平面的屋顶。
第三期是继续下挖2米,建成二层楼房,“单坡斜顶”屋。此时的2号民居,混杂了西域、中亚、中原几种建筑方式。
第四个使用期是回鹘人用原来的墙体掏挖砖槽,用土坯砌筑券顶,变平顶房屋变为券顶窑洞。
2号民居的水井一直沿用着。考古学家对这口井进行了掏挖,古井挖至24.3米处出水。其水清冽甘甜、冰凉沁骨。现在,去交河旅游的人如果有兴趣,都可以喝一口这古井里打出的水。
交河故城和高昌相比,其功用更多地偏重于军事,交河故城所经历的战火,多得已经无法统计。可以说,交河建于战争的需要,终亦毁于战争。
交河历史
交河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与盐山之间的一个豁口上,丝绸之路通往焉耆盆地的“银山道”、前往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北庭都护府的“金岭道”等,都要经过交河故城。交河的位置太重要了,因此成了“地上多骷髅”的战场。
交河城是一个大城堡,城中又以坊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城堡。攻破交河城不易,进入交河城、攻破小城堡也难。
交河故城鸟瞰
走进交河城,一股森然之气逼面而来,大街小巷都是又厚又高的墙,没有临街的窗、门。行至街巷狭窄处时,那些墙似乎陡然长高许多。一旦入侵者入城,小城堡便各自为阵打响巷战。滚木石箭镞从高达7米或10米的墙头倾泻下来,敌人无处躲避。
交河的战祸多来自于它的地理位置。公元前汉与匈奴在交河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史称“五争车师”。
公元前62年汉遣2500吏卒屯田交河,并置戊己校尉专管屯田积谷,汉朝才终于控制了交河。中华史籍中许多文臣武将的赫赫战功,都是在交河故城建立的:李广利、李陵、赵破奴、郑吉、班超……在漫长的1600年岁月里,交河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有一战,每十来年就要有一场大战。
公元450年,匈奴人沮渠安周乘车师王车伊洛协助北魏出兵焉耆之时,围攻交河。历时8年,车伊洛之子车歇苦苦死守,终因城中粮草耗光不得不投奔焉耆。车师国就这样亡了。他们在交河沟北台地留下了规模恢宏的20座贵族墓。1994年考古学家发掘了其中两座。
这两座墓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是新疆考古从未遇到的。墓葬的地表封堆就达40米,封堆之下是1米高、直径近10米的围墙,墙的主墓室下挖10米。围墙之外是密布的殉葬坑,有殉马、驼,还有奴隶。
但令考古学家不解的是,如此庞大豪华的墓穴中,却往往没有墓主尸骨或完整的尸骨。根据现场情况,不像遭人盗掘。有人认为,车师人在国破家亡时,曾来此打开他们祖先的陵墓,带着他们的尸骨,远走他乡。
交河故城沟北车师墓葬
战争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文明的演进,同时也最终毁灭了文明。究竟多少个民族曾在西域繁衍生息,谁也说不清,仅吐鲁番盆地,史书中就记载了10多个名称:车师、匈奴、呼揭、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吐蕃、回鹘、蒙古……许多民族的来龙去脉至今仍是谜。
交河故城应是这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最好见证。
文:新疆地市报
来源:丝路遗产
Hash:5bcf5fed61caf6fa237260204ba5c4a4e7a1a515
声明:此文由 爱塔传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