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群——营口辽河老街

编者按:

营口辽河老街是营口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全力打造的一条以深厚历史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经济为发展主线的步行商业街。其位于辽宁省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

辽河老街是营口市的发祥地,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是探究营口城建史及城建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自1858年开埠以来就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通商口岸,如今更是环渤海经济带上重要的一个节点。老街里的“瑞昌成”“东记银号”“兴茂福”等一座座标志性的古建筑是其历史的见证,是营口这座城市的符号,是这个城市的缩影、更能体现这个城市厚重的底蕴。

每当华灯初上,在营口市区西侧的辽河南岸,有一条格外明亮的路,多彩的灯光将富于变幻的百年老建筑群尽情地勾勒在天际线边,成为人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的好去处。这里便是辽河老街,是目前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群。

辽河老街夜景

抢救老建筑

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主任韩晓东告诉记者,2006年,作为当地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部分,营口市计划将辽河老街整体拆迁。

当时老街的拆迁有一定现实原因,主要是老街已经破败不堪,那些经历百余年风雨的老建筑已经拆去了门窗,建筑物里面的设施也在拆除当中。

改造前的西大街

韩晓东购买了数码相机,利用业余时间到老街调查,拍摄了大量的资料图片,此后抓紧时间完成了《关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营口西大街的建议》,并用“请阅件”的形式,由营口市社科联提交给营口市委、市政府。

在这份“请阅件”中,韩晓东用了5000多字,从保护、开发和利用辽河老街的重要意义,可行性和如何实施3个方面倾尽心力表达了保护西大街的想法。

改造前的西大街建筑

营口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馆长阎海,他的文件筐里至今还收藏着那份建议文件原件。这份建议的落款时间为2005年3月21日。

但是,建议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阎海回忆说:“将辽河老街保护下来,还有一个历史机遇。”当时营口市正在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请到国家旅游局的有关专家前来考察论证。那位老专家现场发出感叹:这里有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群,简直就是一座近代建筑博物馆。

事情突然发生转机是在2006年6月。营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做好对营口西大街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的保护工作。紧接着,营口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开发辽河大街西段等旅游资源的决定》。

营口辽河老街立即由拆迁转向保护、开发和利用,2008年,营口市投入2.45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那里的历史建筑和整个街区进行了改造,百年老街重新焕发出创立年代便已拥有的商贸活力。

阎海说:“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我们调查了解到,当时营口西大街、东大街上共有历史建筑100多座,如果这些建筑都保护下来呢?”

因港而兴的东北最早开放口岸

辽河老街位于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西起西大庙东至平安路,紧靠辽河南岸,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老街两侧保留下来百余年历史的近代建筑31处。

1861年营口开埠后,国内富商咸集于此,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西大街成为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市。

华灯初上,多彩的灯光将老街上的百年建筑轮廓勾勒得更为清晰、醒目,高低错落、形态各异,与白天的样貌相比又显出别样的风采:店铺林立,相声、戏曲等传统艺术赢来阵阵喝彩,手工艺人的绝活让人啧啧称奇。街上游人来来往往,街中的摊贩忙碌地展示各家的手艺。

考古调查表明,辽河老街一带受海潮侵袭影响,文化层堆积普遍较薄,多属清代以后遗存。此前,在营口市修建滨河路时发现大量青花瓷器,确认为明代民窑瓷器。这些遗存反映了早在明代,这里便已经是人们运送物资的港口。

清康熙年间,蒙古族巴尔虎人在此放牧。巴尔虎人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称这一带为“营子”。又因此地落潮时沟壑干涸,涨潮时潮水淹没沟壑,营口最初“没沟营”的名字由此而来。

营口对外开埠后的西大街街景

描述这里港口景象的文字出现在清道光年间。1933年的《营口县志》中记有:“天后宫称西大庙,在埠内西大街,于前清雍正四年(1726年)创建正殿三楹……道光年间《重修天后宫碑记》,此碑现已遗失,原碑文中有‘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之语。”也就是说,那时每天在港口往来的船只便有上千艘。

