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这座距今1200年的滕县老县衙

2018-11-22 16:55

在原滕州市府院内,一座青砖结构的古式建筑尤为惹眼,这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做滕县知县时待过的旧县衙。史料记载,滕县老县衙始建于公元八百一十七年,距今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唐宋金元时县衙均设在此处,公堂吏舍共116间。

元朝末年,滕县老县衙毁于战火,如今的老县衙是明代初期在原址上重建的。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修南梁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入护城壕,滕县县衙也得到重建。

1487年,明宪宗逝世,宪宗第三子朱佑樘即位,后改年号为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励精图治,是明代中叶一位贤君,开创了史家誉为“弘治中兴”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府财政不断好转,奠定了县衙规制完备的经济基础。

据史,滕县县衙就是在公元1465年—1505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规制齐备的。现存老县衙大堂保留完整,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据考证应为明代所留之物,有500多年的历史。

对于明朝当时滕县县衙的盛景,明万历十三年编修《滕县志·创设志》亦云:中为正堂五间,堂后为琴堂,即元弦歌堂,堂左为幕厅,右为銮驾库、甲杖库,在幕厅后堂前为戒石亭,石刻警文“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琴堂后为知县宅,东为县丞宅,西为主簿宅。大门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因战乱,现仅存县衙正堂5间,解放后曾被用作会议室。

东西列六房——马科、承发、司、架、阁、库各三间

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上有谯楼,再前为坊枕街,原题“牧爱”,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更题为“善国”。

据南宋洪迈著《容斋随笔》记载:公元1078年(宋元丰元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滕县知县,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得到了时任徐州知州苏轼的大力赞赏。

苏轼自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知州。当时苏、范两家私谊甚厚,交往甚密。苏轼视察了刚修复好的滕县公堂,见其高大敞亮,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滕县公堂记》(又名《修公堂记》)。“凡五十有二年,而赞善大夫范君纯粹,自公府掾谪为令,复一新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称子男邦君之居。”《滕县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而且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

中国成立后,滕县老县衙一带一度作为县人民政府驻地。2006年12月7日,滕县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滕州旧城改造工程进行到县衙大堂附近,几经论证,老县衙作为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县衙大堂作为承载滕州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非但不能拆掉,反而要加以保护和完善。

现在是以县衙大堂为中轴线,两侧部分恢复当代古建筑,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恢复仪门、善国门、大门,轴线西侧恢复传统民居。使县衙一带古建筑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给市民提供游玩、休憩、观赏的场所,也能给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现在广场起名为九州清晏市民广场。西面及北面为高档高层居民区。成为滕州的名片工程。滕州老县衙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附:苏轼《滕县公堂记》原文

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是故饮食必丰,车服必安,宫室必壮,使令之人必给,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如使衣食菲恶不如吾私,宫室敝陋不如吾庐,使令之人朴野不足不如吾僮,虽君子安之无不可者。然人之情,所以去父母捐坟墓而远游者,岂厌安逸而思劳苦也哉。至於宫室盖有所以受而传之无穷,非独以自养也。今日不治,后日之费必倍。而比年以来所在务为俭陋,尤讳土木营建之功。欹仄腐坏转以相付,不敢擅易一掾。此何义也!滕古邑也,在宋鲁之间,号为难治。庭宇陋甚,莫有葺者,非惟不敢,亦不自暇。自天圣之年(1023年),县令太常博士张君大素实始改作,凡五十有二年,而赞善大夫范君纯粹自公府掾谪为令,复一修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称子男邦君之足,而寝室未治。范君非嫌于奉己也,曰吾力有所未暇而已。昔毛孝先崔季珪用士皆变易车服以求名,而徐公固自若也,故天下以为啬。君子之度一也,时自二耳。元丰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事苏轼记。

Hash:0d4ea506de251b302bbb2327d72e743637d45649

声明:此文由 古滕行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