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城历史文化探源

盖州古城历史文化探源

如果说盖州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大书,那么,盖州古城则是其精粹所在。

盖州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变迁。盖州城垣始建于汉、辽、金、元朝,承于明代。汉筑土城“洪武五年(1372年)靖边侯展筑南面,砖石包砌”砖城由此始。故盖州城池史,如果从汉代建辰州起应有1000余年,从元代(1279年)土城计应为739年,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计应为642年,由此可见,方城重镇,雄风扬威辽东。目前,盖州古城是东北现存较早、残垣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之一。

盖州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战国时期盖州属燕国辽东郡,秦统一六国后仍属辽东郡;西汉、魏晋时期,于今辖境北设文县(今大石桥市的汤池),南设平郭县(今熊岳城),统归辽东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前秦、后燕,属平州的平郭县;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后,今辖境一度被高句丽割据,并筑建安城(今青石岭镇高丽城),置建安县;唐总章元年(668年)于建安城设置建安州都督府;辽于建安城置辰州,故盖县有古辰州之称;金代改辰州为盖州。元代置该盖州路,治所仍设在建安城;元至元六年(1269年)把熊岳、汤池二县并入建安县。至元八年(1271年)建安县并入盖州。

追溯盖州古城,汉置平郭县,以置有“盐官、铁官”驻城而名扬天下,已经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

实际上盖州古城由于“方城”位居险要,是辽东地区最重要的关隘,“方城”虽小,却在汉时发挥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汉代平郭城因城邑、关塞而名扬天下,城与街铸就着城市的雏形,修筑于汉代时期。

为了战争与防御,维修城垣是经常的。历史到了辽金之后,才能依稀与今日相衔接。直到辽代,盖州的古称辰州才得见于史乘,辽于大清河畔置辰州,这个名字在金代改为了大家最为熟悉的盖州。在清代中叶更是到了一个小高峰,被称为东北的“财货通衢”。

现在盖州市这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由盖县改来的,显然除了行政上的需要,古韵古味也在考虑之中,明代因辽东军事重镇不设州县而改卫,故盖州为盖州卫,后又改筑了新城,也就是现在留下来的盖州古城。

盖州古城是盖州的标性建筑,文献及考古都证明了明城是在辽金旧士城址上修建的。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盖州为盖州卫。翌年指挥吴立改土城修筑砖城。《明实录》记载,“洪武五年六月,置辽东、金、盖、复三州。吴立摄盖州卫指挥。”九年(1376年),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七里零三步,池深三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海宁钟鼓楼城中衢。

《盖平县城略图》应是清末民国初绘制的,那时的盖平县城东南仍保留着明代卫城的格局:二门之外建有瓮城,城内建有马道,城外筑有护城河。城内有由东至西的大街一条,平行小街几条,由南至北大街一条。因古城没有北门,没能贯穿南北,但这条街无疑是本城的中轴线,使得古城愈显规矩。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正中偏南一点,如今仍巍峨地耸立在那里。

如今,城的三门和瓮城都已经不见遗留,北墙东段和东墙还残留着一些残墙,东墙北段保留的比较完好。城的周长3260米,基宽8.5米,墙上宽7.75米。石条垒砌墙基,城墙外面用青砖筑面,内里是用黄土、白灰及碎砖填充夯实。在城外有宽且深的护城河。建城最初是为了城战,城战是古代战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古代星罗棋布的城市,往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城市大小,都有高大坚实的城墙,盖州古城的这种砖包砌夯土城墙的方式,在明初时已经是很普及的做法。早期木过梁的门洞,在元代以后也逐步演变成砖拱的门洞。为了加强门的防御能力,盖州卫城南门与东门设有两道城门,形成所谓的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或者在城门内侧修建的护门小城,是属于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城上建有城垛、二重城楼等防御设施。城内建有马道,可直接登至城顶。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盖州卫,控扼海岛,翼带镇城,井邑骈列,称为殷阜。”明朝统治者为盖州卫城加固、展筑南面墙,于是将南墙向南面迁移,用了原墙的夯土,在其南面修了新墙,留下了原来作为城郭的南门,孤伶伶遗在了城中,后改作城内的“钟鼓楼”。明初的城墙,墙顶内外延筑矮墙,称之为女儿墙。城墙外设立了城壕,整体布局是加强防守。这次展筑使城内的面积扩大了一些,城内的分区更为明显,满足了市民使用功能。

盖州城几经修缮得以延续。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九月,后金政权占领辽南后就开始重修盖州城,并向城内移民,派副将石柱国、游击雅什塔率兵600人驻防。《盛京通志》说:“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清政府做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同治十二年《重修城垣记》碑刻,记载了以后的几次修:“盖州城垣自乾隆四十五年请帑重修后,风雨推残,日形颓倒。咸丰经城守尉宗室载耀派委镶黄旗防御乌会,同铺商谭人敏等将颓隋外墙皮补修数段。同治四年秋焉,贼滋扰而城垣颓倒,可通行人来一处矣,守御无凭,人心惶恐。不得已于十月二十日仓卒动工,五年攻作。凡兹紧要之处,并力兴修,颓累鼓裂者:次之砖石脱落,风雨催之,挑河筑堤,以固城根,添石加灰,以期永久者;又次之,新城楼复垛扇,筑沟堤八年之久,经营始毕。……共用东钱十三万二千六百十二吊零九十。”

两千载岁月沧桑,两千载文化积淀。盖州古城被清华大学专家誉为“关外唯一”,至今余貌尚在、风采犹存,1平方公里的原址,至今保留着40万平方米的连片老建筑群;盖州古迹众多,有国家、省、营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盖州古城内有钟鼓楼、明清一条街和150多处古民居,城里城外历史遗迹多达760处,其中3处国家级、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古城有着多重历史文化涵义。

盖州古城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她展示了自己特有的时代风采,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就是盖州,无可替代的一座辽南古邑!

作者简介

于学忠,男,汉族,1976年1月1日生,辽宁盖州市人,本科毕业。曾用笔名:逸轩、文子、文岛、佚名、弘文等。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0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先后在《青年诗人》、《深圳青年》、《故事世界》、《当代工人》、《读者导报》、《人生导报》、《诗友》、《鸭绿江文学》、《营口开发区报》、《营口日报》、《辽宁日报》、《中华儿女》、《人民公仆》、《赤子》、《辽河文学》、《农民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等全国多家文学刊物、杂志﹑网站发表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

现已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两部。个人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辞典》﹙天马出版社93年10月版﹚、《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九四年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99年8月版﹚、《光辉岁月"中华儿女荣誉档案"》﹙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9月版﹚等辞书。

Hash:d74ddda42474c85930e320d1c6915d7c018a1c50

声明:此文由 天辽地宁十四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