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二密河伏击日伪军车战斗遗址

二密河伏击日伪军车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二密镇二密河西岸的西岔沟门剜眼子沟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二密村7公里,遗址处丘陵坡下现为当地农民的园田地。

横道河子是通化至二密河之间最狭窄的地方,是进出通化的必经之地。在魅力城市通化,这里夏日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冬日白雪皑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沟。可是,这里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故事,通化县红色史记记录着通化红色历史中浓重的一笔。

当年日军进犯的道路,两侧是抗日武装伏击阵地。

故事发生在1932年。在“九一八”日寇铁蹄踏入东北以后,通化人民就纷纷组织起民众抗日武装,到1932年4月,通化已经组织起民众自卫军总计15路军。日军得知通化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深感不安,于是迫不及待地派兵来占领通化。5月1日,日军派酒井绍二率领260余名警察,携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等精良装备,以保护日本驻通化领事馆和侨民的名义逼近通化。时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16路军司令的孙秀岩获此情报后,即向驻桓仁自卫军总部总司令唐聚五请示,唐聚五令孙秀岩坚决予以反击。

1932年5月1日,孙秀岩和县公安大队张作良率500名步兵及80名大刀队队员,将队伍拉到距县城十多里的过河道子设下埋伏。5月2日上午10时,当日伪警察队进犯至二密河口时,忽然听前方传来喇叭声,接着枪声大作,在迎面一个弧形的防线上射来了密集的子弹,日伪军警虽当即仓促应战,但是人员已出现伤亡。我自卫军战士先发制人,又占据着有利地势,可我军武器太差,当时只有“七九”、“连珠”、“十响翻子”、“单响毛瑟”、“快火枪”等,而且子弹很少,每枪平均只有五六发子弹,还有许多人并无枪械,只靠长矛、大刀杀敌。

日伪军警原以为抗日军没有准备,便可长驱直入地占领通化,不料前进途中突然遭到伏击。日军一边以迫击炮、机枪疯狂地扫射埋伏在山上的抗日队伍,一边企图冲过抗日武装的阻击地段,却不料他们跑到了大刀队埋伏的开阔地。大刀队队员一见日军皆怒不可遏,个个奋勇向前,不畏枪炮,杀声震天,闯入敌群猛杀猛砍,与其肉搏。此时日军机枪、大炮顿时失去效力,而自卫军大刀队的大刀、长矛充分发挥优势,触之不亡即伤。日军大惊失色,丢弃机枪逃至二密山上。此时,日军已被重重包围,为了突围,日军曾数次冲下山来,但都被大刀队杀回。

5月3日,被困在山上的日伪军警在机枪的掩护下突围,冲至半山腰时被自卫军截住,又与自卫军大刀队发生激烈的肉搏。日伪军警以枪上刺刀格斗,笨重不灵,大刀队皆执长矛,且精于武技,顿时日军被砍死、砍伤大半。此役前后毙敌20余名,缴枪128支,机枪3挺,子弹万余发,大刀队牺牲20余名,自卫军以众击寡,使日警察死伤累累,不得不退回山上。

同日,日军两架轻型飞机前来与被围困在山上的日本警察联络,驻沈阳日军又增派部队前往通化企图增援。敌人是怎么与沈阳联系的呢?原来是被围日警放出信鸽向驻沈阳日军求救了。但是,在敌援军到达之前,被围在山上的日军警被困得三天断绝粮水,辎重尽失,山上又无水源,已陷入困境。于是,敌人不得不派人向孙秀岩部求和,表示只要能保护驻通化的日本领事、侨民离通就不再作军事行动。第16路军司令孙秀岩,电请桓仁辽宁民众自卫军总部。唐聚五接电后,认为日军夺取通化阴谋已被挫败,锐气已伤,加之汉奸于芷山率部奔向新宾,廖弼宸又率所属迫击炮连和机枪连向县城东热水河子进发,意图不明,若再战于整个战局不利,于是答复日方要求,双方停火。

唐聚五总司令特派王育文偕通化县裴焕星向日领事馆交涉,并向日方提出四点要求:

一、日军必须立即退出通化县境,不作军事行动,对此次事件,日本必须向中国赔礼道歉;

二、日兵如保护领事、侨民离去通化,须向县政府正式声明,是出于主动,并非受到逼迫:

三、日兵及领事、侨民离去通化,必须具结出证;

四、一切事宜由通化县政府妥善处理。

驻通化日本领事兴津一郎被迫对上述条件完全承诺,日军警全部退至柳河柞木台。5月9日,由通化县出40余辆大车,将日本领事人员及侨民54名,同其财物一并送出境外。

这次通化保卫战,自卫军初战告捷。过河道子伏击战,共击毙日军坂元警部和谐岛部队60余人(其中小队长2名),缴获机枪3挺,三八式步枪120余支,子弹万余发,自卫军牺牲30人(其中大刀队27名,公安队3名)、伤4名,粉碎了日军轻取通化的图谋,大大地鼓舞了自卫军各部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2年5月,通化市民庆祝辽宁民众自卫军16路军抗击日寇入侵通化获得胜利

Hash:d82cf082c200e18c0dbccb1f7525e4f7885394c5

声明:此文由 大华会计学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