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第一所公学堂的背后故事
笔者发现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成立的“关东州”第一所公学堂——大连公学堂创立者、首任堂长浅井政次郎铜像基石呈横卧状,基石正面刻有七个字,已被人为地用油漆涂抹覆盖,但仍能依稀可辨的是“浅井政次郎先生”七字;其左侧面刻有“范铜为像肖吾师,龙马精神海鹤姿;三十年来孺慕切,依然绛帐授经时。”诗一首,并刻有落款“受业 杨凤鸣 撰句”“受业 张伯川 书丹”;基石背面刻有“昭和十一年六月 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同窗会公立”;基石右侧面因挨着地面暂未知是否刻有文字。
昭和十一年即为公元1936年,根据基石刻字内容,此基石应是1936年6月,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同窗会为浅井政次郎所立的铜像基石。铜像应该是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8月后被拆除毁坏了。笔者根据这座基石,查阅了多方资料,得到以下印证。
浅井铜像基石文字。
大连公学堂的设立
1905年1月,日本占领大连后,即在大连设立了军政署。同年6月,由大连军政署所属的翻译官浅井政次郎筹划、设置了大连第一所公学堂——大连公学堂,浅井本人担任首任堂长。自此拉开了日本在“关东州”采取公学堂模式进行殖民奴化教育的序幕,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长达40年的殖民教育给当地人民的文化教育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和毒害。
据竹中宪一的《满洲教育的基础研究》一书介绍,浅井政次郎,1870年生于福井县,师范学校毕业后,作为小学校教员来到了台湾。1896年从台湾总督府教员讲习所毕业后,经历过国语传习所教谕、公学校校长,后来担任台湾师范学校教谕及视学官。日俄战争爆发后来到了满洲,因其擅长中国话,而赋予他在大连对中国人教育的准备工作。浅井是日本在“关东州”实施殖民同化教育的代表人物。
根据查阅资料知道,大连公学堂1905年6月创校之初,在骏河町(今天津街一带)租赁民房办学,1912年在伏见台博文町(今西岗区崇山街、锦华街交会区域,现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及其东侧)建成新校舍。大连公学堂于1922年4月1日分设出大连西岗子公学堂,原校更名为大连伏见台公学堂。有一张1945年9月美军航拍的大连老照片很好地反映了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及其周边当时的布局。
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及其周边俯瞰图(1945年)。
位于该照片正中央的方形校园为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如今该公学堂二层办公教学楼依然存在,现为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其他一层教学楼都已拆除,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工家属楼或学生宿舍楼;照片下部为当时的“小村公园”,解放后改为大连动物园,现为大连中心裕景。
(照片来自历史影像学者徐家宁的网络空间)
铜像基石的考证
为考察该铜像基石的真伪、设立的经过,以及浅井其人,笔者查阅了1936年大连地区主要的几份中文报纸。其中“康德三年六月廿一日”的《满洲报》有题为“浅井伏公初代堂长纪念铜像除幕,六月廿八在伏公举行”的报道,报道中说:“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同窗会为初代学堂长浅井政次郎先生树立立体写真之半身铜像,以乘永久之纪念,籍表感谢恩师之用意,早已着手准备,现已建成并欢迎浅井先生由日本远道来连,乃定于六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起在该伏公校前之庭院举行除幕式典”。伪满洲国“康德三年”即1936年,也就是基石上提到的昭和十一年。“康德三年六月廿九日”的《满洲报》上也有题为“伏公初代堂长之纪念铜像揭幕盛典已庄严举行,细雨纷纷中日满官民多数参列,浅井先生郑重致词勉励诸学子”的报道。该报道中说“为浅井政次郎先生建立之寿像揭幕典礼于二十八日午前自九时半举行于伏公礼堂。”因此可以确定,浅井铜像正式竖立于1936年6月28日,并且浅井本人从日本赴大连出席了这次活动并致词。该铜像当时竖立在大连伏见台公学堂的校园。6月29日《满洲报》的报道提及铜像“高二尺六寸五分,扩大度等身体十分之十一之寿像”及“台座之用材系熊岳城产花岗岩,高七尺七寸,正面刻有‘浅井政次郎先生’,右侧面刻有‘范铜为像肖吾师,龙马精神海鹤姿;三十年来孺慕切,依然绛帐授经时’之字样”。由此可以判断,现发现的基石确为当时所立的浅井半身铜像的台座基石。报道还提到,“同窗生总代杨凤鸣氏致式辞”,而根据台座基石上的文字,杨凤鸣正是基石刻诗的撰句人;并附有照片“写真:即伏公初代堂长纪念铜像之揭幕盛典时光景”。比照大连伏见台公学堂早期的一层教学楼照片,可以确定,浅井铜像就竖立在了这栋教学楼正门的侧边。
