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身边的红色记忆 | 徐锡麟墓
献礼建国70周年
——找寻身边的红色记忆
徐锡麟墓
《出赛》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位于西湖区风篁岭下南天竺一带,有一处辛亥革命烈士墓群,该墓群坐西北朝东南,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以及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而建的。这其中,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就长眠于此,他的墓为圆形墓,高1米,直径4米,用大块青石砌成,上植草皮,墓碑正面写有“徐锡麟烈士墓”六个大字,该墓是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从鸡笼山迁至此处的,在青松翠柏的环抱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1973年12月,徐锡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富商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秀,还取得过廪生、副举人等功名。这个本该前途大好的青年,却因目睹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目睹了清廷政府的专制腐败。最终,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国之心,加入了“光复会”,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因为这个决定,他的父亲与他脱离了父子关系,将他赶出家门。那么,是怎样的动力让徐锡麟如此的义无反顾呢?
时光回溯百年前,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没落、丧权辱国,除了内忧外患、人心动荡,就连江山社稷也是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爱国志士投身革命,寻求御敌卫国、救亡图存之道。徐锡麟也看清了要抵御外来侵略,就必须推翻清朝腐朽的统治。
1905年1月,从日本深造回国的徐锡麟也改变了他教育救国的理念,正式加入了主张革命救国的“光复会”,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图为:光复会领导人及在日本的部分会员(右一为徐锡麟)
1907年7月,“光复会”领导的“安庆起义”在浙、皖两省爆发。此次起义由徐锡麟和秋瑾分别担任正、副统领。本计划浙江会党于7月6日在金华起事,安庆会党于7月8日起事,等浙江起义成功后,秋瑾带兵来安庆,与安徽起义军汇合后再沿江而下,直捣清政府在东南的统治中心南京。
徐锡麟原计划于7月8日,趁巡抚及各司道官员参加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举事,但不料因叶仰高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革命党人名单,毕业典礼提前至7月6日举行。因为时间的变更,打乱了原定的计划,徐锡麟只能重新部署。
图为:安徽巡警学堂旧址
7月6日上午,巡抚恩铭及多位官员准时出席。当恩铭站到主席台上时,徐锡麟用短枪向恩铭连击七枪,恩铭应声倒地。此时,场面一度混乱,官员们狼狈逃窜,有的翻墙而出,有的夺门而逃。很快,徐锡麟集合学生,分发枪支弹药,高声大喊:“大家快从我革命”,就这样轰动中外的安庆起义开始了。
起义后,徐锡麟领头转战安庆军械所,并很快占领。但最终因双方力量太过悬殊,加上叛徒的出现,寡不敌众。在与清军奋战4小时后,徐锡麟为掩护学生突围,胸口中枪,最后被捕。
图为:安庆军械局旧址
徐锡麟被捕后,消息就如长了翅膀一般,清政府决定即刻开堂会审。当时徐锡麟虽已满身是伤,但却神情自若,毫不惧色,昂首走入会堂。当审判官问他:“你知罪吗?明日就要剖你心肝,再斩首”。此话一出,徐锡麟大笑道:“恩铭已死,我志已偿,就算你要将我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惜,区区心肝又何所惧”。还执笔写下绝笔信:“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
图为:徐锡麟绝笔信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4岁。安庆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震撼了清廷政府,也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灭。
图为:徐锡麟就义前所拍照片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先生还亲自到杭州祭奠,并书写挽联“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以此来告慰革命先烈。
徐锡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感叹,正如他诗中所写“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种义无反顾为国牺牲的精神,何其悲壮。徐锡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他的革命精神也将永载史册。
文字编辑:金佳瑛
图片来源:网络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身边的红色记忆
Hash:c6b4db3e14fa8cc1fd861edfdf896cb05f9378c4
声明:此文由 湖滨情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