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往事》(40)---明长城遗址

鞍山往事

anshan wangshi

鞍山交通广播诚意巨献《鞍山往事》栏目

爱鞍山,就来聆听《鞍山往事》

说起长城,您一定会说,那不是在北京吗?其实不然,我们鞍山也有长城,说起鞍山长城,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明长城

明长城,又称“明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全长12790华里,真可谓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城”。明代建国后,极其重视北方防务,为抵御鞑靼、瓦刺和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从明洪武元年及公元1368年始建长城,直至明万历,前后经过200多年。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防御,明朝又将一万二千多里的长城分段管理,沿长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史称“九边”。辽东长城便是明万里长城的九边之一,隶辽东镇所辖。

(辽河平原明长城走向分布图)

辽东长城建于明正统七年及公元1442年,历时三十九年,直到明成化十七年及公元1481年完成。西从绥中县境内的铁场堡吾名口起向东北延伸,经绥中兴城、锦西、锦县北行,又经义县大凌河,到阜新清河门,自此向东、沿阜新与北镇两县的交界线,延伸黑山白厂门;再向北折转向东南,经台安盘山,由三岔河过辽河,进入海城;从此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过辽阳沈阳铁岭开原昌图,然后从开原东北之威远堡再折向南,过铁岭东境到抚顺;从抚顺转向东南,经本溪清河城到新宾二道关后又向南去,再次进入本溪,并由本溪碱厂堡继续向南行到凤城,并沿凤城、宽甸两县交界直达丹东市东北的虎山南鸭绿江畔。可见辽东长城迂回曲折,其走向从地图上看呈东高西低的“凹”字形,全长1960华里。

长城的筑造材料是就地取材,可分为土墙、石墙、石垛墙、山险墙、劈山城、榨木墙、木板墙等数种。为加强防守,沿线共筑有边堡98座、墩台846个。当时驻守官兵95369人,驻军的边堡,大者多达500多人,小者驻军40多人。在这2000余里的辽东长城线上十里一堡,五里一台,雄关漫道,隘口林立烽火台、墩台、嘹望台星罗棋布,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是明代东北部边疆的重要屏障,对保卫明代京师起着重大作用。

东明长城按其地理位置和修筑年代可分为三部分,即辽西长城、辽河流域长城、辽东东部长城。

鞍山境内的明辽东长城就是辽河流域长城。

辽河流域长城又称河套长城,所经之地大多是平原河流,从广宁今北镇,镇静堡起到开原镇北关止,长达700余华里,是辽东长城三段中修筑最早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这段长城其形亦呈内凹,其行经地点是广宁镇静堡起,经北镇、黑山、台安、盘山、海城、辽阳、沈阳、铁岭、开原。

辽东长城鞍山境内的走向,史料记载不详。1980年春季开始,鞍山文物普查队进行了近三年的实地考察,确认了两道明代辽东边墙遗迹:一条称之为“外边墙”,一条称之“内边墙”,其总长约200余华里。“内边墙”从镇宁堡今辽宁黑山县西南坨山子经台安县桑林镇蒋坨子村西北入境,向东南经新四台子、富家、高力房、韭菜台过三岔河,进入海城境内;再沿辽河东岸北上,经牛庄、望台、开河城、新台子出境进入辽阳唐马寨。“外边墙”是从台安县新四台子入境,经富家、新华农场,折向西南进入盘山境内,再由盘山的西宁堡过二岔河进入海城后与内边墙相接。

鞍山境内明长城的建筑,采取就地取材,均为土筑。多数地段随辽河走势构建,因年久失修,故尔面目全非,遗迹难寻。更有些地方辽河改道,冲毁遗迹,没入河底,今已踪迹皆无。只有个别地段,距河套较远,但其建筑早已坍塌,如今或成为农田,或是乡间土路,不过仍可辨其遗迹。从普查情况看,遗迹较多的是辽东长城附设的墩台。墩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边台,即修在长城边上的烽火台,二是修在内地的腹里台,三是修筑驿路两侧的称之为路台。三种类型的墩台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烽通讯设施,这是边塞报警信号,遇有敌情,昼则点火生烟,夜则明火,把信号一直传到目的地为止。每台驻守军士若干,他们除执行报警任务外,并就地屯田。台周围设日常生活住所,由于后来移民增多,遂依台耕种谋生,久之演化出众多的以台命名的村落,如宋三台子、九台子等。鞍山地区及海城、台安一带各类墩台遗迹早已名存实亡。据不完全统计,鞍山境内地名带有“城”字者15个、“堡”字者175个、“台”字者100多个、“铺”字者7个。其中最高墩台当属“鞍山墩”,据《大明辽东地理山川图》记载,今东鞍山顶原有明代墩台之设,曰“鞍山墩”,可惜因开矿山,墩台早无痕迹。

辽宁省博物馆藏明彩绘真迹《九边图》记载,即1949年4月发现于沈阳故宫翔凤阁,系清初宫庭内府所藏“屏风档案”的一种。全图发现时,分别裱糊在一个大屏风上,计十二屏幅。从图上后加注满文可知,此图系明清兴亡之际,由后金从明廷镇守辽东边臣手中截获。

(图为明长城遗址

综上所述,诸边堡,虽已坍塌,但遗址尚存。多为砖石砌筑,方圆1公里左右,屯兵400至500人,下属墩台多少不等。遗址内曾发现明代砖瓦及石臼、石杵、炮石、铁刀及辽金至明清时期的陶瓷残片等遗物。

公元1618年即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讨明檄文,挥师西进,向明廷发动了全面进攻。萨尔浒一役,明军号称47万,实际只有10万人左右,几乎全军覆灭,自此大明王朝开始逐步走向了灭亡之路。

1621年明天启元年2月,努尔哈赤再次西征,围沈阳、攻辽城及今辽阳,尽管明军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辽沈二城相继失守,辽东总兵袁应泰自杀身亡。旋即,后金铁骑迅速攻占了辽河以东的海州耀州盖州、复州、金州等大小70余城,打开了辽东长城的缺口。

鞍山境内明长城,虽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封之中,让人无法一睹昔日之雄姿,然而,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鞍山人。

节目编辑:琳 琳

节目录制:琳 琳

文字编辑:可 心

微信编辑:许 媛

资料提供: 张毓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鞍山交通广播荣誉出品

鞍山交通广播

微信号:asjt995

节目调频:FM99.5 AM1458 节目时间:每周一、三、五 22:30

鞍山广播电视台

微信号:ASTVZX

Hash:7e74d7fbf74bc92ffb98b266b8fc289634959622

声明:此文由 鞍山交通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