浅井政次郎铜像揭幕式旧照(阿仁澳都翻拍自1936年6月29日《满洲报》)。
首批学生杨凤鸣
据“康德三年六月廿七日”《满洲报》“睹发展之大连与学子,不禁有今昔之感”的报道中提到为参列铜像揭幕典礼的浅井,“已于二十五日搭入港之乌苏里丸轮船,安然来连,时到码头欢迎者,毕业生方面有岐山医院长杨凤鸣氏……等五十余名,学校方面有奥田堂长率男女学生二百五十余名”,由此可以断定,这位撰句人就是当时的大连岐山医院院长,1947年出任关东公署卫生厅厅长的杨凤鸣。杨凤鸣,字岐山,1893生。据“康德三年六月廿八日”《泰东日报》“本报设宴欢迎来连之伏公首任堂长,浅井翁感慨话沧桑”的报道中写有出席宴会的有“该翁第一代门生岐山医院长杨凤鸣”,由此可以确定杨凤鸣是1905年6月大连公学堂设立时首批学生,时年12岁。而《大连市志·人物志》等地方志关于杨凤鸣均未记载其曾在大连公学堂就读。据此前资料,1916年23岁的杨凤鸣考入奉天南满洲医学堂,毕业后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医院任内科医师。杨凤鸣虽接受日本同化主义教育,但他并没有被日本殖民当局同化,保留着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1920年7月1日,杨凤鸣在爱国知识分子傅立鱼的带领下参与组建了“大连中华青年会”,并被选为副会长。同年由满铁大连医院推荐到日本帝国大学医学部进修2年。回国后,在满铁大连医院新建分院即同寿医院任内科主任。1931年辞去公职,在大连小岗子(今西岗区北京街)开设岐山医院,自任院长。1945年出版了《杨岐山诗集》。大连解放后,他倡议并组织了大连医师公会,还曾组织医疗队赴东北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出任关东公署卫生厅厅长,为了专心任职,他停办了岐山医院,1951年调市立医院任内科主任。杨凤鸣从医50余年,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1966年去世。
为出席铜像揭幕式到达大连港码头的浅井政次郎(右一)。
同化教育的最大讽刺
基石文字的书丹人张伯川,有可能是金州书画名人张文海,字伯川。他从金州名儒刘心田学山水。1927年,金州百姓为纪念刘心田,开辟了“刘伯良纪念馆”,馆院内立“故刘公伯良纪念碑”,碑名即由其弟子书法家张伯川所书。但笔者目前尚未发现张伯川在大连公学堂读书的资料,因此是否确是张文海伯川,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谈及大连公学堂,另一个不能不提的著名人物是关向应。1920年,18岁的关向应入大连公学堂商科读书(即1918年在大连公学堂附设的补习科商业部),开始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反日爱国活动。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前身是大连公学堂附设的补习科商业部)。关向应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任八路军一二O师政委,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这应当是对浅井推行殖民同化教育的最大讽刺。
大连公学堂首任堂长浅井铜像基石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日本在“关东州”的殖民教育史乃至在“满洲”的殖民教育史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鉴于浅井铜像基石目前尚处于裸露户外、遗弃放置状态,为保护这一实物史料文献,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对这一基石采取保护措施。
大连伏见台公学堂教学楼旧照(今大连市崇山街1号)。
(照片来自新浪“渡桥的博客”)
大连市崇山街1号现状(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工家属楼)。
阿仁澳都 摄
文 字:阿仁澳都
编 辑:车承川
Hash:7cb6e200d3a4ec2c390a0103de32838352ee45c4
声明:此文由 大连文化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