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纪念馆:纪念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王若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3年,27岁的王若飞受党组织委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成为日寇侵略的重点。1931年秋天,王若飞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来到包头,住在泰安客栈三号房间,主持开展西北地区农民运动和民族工作为主的革命斗争。

王若飞纪念馆讲解员 贾馥全:“在10月份的时候,王若飞到达包头,住进了复成元巷的泰安客栈,当时经过中共西蒙工委地下交通员李森的联系,王若飞同乌兰夫是以做买卖的名义接上了关系,王若飞还特别指示乌兰夫要在群众中宣传党的平等政策,团结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1931年11月,正当王若飞准备启程前往宁夏之际,不幸在泰安客栈被警察、宪兵逮捕。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派迫不及待想要得到共产党地下活动情况,以此邀功。

王若飞纪念馆讲解员贾馥全:“当时王若飞是趁搜身之际,将原本装在裤兜里面的两份文件掏了出来,塞到了嘴里,想把它们咬烂咽到肚子里去,最终是被敌人发现后,几个警察冲上来用力卡着他的喉咙,王若飞只能拼命将这些纸咬烂,最终是被敌人从喉咙里抠出了一些血肉模糊的纸张。”

王若飞被捕入狱后,乌兰夫得知牢房里很潮湿,便让妻子云亭为王若飞缝制了一件厚实的棉背心,并通过隐蔽渠道将棉背心送到狱中。这件衣服见证了王若飞在狱中的那段艰苦岁月。

包头市委党史研究室专题科副科长 武宇斌:“王若飞经常利用放风的机会深入到难友中宣传革命思想,讲阶级斗争和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提高了难友们觉悟,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在五年的铁窗生涯中,王若飞威武不屈、从容镇定、团结难友、坚持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37年4月,王若飞出狱后来到延安,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在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坐飞机到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中,飞机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王若飞一行13人连同机组4人全部遇难。王若飞纪念馆作为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阵地,每年平均接待观众两万人,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包头市委党史研究室专题科副科长武宇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王若飞纪念馆展示了王若飞同志“一切为人民打算”的光辉一生,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来源:中国城市报

编辑:康泰 木天一 杨佳琪

责任编辑:文杰

审核:学斐

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5-11

Hash:99b1ef05243cb44e6169acc5d2fb3450f57adbfd

声明:此文由 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