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域内古道

凤县为古长安通往汉中巴蜀的官驿大道必经之地。古称“入蜀有四道,凤占其三”,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几千年来,故道、连云、褒斜三道,为沟通关中与大西南的联系,促进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一、故道

故道,早在殷周时代已被开辟利用。因沿故道河(今嘉陵江上游)行进和途经故道县(今凤县)而得名。故道北起于陈仓(今宝鸡市),南越大散岭、青泥岭,又称散关道或青泥道。从今宝鸡市南渡渭河,越秦岭,经东河桥、黄牛铺、草凉驿、凤州、双石铺、马岭关峡,西入甘肃两当县界;再经两当徽县,东南越青泥岭至白水江略阳县;东南出白马关勉县金牛道相接。全程千余里。因该道多坂回远,汉武帝时把官驿道移至褒斜道,故道仍为军事、商旅要道。唐宋时期,凤翔——凤州——兴州(汉中)驿道即故道。元代,凤州——两当——兴州段故道为商旅道,未设驿站。今县境内宝成铁路路段即沿原故道线路行进。

二、连云栈道

《方舆纪要》载:“自凤县至褒城皆大山,缘坡岭而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元代《析津志·天下站名》记述:“因其道路盘旋于丛山峻岭,高可连云,故名”。唐开成四年(839),归融大修蜀道,辟散关至剑门千一百里为官驿道,散关——凤州——褒城间称褒斜或斜谷道。元代称连云道。

连云栈道,凤州以北借用故道,南段,从武关驿以南沿用古褒斜道,从凤州到武休关为新线。元、明、清是关中通往西南的官驿大道。走向是:从宝鸡循故道至凤州,再由凤州西门外南行,越凤岭经心红铺、三岔、留凤关、南星、连云寺、榆林铺、高桥铺,越柴关岭留坝县境。经褒城、勉县、宁强,至四川广元

连云栈道自辟为驿路后,历代屡有修复。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筹款策划,用三月时间,“剔险披隘,特开路于诸岭上,由是陟降而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栈道从此改为碥道(在山崖开凿道路),路宽可并行二轿四马。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三十年(1765)亦有两次大修。嘉庆时期,由于“四十余年沿栈山林开垦略尽,土浮石松,夏秋雨发,淤塞道中,各溪涧乱石填高,往往水与路平”。嘉庆十六年(1811),大中丞董教增奏请拨款整修,委任凤县后补知县刘国柱督工,数月竣工,光绪十四年(1888),廉访使唐斐泉又进行整修,知县朱子春作《重修栈道歌》加以记述。

三、陈仓道

刘邦北伐出奇兵之道。由今连云寺(古称桑坪)南渡野羊河入陈仓沟,循崎岖山路盘旋而上,越分水岭至三道河,沿河谷上行经油房咀、官到山至大石崖,东行经龙潭子、烂草门、剑峰垭,进入留坝县界,循黑河下行经闸口石、铁炉川(营盘)、碓窝石过复兴关(火烧关)折西南行至二沟,出百丈坡与连云栈道南栈(金牛道)相接;由大石崖南行越熊家梁至长坪,经庄房坝至老庄入勉县界,经张家河至黑河坝亦与连云栈道南栈(金牛道)相接。此道见于史载的多属军事行动,清末已近荒塞。今大部分路段已通公路。

四、 唐仓——湖田路

北宋《册府元龟》载:“后唐长兴元年(930)十月,凤州奏,开唐仓湖田路,通凤翔馈运”。《蜀鉴》载:“唐仓镇,入蜀要路。魏将唐仓于此栅而立仓廪,故谓之唐仓栅”。五代时,唐仓(今唐藏)、威武城(今草凉驿),都是屯粮重地。

此路以唐仓为中心,向西有驮道经利桥至秦州(甘肃省天水市),今有公路贯通;向北有驮道至隘口分路:北越梧岭梁经东岔河至宝鸡县湖田(今胡店)即唐仓湖田路。由隘口东越庙儿梁至红花铺与故道相接;向南有驮道至方(双)石铺亦与故道交汇。今有公路从双石铺至唐藏,经隘口至红花铺与宝汉公路贯通。隘口至胡店有简易公路与连(云港)天(水)310国道公路相通。

五、河池关至凤州道

唐《孙樵集》卷四《兴元新路记》有“出岭西亦古道”,即此道。岭即褒水与斜水之间的五里岭(今太白县五里坡)。岭西南约八里河池关处,唐时为控扼河池郡(今凤州)的重要关隘。由河池关,经靖口关、平木、杨家河、车道河,越夫子岭顺安河而下经河口马鞍山达凤州城与故道相接。三国时钟会率军灭蜀,出斜谷即沿此道进军。这条路历来是县境东部通往关中的驮道。今沿此线建有凤县——太白——眉县的公路。

此外,古代凤县还有古桥梁、渡口:清光绪《凤县志》载:境内沟壑甚多,然可桥之处甚少。冬春枯水架木为桥,夏秋水涨桥毁,行人多涉水或绕道而行。每遇山洪暴发即被阻隔。连云栈道上有东河桥、江龙桥、石窑铺桥、大南桥、遇仙桥(凤州东门外)、栖凤桥(凤州西门外)、三岔桥、留凤桥、驷马桥、高桥。唐仓道上有高家桥。同治十二年(1873)栖凤桥重建,至今完好。

光绪十五年(1889),双石铺曾设官渡1处,有渡船两只,后停渡。民国15年(1926),富绅高鹏程捐建渡船1只,未几亦停。

——容琳2018年10月26日于书香斋整理

(容琳,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学会会员,渭滨区老年学学会顾问,渭滨区文史资料撰稿员。喜欢用文字记录情感与历程,热衷于宝鸡历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m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Hash:84e042d1884099f0e978dd77b60e091615550ae6

声明:此文由 仙台国学天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