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呼伦贝尔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呼伦贝尔的责任和潜力。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广大干部群众一路逐绿前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基因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改革报》《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呼伦贝尔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做法进行采访和大篇幅报道、转载。其中,《中国改革报》自8月10日起,连续推出7篇《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展示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住绿水青山,优化革新产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呼伦贝尔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本报节选《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重点内容,连续推出两期生态版聚焦呼伦贝尔市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描绘绿色与发展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

守护“东北亚水塔”让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呼伦贝尔是我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绿野广阔、林海莽莽、河湖润泽、黑土肥沃,构成了中国北方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截至2021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呼伦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

32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起于呼伦贝尔市,终于赤峰克什克腾旗,长1400公里,有24万平方公里在内蒙古境内,其中16.3万平方公里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水系共有3000余条水流,均起自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坡形成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等汇聚至额尔古纳河,其中海拉尔河上游主要支流库都尔河是黑龙江的源头(南源);东坡雅鲁河、诺敏河、霍林河等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嫩江,是嫩江的正源。故,大兴安岭承担着东北亚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称为“东北亚水塔”,生态功能不言而喻。

打开呼伦贝尔地图,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林海、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众多的湿地湖泊唇齿相依,共同构成了祖国北疆非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十三五”以来,呼伦贝尔市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号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和流域再生水回用项目,持之以恒改善水质、稳定水量,呼伦湖再现“天鹅飞来不想回”的醉人美景

大力实施天保工程,深入落实20万亩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巩固拓展商业性停伐成果,公益林保护面积增至1972.1万亩,累计清收已垦林地109.5万亩,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2.7亿立方米以上。全面落实草畜平衡、生态补奖等政策,退牧还草447.8万亩。2019年,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是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且该数值还在逐年增加。

增进人民福祉,高质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决定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2020年12月31日,《呼伦贝尔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呼生态创建发[2020]1号)正式印发后,各成员单位坚持目标导向,严格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分类施策、挂图作战,及时迅速有力地开展大量工作,工作成效十分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精准施策,呼伦贝尔市着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并持续巩固拓展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果。2020年1—12月,呼伦贝尔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居全区首位。

为进一步强化呼伦贝尔市河湖长制,全面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市委书记、市总河湖长于立新,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副总河湖长高润喜,共同签发我市2021年总河湖长1号令,要求全市河湖长制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动呼伦贝尔市河湖面貌根本好转,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屏障,助力打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攻坚战。

呼伦贝尔市持续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截至2020年底,呼伦贝尔市列入“水十条”考核的17个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0.6%,高于考核目标17.7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三五”考核目标任务,9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公布2021年呼伦贝尔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印发《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管理的通知》《关于调整2021年呼伦贝尔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的通知》等文件,并积极督导重点监管单位按照要求落实隐患排查、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备案管理等法定义务。呼伦贝尔市农牧局成立专项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市10个县级高标准基地及长期监测点,实地查看基地建设情况和各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内业档案建设情况。截至5月20日,呼伦贝尔市已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面积601万亩。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在蒙草生态修复研究院的环保课堂上,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扎赉诺尔区分局工作人员为参加亲子活动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讲授一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普课;在污水处理厂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扎兰屯市市民走进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零距离感受了生活污水由浊变清的全过程;额尔古纳市骑行爱好者聚在一起,开展了低碳生活绿色出行骑行活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呼伦贝尔市各地紧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宣传主题,广泛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推广宣传产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凝聚力量。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自然湿地保护意识,呼伦贝尔市林草局联合免渡河中学举办了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湿地保护校园行——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教育宣传活动。活动使全校师生对湿地保护的意义、必要性以及对乱占湿地和破坏湿地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广大师生保护湿地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为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呼伦贝尔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多种平台、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生态环境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环保法律知识讲座、“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主题骑行、拍摄“打赢污染防治主题宣传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当下,呼伦贝尔市正在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以绿色指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未来,呼伦贝尔市将更加积极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可见的生态美景和可感的清新空气,让世人赞为“北国碧玉”的呼伦贝尔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更宜居,让在这里生活着的人民有越来越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呼伦湖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夏日的呼伦湖,碧波千里,湖畔郁郁葱葱的芦苇丛和柳灌丛随风摇曳。微风荡漾的湖面上,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各类候鸟,聚集在一起捕食、嬉戏、追逐。

