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名故事 | 军校遗风再现昔日风采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作为国共两党培养政治、军事精英的摇篮而闻名全国,它位于的长洲岛似乎与世间若即若离。今天就一同走进这个独具历史魅力的地方。

长洲位于广州黄埔区,不言而喻,黄埔军校的旧址便坐落在此。《长洲镇志》记载:长洲岛与洪圣沙、大吉沙、白兔沙、鲨鱼洲四沙排成雁形,因其形状最长,故名“长洲”。长洲、深井两岛间经吹沙填河连接而成今之长洲岛。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因黄埔村酱园码头河沙淤积,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北岸(现黄埔军校旧址中山故居),故长洲又名“黄埔”“黄埔岛”。

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黄埔区卷》,这8.5平方公里的小岛汇聚了67处文物资源。黄埔军校旧址、柯拜船坞遗址、安来市旧址、巴斯教徒墓地南海神祠、深井文塔、深井古建筑群……这些文物遗存无不说明清末民初长洲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西文化交流、军事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清至民国时期,长洲及深井一带便成了黄埔港的主要通商口岸和货物运输集散地,一时帆樯林立,千舸锚泊。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人柯拜在黄埔兴建船坞,开办中国第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工厂。长洲扼守狮子洋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是军事要塞,建有长洲炮台群。1924年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政治、军事精英的摇篮。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更多长洲的故事散落在那里的田野、船厂和外国人墓地里,并不为大众熟知。1845年,英国人约翰·柯拜来到长洲,租了几个泥船坞,雇佣了一批中国工人修理船只。1854年他将泥船坞建为石船坞,这些石船坞就位于长洲北部黄埔水道与新洲水道退潮的交汇处。1862年,柯拜的儿子将船坞重建完毕,柯拜船坞从此占有了“黄埔船坞”的名称,柯拜成了拥有“远东第一船坞”的企业家,在19世纪60年代它被称为“中国最大的石船坞”。

此后,黄埔船坞见证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近现代革命运动,沿着民族工业的道路发展。其造船技术日益精湛,从一个修船的小船坞,到造木帆船、铁肋船、钢壳船;从手工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造船技术,成为中国现代举足轻重的现代化船厂。

在长洲竹岗山头,这里有整片外国人公墓,它们是中外关系史发展的见证。清代十三行时期来到广州不幸去世的外国船长和船员,包括美国首任领事均长眠于此。另外,不远的山头,还有10座到广州做生意去世的巴斯人墓地。因此,长洲人把相邻的几座山冈叫“番鬼山”。

其中竹岗外国人公墓是广州中外关系发展、文化交流、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现实意义。近年来,美国很关注这块墓地的状况,曾向中方提供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博物馆收藏的一帧“黄埔外国人公墓”的照片。

事实上,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靠近黄埔古港及发展修船企业,又是清末民初办洋务、兴教育的重地,这里的富裕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曾经商贸繁盛的痕迹如今仍可在深井社区寻觅。如今叫长洲街道深井社区的地方是一个古村落,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个与繁华大都市仅一江之隔的村庄似乎停留在了清末民初。在到处都在制造旅游景点的今天,有着众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的长洲,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资料来源:《广州地名故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方日报 编

广州市情

关注我们

Hash:a386bdcff799230d1a7b2693144bc8a09e07de36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广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