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仁甫书业诚:诚俭发家,书捐公藏(下)

薛愈所著《山西藏书家传略》一书中收有渠仁甫的传记,此文中详细列出了渠仁甫捐献给山西文献研究馆的善本书,我选录其中的六种在这里:

1、《像象管见》明钱一本撰,万历四十二年兰雪堂刻本,5本

2、御纂《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撰,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本,10本

3、《少微通鉴节要》宋江贽辑,明正德九年司礼监刻本,19本

4、《史考》明谢肇淛撰,万历四十七年刻本,4册

5、《右编补》明姚文蔚编,万历三十九年刻本,10本

6、《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刻本,40本

以上摘选的这六部书,对今天来说,当然都属善本,其中第1、第4和第5较为稀见,但以市场价值来说,第3和第6则更高,尤其《大明一统志》,此为天顺五年刻本。近三十年来,这个版本仅出现在市场上一回,并且还是拍卖公司从美国艺术馆征集回来者,以很高的价格成交,而渠仁甫当年则将这些书无偿地捐献给公家单位,可见他虽然为人勤俭,但却懂得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举措。

站在院中,回望入口

1951年,时局终于稳定下来,已经花甲之年的渠仁甫率领全家回到太原,定居在靴巷书业诚院内,书业诚持续了几年之后,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了太原市新华书店,书业诚所藏古籍也先后捐给了祁县文化馆和山西省文史馆,《渠仁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渠仁甫对于这些已经捐出去的古书放心不下,数次让儿子去文史馆看它们还在不在,有无损坏。”

屋檐木料仍是当年的故物

看到这里我心里极为难受,深深体会到一个爱书人对藏书的难以割舍,甚至揣测他的捐书是出于不得已,才如此念念不忘。这本传记还列出了渠仁甫所捐古籍的部分目录,其中多为明清刻本,并无宋元。看一个藏书家的路数,最好是能够得到藏书目录,而捐献目录则难知捐献者的心态,但就从捐献的这部分书上来看,渠仁甫的藏书路数还算是有着正统的藏书观,其中也有难得之本,如明泰昌元年所刻《金壘子》等。

重访靴巷,我有些摸不着方向,几年前的路过只是偶然,记忆已经变得模糊,问了多位路人,终于在他们指点下来到靴巷。靴巷极窄而长,宽约两米,长度却将近一里,整条小巷的路面全部翻起,大约正在翻建之中,巷的两边都变成了门脸房,开着一家家的小店,店名都起得十分气派,左边是香港发廊,右边是韩国小吃

靴巷今日业态

巷中的建筑新旧夹杂,书业诚就在巷子的中段,老式的二层小楼在一群平房中显得极为抢眼,进门的门洞修成跨街骑楼的样式,门楣上钉着太原市文物局的简介牌。简介牌简陋得有些不负责任,不知是以什么材质做成,下面还被人撕去一块,上面写着:“书业诚旧址:是祁县渠仁甫先生于1915年所创办的书店和寓所。其前身是乾隆年间山西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房――‘书业德’。”

这段简介写得莫名其妙,首先书业德应该是“私人书坊”,而不是“私人书房”,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其次,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得来的资料,认为书业德是山西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坊。

以前这里是靴巷30号

关于书业德,以前我并没有留意,从太原回来后,我翻查了一些资料,《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上有“书业德”,称该书坊是陕西郭姓创办于康熙年间,地址山东聊城,最盛时书板多达上千种,除聊城总店外,还在济南、太原、祁县等地设有分店,“到1931年前后资东郭子安返回陕西老家,书坊才衰落下去。”

但是在陈从周先生的随笔集《梓室余墨》中记载,聊城六大书坊中,以书业德为首,又称“该号为山西介休人郭子安所设,太平天国时由苏州迁此。”渠仁甫之子渠明祜在《先父渠晋山事略》中提到书业诚,也称:“原系书业德,股东系介休人。”

楼上的情形

可是《陕西省志·出版志》中,又明确记载“清圣祖康熙年间,陕籍人士郭姓在山东聊城开设‘书业德’书坊,有分号数处,刻书千余种,经营至1931年。”关于郭子安的籍贯,我不知道哪种说法才正确,但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书业德原为郭姓设于聊城,太原只是分号。

我觉得,如果太原书业德只是聊城总店旗下一间分号的话,应该算不上是“山西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坊”。金元时期的平水刻书盛极一时,叶德辉称:“金元分割中原不久,乘以干戈。惟平水不当要冲,故书坊时萃于此。”我想那时的平水书坊中,怎么也会有一间书坊比这间分号大吧。

书业诚股俸合同

穿过门洞,里面是一个小院,迎面也是一座二层砖楼,中西合璧样式,正门外墙上建有飞檐,门楣上挂着“晋瑞斋”,看得出是新做的牌匾,我不知道它与书业诚有着什么关系,也可能只是现在住在这里的人为自己起的堂号。两侧的厢房里也都有着住户,能够听到屋子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我不好意思去打扰,也不知道现在住在这里的,是否仍然是渠家的后人。

大体看来,整座书业诚遗址保存得比较完好,虽然略显破败,但里外的楼房,以及上面的砖雕木雕都没有受到损害,大概是托了当年捐公的福吧。拍完照片,我站在书业诚的门口打量靴巷,宽度不足琉璃厂的三分之一,这么深的窄巷,是无法实现车水马龙的,那么它当年怎么招徕来顾客的呢?

被老人指挥到了这里

一位老先生见我拿着相机拍来拍去,却始终徘徊在书业诚,忍不住过来告诉我,旁边还有一个老房子,还可以去那边拍拍。我按他所说走了几步,果然看到另一块文保牌,上面写着“亨升久旧址”。

亨升久是一间创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鞋店,据说当年慈禧出逃,到了山西后,就是由亨升久为她和随从提供的“武备鞋”,才脱离困境,后来太后特地赐名为“回京鞋”,亨升久因此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著名的鞋店,整条街也因此得名为靴巷。

正是因为这家,才有了“靴巷”之名

我觉得,这条小巷中两家老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都能代表各自行业的辉煌,但是为什么小巷的名字偏偏成为“靴巷”,而不是“书巷”呢?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人赞赏

Hash:efdaedbd1c4f00ead03feaf2e381c562258f864a

声明:此文由 芷蘭齋_plth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