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用一生积蓄挽救“微子”文化

王秀珍:用一生积蓄挽救“微子”文化

段建军

这是真的吗?

如果不走近她,不了解她,谁能够相信,在她勤劳致富以后,怀揣着近20万元的全部积蓄,抛家别子,拉着丈夫,到 “比干岭”干起了挽救“微子”文化的大事。而当她的故事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传开以后,感动的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直竖大拇指。这,便是我笔下的主人公——一名来自潞城市微子镇比干岭村、今年已经53岁的王秀珍。

关于“微子”文化,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如果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部大书,那么,“微子”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页。而被文化圣祖孔子誉为“三仁”的微子、箕子、比干的比干岭“三仁祠”,作为“微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干岭上整整存在了3500多年。而居住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百姓乡亲,也因为拥有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骄傲和自豪的不得了。只可惜,在抗战时期的1945年,日本鬼子为了在这里修建炮楼,把一度“风光无限,宏伟壮观”的“三仁祠”毁于一旦。从此,她便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永远地消失了。人们说,是战争毁了她。如今,能够留给人们可供纪念的则是:微子,变成了镇,而比干,则变为一个行政村的称呼。

当时间的年轮进入2001年5月份,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因为王秀珍的出现,为“三仁祠”的原貌重现带来了希望。她说,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修复“三仁祠”的愿望。而这种原始的冲动,就连她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总感觉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她一直在为办成这件事情而苦苦操劳着,准备着,努力着。为了筹措资金,她曾经和老伴一起建过砖窑,办过旅馆,开过饭店,而当20多万元的劳动收入到手后,她却又迫不及待地抛开自己的富裕日子,和丈夫一块去实现自己的心中理想去了。

人们忘不了:

为了采购原料,她能够亲自雇车到河南拉台阶石,到长治进木料,到河北购黄沙;为了跑资金,立项目,到长治、潞城办事,她舍不得坐班车,总是骑着自行车往返奔跑;饿了,啃两口干馍馍片;渴了,拧开机关大院的水龙头喝几口凉水;困了,就躺在路边的树荫下解解乏;为了筹借款项,她甚至上过当,受过骗……

如今,令王秀珍始料不及的是,20万元的资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座宏大的建筑工程划等号的,对此,有人建议她贷款,有人建议发动捐款,而她却这样说到:村里修路,人们捐款了;建学校,人们也捐款了,这件事情我就不想再麻烦乡亲们了……当然,还有人说:承办这样一件大事情,不该只是仅仅一名妇道人家的事吧?

其实,王秀珍的这种思想境界在普普通通的“搬砖、调泥”等等辛勤劳作中得到升华的同时,也感动了与她接触过的每一位热情好心人。潞城市委书记李进军在知道王秀珍的事迹以后,十分感动,当即责成一名分管副市长帮助联系贷款等事宜;长治市园林处古建工程专家张彩库,设计图纸不仅不要一分钱,还把自己仅有的4. 5万元积蓄全部借给她用;离休干部原潞城人民政府县长郭栋材,积极帮她查资料,写建议,出主意,想办法,忙前跑后;来自江西的工程建筑队,在知道她资金紧张的情况以后,从进驻工地,不仅没有追要过工程款,还垫支了10多万元;还有一大批与王秀珍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乡亲们,在她资金最紧张的时候,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整整5000多元的捐款,都是5角、1元、5元、10元集中起来的……

近日,在微子镇比干岭修复“三仁祠”建设工地,笔者有幸见到了这位正在现场劳动的王秀珍大姐,一滴滴辛勤劳作的汗水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斜斜的缓缓流过,当我问及她承办的这挡子事时,她显得很动情,她说,尽管目前资金尚有较大的缺口,但是,纵有多大困难她都会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因为自己正在挽救的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该文作于2001年

(作者:段建军,潞城新闻中心副主任)

Hash:3b6f52a89ce9221ef27486a1d0e8f085881e965c

声明:此文由 潞城市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