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四渎中唯一一个配享祭祀庙宇的河流!

济水是一条大河,也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

“四渎”是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包括济源在内,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名,比如济宁济南济阳,均因济水而得名。

济水又是一条神秘的河流,它横贯黄河,三伏三出,出黄河而不浊。《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入于海。”

然而,古代的四渎,今天其他三渎仍存,唯独济水却不见了踪影。清人孙灏(1700-1760)在《济水》中写道:当年传禹迹,平治自天心。水润浮沙老,尘埋细石深。柴门临典涧,古道落危岑。沦浚循遗址,源济尚可寻。

最迟在三百年前的彼时,济水已严重淤积,风光不再,难寻当年姿容,唯有源头尚在,故道可寻。

吊诡的是,就是这么一条已经消失的河流,却是四渎中唯一一个配享祭祀庙宇的河流。济渎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

济渎庙正门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渎神建庙,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现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这么说来,现在的济渎庙,其实祭祀着济水和北海一河一海两位神仙。

北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苏武曾在北海牧羊。贾岛说,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辛弃疾说,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传说中的北海,如此令人神往!

御道

汉代古柏

清源门

临渊门

宋代建筑,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白虎亭,亭中有泉

济水之源

济水从这里发轫

济渎池,又称小北海、龙池

济水流域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段一分为三。我曾在《<我们的中国>读书札记之一——衣锦还乡》中提出一个疑问,既然济水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济源,在古黄河以北,而济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河段是在古黄河以南,那么济水上游毫无疑问是注入了古黄河,它和黄河是交叉的,而非平行的,可以看作是黄河的支流。那么再从黄河流出后,就不应该再叫济水了。即便注入黄河后从荥阳附近流出的支流(古济水),也应该看作是黄河的分叉,与河水、漯水的待遇一样,不应该叫济水(其实漯水也应该叫河水)。因为很难分辨,济水下游流淌的河水,究竟有多少比例(很可能微乎其微)是来自济水的。那这段河道为什么不但有自己的名号,而且能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并称为“四渎”呢?难道仅仅因为它的河道长吗?

济渎庙中的这张地图,解释了疑问中的很多内容。比如,内黄、外黄、河间,以及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的由来。

其实济渎庙长廊中的碑刻,也给出了古人的解释和看法。

唐代白居易在《题济水》写到: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宗诸侯。兹水异乎众,顾我知所由。至清远外浊,有本其何修。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岂徒宅神物,亦足容虾鳅。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衣冠坐涂炭,恶恶心优幽。不但听渔父,扬波自贻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宋代文彦博在《题济渎》中写到: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老子曰“上善若水”。这“水”,应该就是特指济水的。因为,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河”即黄河,“江”即长江,用“水”来特指济水,是惯常的用法。古人也早就知道,济水的尊贵是因它的“至清”,横贯黄河,依旧清澈。这条清丽秀美、现已消失的河流,因为它的三伏三现,更因为它的一河清流,还因为它的很少泛滥,被誉为君子之水。

那么说到底,济水其实就是黄河下游的三条河道之一,其他两条分别为河水、漯水。黄河侵占济水,无非是主河道切换,三流归一而已。传说夏禹治水,将济水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至于古济水为什么是清的,《禹贡》讲“荥波既潴”。经过荥泽和古巨野泽的潴留,黄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沉淀,再流出后自然较为清澈。出淤泥而不染,经浊流而不渐,这也许就是古人将济水定为“一渎“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我是过眼烟云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5b3d45232d8來源:简书

Hash:753501c2cd9a9f235f6cae4193a2803ecd2905ff

声明:此文由 济源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