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如今百鸟翔集,“草原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得益于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类项目的扎实推进。

刻不容缓 打响环境生态治理攻坚战

千百年来,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的呼伦湖,用这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孕育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2002年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面积持续缩小,周边湿地萎缩,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生态问题凸显。

一场呼伦湖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攻坚战随之打响。

呼伦贝尔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取缔关停旅游企业、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移民、草原奖补、部分休渔、环湖沙化土地治理……一系列硬核措施让“草原之肾”重现生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呼伦湖!这是呼伦贝尔市的誓言和承诺,也是他们执着坚守的底线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快马加鞭 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

“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呼伦贝尔市严格遵循自治区确定的“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核心治理目标,紧紧围绕“最大程度削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治理方向,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治理项目为抓手,坚持“点上治理与全流域治理并重、河湖治理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并重、工程治理与科学管护并重”,深入落实多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呼伦贝尔市开展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项目,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2016年至今,累计治理呼伦湖流域沙化土地83.8万亩。结合国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呼伦贝尔市在呼伦湖周边草原实施禁牧1268万亩、草畜平衡4365万亩,将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0年起全部实施禁牧,在保护环湖周边草原生态系统的同时,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对于河湖水质的影响。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湿地生态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进一步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务实笃行 让“草原之肾”迎来重生

“要遵循自然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杜绝人为污染破坏,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要科学分析研判,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全流域治理,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久久为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多次对呼伦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为有效治理呼伦湖,呼伦贝尔市多次专题研究推进治理保护工作,积极谋划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移民、水资源科学调配、部分休渔……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让“草原之肾”呼伦湖迎来重生。

按照自治区工作部署,2014年,呼伦贝尔市启动了限产休渔,每年限捕1000吨。目前,休渔限产已顺利结束,结合增殖放流、土著鱼种繁育研究,有效促进了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顺利开展休渔限产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市自2020年起全面禁止呼伦湖水域的商业捕捞。同时,积极引导呼伦湖渔业公司退捕转产,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为建立符合呼伦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特定功能性企业奠定了基础。

进而有为 湖区变身候鸟家园

丰盈的河湖、鲜美的水草、开阔的沼泽湿地和草原……每到鱼群繁殖和候鸟迁徙的季节,呼伦湖总会成为鸟鸣鱼跃的幸福天堂。尤其是呼伦湖西南的芦苇沼泽和乌尔逊河流域的芦苇沼泽、河道柳灌丛、河漫滩草甸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区域。

守住生态之基,呵护一湖碧水。只有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策并举,统筹考虑,才能达到系统治理最佳效果,推动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更好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繁殖的安全环境,在稳步推进治理项目建设的同时,呼伦贝尔市持续提升科研监测和管护执法能力。覆盖呼伦湖保护区全境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平台、先进的移动执法设备,犹如“千里眼”“飞毛腿”,为科研和管护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这不但对各类违法行为形成极大震慑,还为观测记录和救助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便利。

乌兰诺尔湿地因有丰富的饵料、安全的栖息环境,早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重要的驿站。近几年,在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又多监测记录到鸟类12种,2020年春季和夏季的鸟类种群监测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14000余只和60000余只。

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2020年,在乌兰诺尔还出现了8匹狼成队而行的景象,呼伦沟地区的野生黄羊种群也由最初的8只繁衍到60余只。

为更好保护呼伦湖、保护呼伦湖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对呼伦湖的科研监测能力和管护执法能力,呼伦贝尔市在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中实施了保护区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互联网+视频监控、生态科学监测、大数据云计算处理”的现代信息化平台。

在呼伦湖7400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域内,围绕着8个管护站和5个核心区,共建设了29个监控视频的塔台,有468公里的环形数据网络,在重点监测区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呼伦湖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

