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境内的边墙和得胜碑
读盘锦|第155期
▾点击收听 ▾
盘锦境内的边墙和得胜碑
说起长城,相信你对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起止点耳熟能详。但如果说盘锦曾经也有长城,你恐怕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回答是肯定的!
辽东长城是万里长城不可分割的一段,东起鸭绿江畔,向北到铁岭开原,再向南蜿蜒到盘锦与海城交界的三岔河,又转向西北到黑山八道壕后向西直到山海关北部的山脉与蓟镇长城相连接。这中间,盘锦境内的明长城(边墙)也毫无例外地建成了。现在,仅少部分上了年纪的高升人知道一条叫“老边道”的旧路。尽管学术界对于盘锦“边墙”的“脉络”没有统一定论,但不容否定的是,盘锦境内的边墙,不仅曾经以长城的状态存在,而且防护着三岔河西岸到广宁城这一水陆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事实上,边墙不是孤立存在的,还有很多的附属工程,烽火台、骑墙墩台、堑、壕、路台等等。其中最主要的附件就是边堡,所谓边堡也叫军堡,就是沿边墙内侧相对均匀分布的边防军的屯兵堡。堡是长城沿线边防军最小的屯兵单位,堡的建筑形式与大的城池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规模相对小很多,同样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有壕堑,外围还有暗坑(陷坑)和品坑,甚至有的堡城在城墙的内侧也挖有深沟大壕。边堡平时屯兵,战时则用来据守和收敛人畜,由于边堡之间的距离多在十五公里以内,彼此支援比较容易,所以据守待援是边堡的主要防御手段。盘锦境内的边堡有3个,就是镇武堡(今高升)、西平堡(今沙岭)和西宁堡(今古城子村)。
许多年来,得胜碑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
坐落在辽河下游支脉绕阳河附近的盘山县得胜镇得胜村的得胜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石料材质为玄武岩,碑通高3.13米,宽1.06米,厚0.28米。正面原碑文模糊不清,碑额有被凿除的几个字痕迹,周围雕刻着明清时期常见的卷草花纹。碑背面阴文为“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旧历四月重立”十二个字和“会求人:张万功、陆广清、王久合、邓永山、刘景山、工人崔德合”等字样。《盘山县志》记载:“民国四年,被水冲倒,中折,民国七年,经工匠接连,立于此地”。
尽管盘锦不是因为拥有名胜古迹而名扬四海,但得胜碑等古迹的发掘,仍是盘锦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应该说,这块石碑承载和见证着盘锦的一段古老的历史。许多盘山老人儿都坚信得胜碑是唐碑,复建也是模仿的唐碑。依据是唐王李世民曾在此大败高句丽,这块碑的碑文是李世民亲手书写,在抠掉的碑文残迹上仍可看出“大唐得胜庆”的字迹留痕,确实像李世民的行草体。另外,有人说得胜碑是为了纪念明清战争所立,民国又被水冲倒重立;还有人说得胜碑当时建碑三块,还有碑亭。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我们在盘山县得胜镇得胜村,由西向东,过了得胜镇政府往东走出几公里,下了国道102线,往左走穿过得胜村古色古香的门楼往再北走,不出四、五里地左拐,在一片旱田地中,就能看到得胜碑了。
因为这个碑,才有了得胜村和得胜镇的名字。
▎作者:刘亚明
盘锦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会员。获得几十个全国大奖赛奖项。著有诗集《仰望的思绪》、文集《淡去的岁月》、评论集《明心雅鉴》、小说《生命原是这样的一条苍凉的古道……》、诗评集《遍赏诗花》等。
086期:
来源 读盘锦
责编 张国军
新媒体编辑 张骁
Hash:d771fd117b89d81bdb5e81ca811716d3a0d90778
声明:此文由 掌上看盘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