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后裔参卢建潞国——山西潞城/列国志

潞城山西长治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距长治市区17公里,东南与平顺县相连,西南与长治市郊区接壤,西北襄垣县毗邻,东北临浊漳河与黎城县隔河相望。

潞城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潞城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15平方千米,总人口23.1万(2013年)。城镇化率52.6%,居长治市各县市第一位、山西省各县市第八位。

潞城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市、第五、六、八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

潞城历史

潞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古史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

商属微子封地,称微子国,春秋时为潞子国,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十七邑之一。当时,潞、露二字可通假,当前仍有存世的韩国方足露布,其地望即今潞城市。

秦置潞城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潞县为刈陵县,县址在今市区东北25公里处的古城村,后迁今黎城古县镇。

隋开皇十六年(596),黎、潞分设,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

唐天佑二年(905)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五代后唐时恢复潞城县名。宋、元、明、清沿用。

1940年5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以邯(郸)长(治)公路为界分设潞东县、潞西县。1941年5月合并,乃称潞城县。

1954年7月与长治县合并,称潞安县。1958年划入长治市。

1961年,市、县分设,恢复潞城县建制,属晋东南行政公署所辖。

1994年4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潞城县,设立县级潞城市。

潞国

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潞国附近还有黎国,微子国曾经迁徙到过这里。

人们把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

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道:“不行,酆舒有三大优势,不如等他退位以后再作打算。”这时,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不祭祀祖先,一也;嗜酒群饮,二也;强占黎侯国土,三也;杀我伯姬,四也;伤潞君的眼睛,五也。

这年六月,晋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潞城市的古城村还有春秋潞子国都城遗址,续村有潞子婴墓,石梁村有曲梁之战古战场,潞祠山有潞子婴祠等潞氏文化遗存。

宋国的始祖--微子启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大哥,早年在微子国(今山西长治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国君 。启因封国为微,姓氏为子,故后来被称为微子。后来成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

人文资源

潞城长达3000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合室黄龙洞遗址留下旧石器时代先人的足迹;潞河婴儿墓群的出土文物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习俗风范;辛安原起寺及其青龙宝塔凝聚着唐宋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南流涌泉、浊漳飞虹和卢山叠翠、微子清风等新老八景凸现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神头之战遗址、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等革命文物,载录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潞河古城及墓地

位于潞城市东北18公里浊漳河畔辛安泉镇潞河及古城村,历史上西周潞子国,春秋潞子婴儿国建都于古城村。古城址现残存有西城墙和北城墙的一部分。古墓地分布在古城址北、潞河村背山面水的向阳坡上。墓区中部一条沟将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墓葬密集,多中型墓。从出土文物分析,墓葬时代略早,属春秋中、晚期。西部墓地大,中型墓少,多为小型墓,属战国至秦汉时期。

潞城文庙

就位落在潞城市政府前广场上,在政府门前稍偏东,与潞城市礼堂形成广场内独有的两个建筑,一个是唐代风格,一个是欧洲风格,显得格外注目。它占地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金天会年间, 如今的潞城文庙,古朴典雅,富丽堂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

北村位于潞城市西25千米处的鹿台脚下,是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总司令部于1938年至1939年第一次长期驻扎的地方。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129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杨尚昆书记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了256个日日夜夜。

八路军太南办事处纪念馆

八路军太南办事处,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太南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八路军在太南地区(旧邯长公路以南黎城、平顺、潞城、长治、壶关五县区)建立的统战与情报机构。

八路军太南办事处纪念馆,是为缅怀先辈功绩,传承革命精神在潞城市台东李庚鑫老八路的故居,原太南办事处台东情报站,收集当年珍贵史料、图片、实物进行装修布展的一处红色革命纪念馆。

潞酒

因产于潞州(今长治市)而得名。其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的一些时期。《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所谓盛行就是一种商业状态,这应该是潞商崛起的信号和先声。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唐景龙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环境是最容易将人引入醉乡的,由此而兴起的酿酒作坊在潞州各县约有五十多家。

李隆基即帝位后,曾三幸潞州,当地的官绅将潞酒献上筵席,唐玄宗与民同乐,直喝得"陌路相逢醉人多,"他两次免潞州租税八年,使潞州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于是纵酒之风炽盛,当地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民谚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

上党落子

发祥于潞城。清同治年间,即有班社活动于晋东南及周边诸县。2007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行腔丰富壮美,高则响遏行云,低则幽咽流泉。以其激昂厚重跻身于山西主要剧种之一。

其剧目多为惩恶扬善,讽时喻世类,为时代鼓呼。其精英荟萃,名伶辈出,誉满三晋,唱响京华。百余年来,传统与现代共扬,继承与改革并重。弘扬正气,倡导文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潞城民间社火

萌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先民对土地神(社)与火神之崇拜,村赛、乡赛、官赛遍于庙会,演变为丰富多彩之民间娱乐活动,以元宵节为最。

潞城社火包括迎神赛社,春祈秋报,纳福禳灾。其表现形式有祭祀、仪、百戏、伎舞、厨艺,亦礼亦乐,热闹非凡。元宵佳节,八音高奏,扛妆、晃杠、阁跷、灯火、车船、武术,千姿百态,争齐斗胜。城乡百姓,聚集街头,轻歌狂舞,通宵达旦。

潞城民间社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民族文化之奇葩,将生生不息,永世传承。

友情链接

Hash:b42a246be2ff0923ec02c09adf1485753d335144

声明:此文由 西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