蓝天碧水,远古的绚丽与天成的雄浑在这里交相辉映;沙鸥翔集,鱼戏浅底,人们或岸边信步,或湖中泛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们的全力修复 、精心呵护下,那个“海一样的湖”终于归来: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原始而粗犷,秀丽且洁净,静若处子微波荡漾,动如蛟龙惊涛拍岸……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遵循这一指引,5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创新思路,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个曾经的“矛盾体”逐渐变为“融合体”,以延伸“冷资源”产业链为核心,做好“白雪换白银”文章,有效拉动了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激发了冰雪产业新动能,以蓬勃发展之势推动“冷资源”变为“热产业”。

如今,呼伦贝尔市不仅成立了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还依托呼伦贝尔(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极冷环境下汽车等工业品耐冷性检测检验及大数据产业;同时还建设了陈巴尔虎旗冬季汽车试验试驾产业园,推进依托临空产业园发展寒冷地区飞行训练,谋划发展大型客机耐冷性测试,探索发展新材料、电池等工业产品耐冷性测试产业。

冰雪气候研究篇

“中国冰雪之都”:开发气象智慧 服务经济发展

2019年11月30日,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各级政府与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加快寒地冰雪经济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新时代呼伦贝尔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牙克石擦亮“中国冰雪之都”品牌、推进冰雪气候研究与寒地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举措。

该中心将以应用为导向,在气象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冰雪运动、工业品耐冷测试、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农牧业等方面,加大精准研究和成果转化力度,努力打造自治区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局地共建中国寒地冰雪气候的研究高地、气候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平台。

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将积极发挥气象智慧,助力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寒地冰雪气候研究先行区。

冰雪经济实践篇

“汽车测试天堂”:积极转变思路 变劣势为优势

呼伦贝尔的冬季寒冷漫长,这一点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然而,降雪量充沛、积雪期长,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左右,却为这里发展机动车、航空器等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创造了绝佳条件。

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5个湖面总面积达363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是开展汽车性能测试的天堂——封闭私密的环境、平整厚实的冰面,使坐落于此的牙克石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汽车测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汽车测试产业基地。2020年,该开发区与牙克石工业园区整合,更名为呼伦贝尔(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呼伦贝尔(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9年设立,是国内首家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目前已建成4个大型测试场,已有德国博世集团、瑞典埃特姆公司以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测试场主要对高端车辆、乘用车、载重汽车、军车进行整车测试,同时对汽车轮胎和其他主要零部件进行测试。国内外专家及前来参加赛事活动的车手普遍认定,牙克石市凤凰山冬季汽车测试场是目前全球规模较大、冰面平整度较好和较稳定的冬季测试场。

目前,呼伦贝尔市已初步形成以呼伦贝尔(牙克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冬季汽车试验试驾产业园为两翼、扎兰屯临空产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极冷环境工业产品检验检测产业初具规模。

着眼长远,呼伦贝尔市还将围绕打造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加快新能源汽车高寒测试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工业品耐冷测试科技产业园、国家航空器试验试飞基地建设,提升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运行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测试占有率,拓展测试业务覆盖面,构建“6+X”冰雪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着力打好“冰雪牌”,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破题篇

陈巴尔虎旗冬夏互补:延伸产业链条 释放冰雪动能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新车面世,而大部分新车在投放市场前都需要经过高温、高寒、高原“三高”试验。2014年,陈巴尔虎旗顺应汽车产业这一发展趋势,依托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富足的冰雪资源,积极引进北京创德文化传播集团,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建成了冰雪试验试驾基地,通过提供冰面高寒极限测试、调试及配套设施等服务,成功引入奔驰、奥迪、宝马、长安福特、广汽菲亚特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冬季汽车试验试驾这一新兴产业,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冰雪试验试驾基地的基础上,陈巴尔虎旗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试验试驾产业为主体的集群产业。经过前期有效运作,2019年11月1日,以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陈巴尔虎旗汽车冬季试验试驾产业园区及汽车运动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开启了陈巴尔虎旗冬季试验试驾产业发展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未来,呼伦贝尔市将不断促进冰雪产业优势集聚,拉动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激发冰雪产业释放出新动能。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向世界递出靓丽“名片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共抓生态大保护、共推全域大旅游”,突出“原生态、国际化、全域游”定位,实施“旅游+”战略,全力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

