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碑 留下了一片红色记忆

记者再走长征路│83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碑 留下了一片红色记忆

2019-07-28

10:16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昔日的硝烟战场,已成了人们缅怀先烈的圣地,长眠于地下的烈士,则正静静看着华夏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高大的树荫遮蔽了陵园的道路,即使在炎炎夏日,这里却是阴凉静谧。来此的人们在路过埋葬烈士的地方时,总会停下脚步,肃然起敬,了解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先后在威信县境内的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召开会议,党史界统称这三次会议为“扎西会议”,被列为红军长征35个重要事件之一。根据会议创建川滇黔边区根据地的决定,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

他们深入敌后,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主力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纵队主体战斗力丧失后,在威信的郭家坟组建的红军云南游击支队,更是在和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敌后斗争长达12年,转战的足迹遍布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周边的高山大河。

这其中,红军战士们前赴后继,大部分英勇牺牲,英雄的鲜血流洒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凯歌。

“你们马上把我放下来,抓紧时间,迅速撤离!这是命令!”徐策是湖北大冶县大基辅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时任三军团六师政委。

1935年2月,扎西会议后,他受中央指派留下来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任特委书记、纵队政委。1935年7月,纵队陷入了敌人的伏击圈,情势危急。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徐策亲自率队冲锋,敌人的子弹密集的扫射而来,击中了他的腹部,可是他丝毫不顾自己的伤势,仍坚持战斗,直到警卫员强行把他背下战场。

在撤离中,不想又遇强敌,为了不耽误同志们撤离,保存纵队最后的力量,担架上的徐策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命令:“你们马上把我放下来,抓紧时间,迅速撤离!这是命令!”

战友们依依不舍,含泪离去。而徐策被追赶来的敌人用刺刀刺穿了胸膛,壮烈牺牲,将一腔热血和对革命的忠诚,永远留在威信的青山绿水间,留在威信人民的心中,年仅33岁。

还有纵队的最后一任领导人龙厚生,他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战斗。1937年1月,不幸在威信水田寨牺牲。那年,他也才46岁。

当时,纵队为了牵制强敌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由最初的1000余人锐减到200多人。但是,纵队没有停息战斗,新任领导人龙厚生带领着红军战士们继续打响阻击战。

1936年底,纵队遭受国民党川滇部队“清剿”,纵队被打散,龙厚生等10余名纵队队员突围出来后,转移到水田寨。1937年1月,龙厚生及参谋长曾春鉴、大队长刘少成等被地霸抓捕杀害。敌人将龙厚生的头颅砍下悬挂在水田寨街上示众。

之后,头颅被敌人拿到四川陇杠邀功,寒风凛冽,人们含着热泪在深夜悄悄的掩埋了他的遗体。所以龙厚生的身子在云南,而头颅却在四川,身首异处。

威信这片土地,留住了太多红军烈士的名字。园内竖立着83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碑,每座烈士墓旁都栽种有一颗四季常青的翠柏,永垂不朽。1978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修建完工并对外开放,春天一到,陵园内樱花簇拥,景色怡人,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瞻仰。

站在墓碑前,抬头凝视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面书写着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几个字格外震撼,漫漫长征路,铮铮华夏骨。长埋于地下的英烈们,在这里书写了革命史上一篇壮烈史诗。

云报全媒体记者:夏方海 谭雅竹 申时勋 谢毅

来 源丨@云报APP

审 稿丨王永鹏

Hash:8a0e23436864aa9f9f8b8b3f79a014919377b3ad

声明:此文由 发现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