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奇观丨汉中68万岁天坑揭秘,地下河、剑齿象化石...

三年前,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地理发现横空出世——陕西汉中发现规模超出想象的天坑群。

截止2019年4月,历经数次科考,官方最终为其定调:汉中天坑群是全球最大的“天坑群”地质遗迹,遗迹总面积5019平方公里,且成群出现,数量众多,迄今发现4个天坑群54个天坑,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集中分布于汉中4个台原面,占据全球天坑总数的近1/4,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天坑群”。

此外,单体规模最大天坑为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口径最大处520米,最大深度320米,具象点来说,就是相当于一个地下75层的足球场

竟然在陕西

汉中天坑群如此富有价值,大家很难想象它们怎么被发现的?为何在21世纪的中华文明腹地,竟然还能有地理大发现?

图/三秦地质

汉中天坑群如此惊艳绝世,人们很难想象,它们的发现最初与一张卫星照片有关。

2016年4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组织实施地质遗迹调查,陕西省地调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一张卫星照片,使用遥感解译分析、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初步发现了天坑。

图/三秦地质

整个天坑呈群分布,主要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南郑和镇巴天坑群最为密集,分别达到23个和19处。部分坑口直径超过100米,坑深度超过150米,站在天坑底部由崩塌物堆成的小山上向上看,不由让人感到自然的宏大和人类的渺小。

这样的天坑如果出现在广西贵州等以天坑地貌著称的地方,也许并不太令人惊诧,而实际上,这却出现在了汉中,更重要的是,这样规模的天坑,在汉中天坑群中,仅仅是非常普通的存在。

图/三秦地质

此后多位高级工程师,组成汉中天坑群首支探险小分队,开始实地考察,并一致认为:其具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考探险、观光旅游等多种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国际著名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在考察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后,赞誉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原始森林掩映神秘天坑

汉中天坑,最古老的或可追溯到68万年前,其另一大特点是,这些天坑都处于原始森林之中。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最为著名,那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的石林、峰丛、溶洞、天生桥以及天坑等,先不论自身的景观价值,其所处的大环境中,就再也没有一处有着汉中天坑群中这样丰美茂盛的原始森林。

图/三秦地质

在原始森林掩映中的天坑,内部化学沉积物比比皆是,诸如高大的石笋、石林、石田、石珍珠等。

更令人惊叹的是,千万年来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内部的动物食物链、独特的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性。

汉中天坑发现的飞猫/中国地质调查局

在此发现的动物和生物,包括“莎菲彩灰蝶”、“大展粉蝶”、“象沫蝉”、“绿丽金龟”、“百合科大百合”等等。

其中飞猫是汉中天坑内特有的动物,飞猫学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能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这种动物很怕羞,昼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亲眼看到飞猫并不容易。

发现地下暗河

汉中天坑群喀斯特系统中,不仅有大大小小的天坑,也有暗流涌动的地下河、相互连通的溶洞等。溶洞中有着规模宏大的地下洞厅和千姿百态的洞穴沉积物,它们对揭示本地区地表水流变迁与地下溶洞发育的关系、地下形态与地表形态相互转化的关系、汉中盆地断陷与洞穴峡谷形成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科考人员在天坑底部考察天坑构造/中国地质调查局

其中位于陕西省宁强县禅家岩镇落水村的地洞河天坑,地下河非常壮观。

地洞河天坑内的溶洞是我国北亚热带及其以北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溶洞,进入溶洞内随处可见坍塌的碎石和川流不息的地下暗河,并且该溶洞本身就处在多条地下暗河的上端,在地下还有水量更大更汹涌的暗河在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2018年5月,中国—捷克科考队第四次对汉中天坑群进行联合科学考察。

捷克团队11人共分3组,分别利用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技术对小南海观音洞地下河系统、天星岩洞穴系统、伯牛坑洞穴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中方团队29人,承担了大佛洞洞穴系统、西沟洞洞穴系统的补充探测工作,并就小南海台原地区的洞穴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

此次科考新发现洞道15.3千米,其中天星岩新发现洞道6224米,包括2处溶洞大厅;伯牛坑新发现洞道407米;小南海观音洞新发现洞道1036米,它是大佛洞主要的地下河排泄系统;吊洞新发现洞道584米;新发现大佛洞支洞5547米,探测西沟洞1442米。大佛洞地下河系统新发现洞道超过1000米,并与多个洞穴大厅相连,说明大佛洞洞穴系统发育期次之多,规模之大超于早期认知。

捷克团队在小南海地下河做示踪试验/三秦地质

科考团队在伯牛坑投放荧光素钠示踪剂,并于大佛洞地下河出口、观音洞、白水洞龙王庙洞进行了样品的接收,实验结果将揭示南郑台原地区洞穴系统的排泄途径和地下分水岭情况,为揭示岩溶洞穴、天坑发育提供又一有力证据。

发现剑齿象化石

在团队最新一次的科考活动中,还意外发现剑齿象化石。

考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项目组穿过泥泞的灌丛,从天坑下降近百米到达地下河峡谷底部,在匍匐穿过低矮裂缝和水潭去追踪地下河源头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处古生物化石

巨大的牙齿化石表面一道道棱状凸起,好像搓衣板的沟纹,化石表面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看起来十分坚固耐磨;这些巨大横向排列的牙齿化石立刻让人联想到猛犸象的牙齿,项目组成员沿着水沟继续往上游搜寻,接着又发现了一块中空的疑似大象门齿化石和两块巨大的臼齿化石,另外在碎石和泥沙中散落着几块肢骨化石。

东方剑齿象化石/三秦地质

此次发现的剑齿象化石是继20世纪80年代在汉中盆地初次发现剑齿象化石之后,再次发现此类化石,也是首次在汉中天坑群溶洞中发现剑齿象化石。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地区,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在此似乎可以猜想的是,汉中大熊猫曾和汉中剑齿象长期陪伴;汉中龙岗人曾和汉中剑齿象和谐相处。

东方剑齿象化石/三秦地质

保护与利用新篇章

2019年4月,“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资源产地科研实践基地”、“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已经相继成立,标志着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规划建设、对外宣传工作迈上新高度,开启汉中天坑群保护与利用新篇章。

“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

会议释放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旅游路线规划: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

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泉水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为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汉中天坑群与南方天坑有不同的形成机理,生物多样方面也很独特,因此从稀有性、科学性、美学性、可保护性等方面而言汉中天坑群具备成为世界级地质公园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加大汉中天坑群区域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力度,能否推动其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汉中天坑群如何做到在保护中开发,相信当地政府部门会有一套完善的规划。

综合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理

西安“野心”,整合全国中欧班列

地铁里程将被郑州超越?西安如何破题

农业科学城之名,自贸区飞地进入杨凌时间

Hash:82751e9762e0135668df4f6c09a76ca6e898d48b

声明:此文由 悦西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