让全域旅游落地生根

呼伦贝尔市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等生态优势深耕全域旅游,将全域旅游作为旅游经济新定位,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深入挖掘不同的旅游主题特点,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连接、形式各异、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带。目前,呼伦贝尔市已编制印发《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市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攻坚规划》,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形成从点到线、由线及片的新格局。

“点”是加大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根河、扎兰屯等全域旅游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绿道、城市夜间景观、旅游休闲街区、旅游集散体系、旅游咨询体系、旅游观光巴士、旅游景区直通车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城镇全域,打造呼伦贝尔全域旅游中心城镇。

“线”是按照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提出的25条风景道建设要求,重点建设阿尔山—海拉尔内蒙古东部风景道、海拉尔—漠河大兴安岭森林风景道、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穿越大兴安岭旅游风景道,以及面向黑龙江市场的鄂伦春莫旗阿荣旗—扎兰屯呼伦贝尔乡村旅游风景道。全面提升旅游公路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房车营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和运营,完善风景道沿线自驾游服务中心、加油站、维修站、停车场、旅游驿站、观景平台等服务体系。加快自驾车租赁体系建设,实现与机场、火车站无缝连接。

“片”是打造全域旅游发展聚集片区。围绕阿尔山、满洲里、额尔古纳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建设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根河全域旅游发展核心片区。对核心区域内沿线景区、家庭旅游户、骑马场等标识、服务进行统一规范,打造与国内旅游发达地区接轨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借助漠河、大兴安岭、五大连池齐齐哈尔碾子山区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推进岭东全域乡村特色旅游区建设,打造面向东北地区的“周末呼伦贝尔”品牌。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有A级景区54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3家,星级饭店39家,旅行社380家,导游2400余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满洲里市被评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鄂伦春自治旗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室韦村、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音哈达旅游度假区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

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

走进呼伦贝尔,春赏雪中杜鹃,聆听冰排炸裂;夏觅绿野山川,享受清凉幽静;秋望层林尽染,探访火山迷踪;冬跨林海雪原,体验冷极激情……四季皆美景,这是呼伦贝尔市破冰四季游的最大优势。

为做足四季游大文章,呼伦贝尔市抓好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夏季旅游,积极培育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旅游景区、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白桦林景区、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诺干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草原、森林、湿地、民俗核心旅游景区,推动夏季旅游提档升级。以花期为机,逐花而动,制造旅游热点,设计推出赏油菜花杜鹃花等花事旅游线路,培育花季旅游新业态。打造以冰雪那达慕、呼伦贝尔英雄会为引领的呼伦贝尔秋冬季旅游品牌,重点打造金龙山滑雪场凤凰山滑雪场、苍狼白鹿冰雪运动基地等一批冬季精品旅游景区,着力开发秋冬季旅游。

摆脱“门票经济”发力“旅游+”

为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摆脱传统“门票经济”模式束缚,树立全域旅游思维,呼伦贝尔市加快旅游与农业、林业、教育、工业等深度融合,创新推进旅游新业态。

“林业+旅游”模式: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地企合作,充分利用境内12个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康养旅游。

“体育+旅游”模式:大力发展“十四冬”场馆场地夏季体验旅游项目,牙克石凤凰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地开发滑草、旱冰、自行车、健身等适合旅游的参与项目。

“教育+旅游”模式:加大研学旅游力度,建立研学旅游教育基地6家,为寒暑假亲子旅游搭建平台。

“工业+旅游”模式:利用牙克石博世冬季汽车测试场地、广汽诺干湖汽车测试场地、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汽车测试场地,开发冰雪试驾体验游、汽车年会等旅游活动。

“农牧+旅游”模式:推进农牧产品旅游化、品牌化,提升产品旅游附加值,呼伦贝尔芥花油、牛羊肉牛肉干及各类奶制品等销量逐年增加。

此外,通过“乌阿海满”一体化推进、加入东北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共建黑龙江·呼伦贝尔“4+1”城际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有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

一业带百业,百业促全局。呼伦贝尔市不断满足不同客源群体的旅游需求,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层次,推进夏季旅游提质、秋冬季旅游做大、春季旅游实现突破,全力打造“美丽经济”新引擎。

Hash:acbf1055778763751c837428a27863caca769712

声明:此文由 呼伦贝尔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