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里安放着一段旧日时光 当年的人大多都不在了
作为旅游自媒体自认为见过太多的怀旧之地,比如:大别山里的老宅;太行山里的老庙;贵州的千户苗寨;内蒙草原上的知青部落村,而这次到吉林的柳河却见到了消失了多年的五七干校,有些诧异,如今是省级为文物保护地。
这座五七干校依山傍水,虽然山不太高,水不算多,环境还是非常幽雅而宁静的,算得上是个世外桃源之地。古老的柳树随风摇曳,小鸟藏在树荫里叽叽喳喳,地上的小路铺的是当地特有的火山岩石板,时光似乎停留在了某一个时刻。
院门极其简练,几根木桩一戳,顶上搭上一溜茅草便是个门,让人想起了那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名句。黄泥红瓦的老屋高大而宽敞,门前栽种着红花小葱、葡萄辣椒,虽然看似甚是不搭,一切却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院角上像大多数东北住户一样,有一座类似于高脚屋的木楼,里面堆满了玉米、高粱或者是木头绊子,好似主人从未离去。当年这里长大的孩子,我想绝不会忘怀。
瓦房是坐西朝东的一大溜,据守护的大姐说这里曾经是万岁军抗美援朝回来后的的军营。其实里面每套大致是分为四间一家,三间卧室一间伙房同时兼具了客厅的功能。当然三间卧室的任何一间也可以当做书房。房间非常大,即使有一盘土炕,也不影响放些坐柜、五斗橱、缝纫机、自行车等家用物品。
在后面的工作区也有单身宿舍,并且有集体的食堂,可以说是食宿无忧。这样的条件当时横向比较的话,比当地老百姓的条件好了许多。同行的蒋总说:搞个民宿也是挺好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人家在五月七日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要牢固军民关系,解决干群关系,办个社会大学堂。于是,当时的柳河就办了一个农场取名“五七干校”,成为了全国第一家“五七干校”。保留下来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虽然说是五七干校,里面也保留了满族的民宅和鲜族的民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尤其是满族保留了“生下孩子挂起来”的那种摇篮,在努尔哈赤的老家赫图哈拉村我也看到了相同的摇篮,据说是努尔哈赤也是在这样的摇篮里长大的。
“五七干校”当年的工作区现在成立了一座“五七干校”博物馆,里面真实而详实的纪录了当年的时光,对于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Hash:dd1afb0a3cdc29397f4928f233f1a39af53a6dbc
声明:此文由 王喜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