借助天然良港这一地理优势,当地经济发展很快,涌入了大批外来人口。据金毓黻等编撰的《奉天通志》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盛京没沟营等海口有一千四百五十名福建人”。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嘉庆三年(1798年)《关税档案清单》中记有“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七百二十八只,征税银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八厘……”反映了当时的港口运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列强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将位于海城的牛庄辟作对外通商口岸。当时,舰船顺辽河逆流而上去牛庄,需先经过处于辽河口的没沟营。

《筹办夷务始末补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领事密迪乐于四月十四日驶抵没沟营口”,来时乘“斯福因库斯号”军舰,同行“洋行六家、英商十数人……当即同赴牛庄看”,“(密迪乐)因见(牛庄)铺商较少距没沟营口亦远,不愿在彼设立领事官衙署,遂在没沟营东街外三义庙暂作领事官寓所”。

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主任韩晓东说:“当时英国领事要修改通商口岸地点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密迪乐请求英国政府利用强权对清政府反复施压,使清政府妥协。就这样,把地点由牛庄改为没沟营。这次改变地点也是后来很多地图甚至记述中,对于营口和牛庄二者关系混乱的重要原因。”

“营口”是早期清政府官文中所称“没沟营口岸”的简称。营口开港后,先后有11个国家在此设立了总领事馆,中外客商蜂拥而至,老街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引入国际元素,商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度成为近代东北地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西方建筑风格与本土结合的典范

营口市博物馆馆长阎海告诉记者,当年老街上的商号为了醒目,在建筑设计和装修上不惜重金,用足了功夫,特别是临街的一面。一路走过去,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红楼与灰瓦,代之以石质或者水泥质的高大立柱和富于变化的各式雕花,被称为“洋门脸”,其实也糅合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是中西合璧的结晶。

从东口进入老街,第二座建筑原为永和祥油坊旧址。这座建筑采用条石基础,石质门框,举架高大,通体用红砖砌筑,是营口在上个世纪初开始大量使用红砖的实证。永和祥女儿墙采用纺锤柱状装饰,窗沿上下口以水泥造型,石质门框,门脸上砌有红砖壁柱,建筑造型和装饰上相对朴素,没有奢华和烦琐,反倒显得干净利索,落落大方

由清末书法家华世奎题写的匾额

永和祥油坊旧址门口上方雕有“永和祥”牌匾,大字两旁还保有“辛酉夏”“华世奎”字样,这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天津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的手笔。

华世奎曾任清内阁阁丞,后隐居天津,拒绝跟随溥仪投靠日本人,其人品和民族气节为人所称道。华世奎书法作品传世较多,但是留存的书法匾额仅有两块,另一块就是“天津劝业场”。

研究人员根据辽河老街的建筑风格,对其进行了大体归类。

其一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辽河老街上,表现特别突出的便是协盛丰旧址。这座建筑一楼为中式方窗,但有圆柱门洞,构成巴洛克式造型;二层为西式圆弧窗,为哥特式的花式窗棂,附有二楼中式月台,与西洋建筑又不完全一样,代表着营口,乃至东北早期引进西方建筑风格的探索。

还有一种是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辽河老街港口广场南侧的兴茂福旧址是其代表性建筑,整个建筑由红砖砌筑,条石基础,石质门框,二层砌有古希腊科林斯式立柱,造型颇为洋气,同时楼顶还建有望楼,可能当年用于监视和查看匪情。

永惠兴旧址

还有一种被称为“同光体”风格建筑。在辽河老街中部路南,有一座永惠兴旧址便属于这种类型,檐头筑起高高的女儿墙,女儿墙顶上做出窗户装饰,那些逼真的窗户造型特别值得人们玩味,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巴洛克”。

韩晓东告诉记者:“辽河老街的建筑当年也是在传统的青砖灰瓦平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建筑本身都传承着一个商号的奋斗故事,有的还和营口的城市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Hash:5e5ce4903700d4ee1affde100ce47e0943d7a345

声明:此文由 营口春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